心怀感恩,便拥有了幸福的密码
2021-05-23关梅林博士
孩子将来能否在职场中获得竞争优势,更好地面对和适应这个社会,不仅与知识、技能有关,还与心理资本有关。2021年,本刊邀请知名积极心理学家和教育专家关梅林博士,讲述如何培养和开发儿童的心理资本。
这期专栏,我向大家介绍一下“感恩”这一潜在的心理资本。
所谓“潜在的心理资本”,是指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这4个核心要素以外的一些积极心理品质,它们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内在心理资源。
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家罗伯特·埃蒙斯将“感恩”定义为:“在获得一个礼物之后,一种感激和快乐的感觉,而这个礼物可以是从某个特定他人那里获得的一种有形的好处,也可以是自然之美所激发出来的一个平和的欢乐时刻。”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弗里茨提出:“感恩是當人们收到来自他人特意给予的利益时感到感激。”
感恩又分为“状态感恩”和“特质感恩”。“状态感恩”指的是我们从他人或自然处获得好处时体验到的积极情绪,也就是因为得到而感恩。
“特质感恩”则是指个体更容易在不同情境中体验到感恩的一种情绪倾向,也就是生活中经常自然伴随的一种感恩的感觉。
这两种感恩,都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期待他人拥有的品质,但非常遗憾的是,有些人在得到他人的给予时很少表现出感恩,更不要说日常经常体验一种感恩的情绪了。不懂感恩好像还挺具有普遍性,以至于有时我们会因此对人性产生怀疑。
为什么人类有时不易感恩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进化心理学是如何解读这一心理现象的。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在发展过程中对于改善的生活很快就会习惯、适应,然后又想要更好的生活。
这种心理倾向对进化有一定积极作用,它使人类不会止步不前,而是不断追求更好。
但是,这种倾向也会让人类对已获得的利益不再关注,从而较少产生感恩之心,或者难以长时间保持感恩的心态。
此外,也有研究表明男性相比于女性更少体验和表达感恩,因为男性认为感恩会导致亏欠感和债务感,所以他们倾向于回避感恩。
由此可见,感恩恐怕不是人类本能的倾向,而是需要我们后天去进行社会学习的积极品质。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感恩为什么是一种心理资源?
因为心怀感恩的人不是理所当然地接受各种馈赠和好处,而是努力去关注和欣赏生命中的积极面。
这样的视角有助于他体验到一种获得感(比如,每天都会因睁开眼睛而心存感激),并因此产生满意、幸运等积极情绪,从而更加幸福。
同时,感恩会激发对他人和世界的感激,也有利于我们去用言行回报他人,进而建立与世界和他人的联结,从而获得更多的外部支持,减少压力感受,提高个体自尊,激励道德行为,并最终促进个人目标的实现。所以,感恩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呢?
首先,父母要帮助孩子“去自我中心”,也就是让他明白:世界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包括父母),没有人有义务帮助和回应自己。所以,别人善意的帮助是一种真正的给予,值得感激。
同时,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积极视角和积极语言的训练,比如每天发现3件好事,每天都对别人说出真诚感谢的话。帮助孩子感受到感恩之心的正向力量。
总之,用心去发现和感恩每个拥有,是幸福和健康的重要法则,我们一定要帮助孩子拥有这个幸福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