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和国内典型城市型大学对都市大学办学模式的启示

2021-05-21赵方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赵方

[摘 要] 摘要从国内外城市型大学的发展历程来看,大学与城市具有共生共荣、相互促进的密切关系。研究英国伯明翰城市大学、伦敦大学城市学院,美国芝加哥大学、奥克兰城市大学和国内上海大学、宁波大学、大连大学、成都大学等典型城市型大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在办学理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做法,总结成功经验,对探索都市大学的办学定位、发展理念、专业与课程设置、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以及校企合作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关键词城市型大学;都市大学;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中图分类号G 649.1[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50310(2021)02000106

The Enlightment of Typical City Universities in Britain, America and China on the Mode of Running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Zhao Fang

(Party Committee Office, President s Office,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摘要Judging from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city universities at home and abroad, universities and cities have a close relationship of symbiosis, coprosperity and mutual promo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and the characteristic practices in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teaching methods, curriculum setting, talent training mode of typical city universities such as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 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Oakland City University, Shanghai University, Ningbo University, Dalian University and Chengdu University. The summarization of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running universities will provide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for exploring the school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philosophy, specialty and curriculum sett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f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Keywords: 关键词City universities; Metropolitan universities; Schoolrunning model; Talent training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9次视察北京,14次对北京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四个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战略目标。在2016年北京高校领导干部会上,时任北京市委常委、教育工委书记苟仲文要求各高校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时指出,有的可以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着眼国内一流,建设应用型大学;还有的可以面向北京建设和谐宜居之都需求,着眼服务城市一流,建设城市型大学[1]。

英国和美国的高等教育享有世界闻名的学术声誉与地位。城市型大学在英美经过了百余年的办学历程,通过不断地调整办学方向,适应并服务所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成功的办学模式。此外,我国有众多以城市命名的大学,隶属于所在城市,依托城市区域经济特征,大力建设与城市经济紧密协调的学科专业,培养了大批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为城市型大学建设提供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

1 英美典型城市型大学

1.1 英国

伯明翰城市大学是一所现代化程度很高的综合性公立大学,是英国典型的城市型大学,可以追溯到1843年創办的伯明翰政府设计学院,其先后合并了一些实用技术学院,经历了起源于实用技术、成立伯明翰工艺学院、实行“公司化”办学模式、兼并与学科整合、更名进入新发展旅程等5个发展阶段。伯明翰城市大学是基于伯明翰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设立发展起来的,始终沿着应用性学科方向发展并不断与时俱进,注重利用专业知识与合作机构共同解决现实难题,通过开展商业援助和培训项目吸引大量的资金支持[23]。伯明翰城市大学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贯穿始终的主题。首先,将培养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作为学校的工作重心,通过举办培训班、讲座,参与社区服务、艺术节等方式,将学生的专业能力转化为就业能力。其次,与英国高等教育学会等教育智库合作,帮助毕业生将自身的技能和知识应用到快速变化的工作环境中,培养对“未来免疫”的全能型毕业生。第三,将教与学作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核心,坚持“做中学”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职场环境。同时,鼓励教学人员与行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第四,坚持“超前学习”的教育理念,以及在计算机环境下面对现实挑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虚拟学习环境中进行具有挑战性的互动学习[4]。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1年4月第35卷第2期赵 方:英美和国内典型城市型大学对都市大学办学模式的启示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是伦敦地区在校学生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立大学,由原伦敦城市大学于2016年并入伦敦大学后改名而来,可以追溯到1894年创办的北安普顿学院,先后经历了北安普顿工程学院、北安普顿高级技术学院、伦敦城市大学、并入伦敦大学等5个发展阶段[5]。伦敦大学城市学院成立的目的是向当地人提供教育和福利,从最初培养技术工人到如今拥有世界顶尖水平的商学院,与其关注城市商业和职业的办学定位是分不开的。伦敦大学城市学院专注于建设一流的学科专业,致力于培养学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较高的职业素养,同时为城市商业创新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在课程设置方面,为学生提供与未来企业主互动的机会,邀请企业行业顶尖人才参与授课,让学生接触到工程、信息、社会科学、健康、商业、法律、传媒和音乐等涉及面非常广的课程新知识、新思想;在社会服务方面,利用科研优势与商业机构开展合作,提供研究服务、专家建议与咨询、新产品与服务开发、员工培训等各类服务,帮助商业机构成为行业排头兵;在学生职业发展方面,邀请世界水平的专家为学生提供各项培训和发展项目,让学生接触到行业新动态、新趋势,通过提前接触职场环境,接受职业训练,大大提升了就业竞争力;在融入城市方面,不断契合伦敦这座国际金融、商业大都市的气质,并提供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各类人才[6]。

1.2 美国

芝加哥大学是一所世界著名的私立研究型大学,是美国名副其实的城市型大学,最早可以追溯到1857年创办的“老芝加哥大学”,1886年因经费困难而被迫宣布解散,1891年由美国石油大亨约翰·洛克菲勒捐资重新创办[7]。芝加哥大学首任校长哈珀致力于建立一所结合英国式本科生院和德国式研究院的现代研究型大学,并融入美国实用主义精神,通过实施“哈珀计划”构建了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多重职能于一体的大学基本框架,开启了一种美国高等教育新模式。芝加哥大学独特的教育理念使其在较短的时间内脱颖而出,迄今产生了100位诺贝尔奖得主,成为世界一流大学的典范。一是突出科研的首要地位,同时在本科教育中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学术能力,并始终与城市保持紧密联系,从最初为周边社区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向企业提供专业人才、技术支持,到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以及重大科研项目研究等,不但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也赢得了大量资金支持和良好社会声誉;二是始终坚持学术自由的核心理念,为师生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师生在各自的研究领域自由探索;三是创设学季制度,率先将一学年分为秋、冬、春和夏4个学季,师生可以任选3个学季自主安排教学和学习计划,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师生的普遍认可,促进形成了勤奋刻苦的学习风气;四是建立教师层级结构,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激励机制吸引了大批知名学者和教授,为芝加哥大学快速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8]。[JP]

奥克兰城市大学是一所由教会创办的私立综合性大学,以宣传基督教的伦理与道德价值促进社区的发展,是美国另一种典型的城市型大学,可以追溯到1885年建立的奥克兰城市学院。奥克兰城市大学坚持在学术方面精益求精,立足于“3H”,即以“Head、Heart、Hands”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3个支柱,向学生提供优质的专业学习内容、最新的教学设施环境以及最具吸引力的项目服务机会。奥克兰城市大学追求知识和学术上的卓越,并致力于促进学生的智力、情感、身体和精神的全面发展,将教学目标细化成以下4个方面:一是提供优质的专业学习内容,同时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能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二是提供先进的教育运行体系,通过最新的教育信息技术协助和推动教育学习过程,破除课堂教学造成的壁垒,促进人才培养与城市发展的融合;三是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在优美的环境氛围中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四是争取社会力量资助,加強与校友、捐赠者、教会等各方面的联系,使学校的发展有雄厚的资金支持[4]。

英美典型城市型大学的发展路径不尽相同、各具特色,之所以能发展成为百年名校而历久不衰,在于他们立足各自所在城市,不断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总结凝练成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各行各业培养了大量亟须的高素质人才。这些大学的共同特点是将科研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力气抓好师资队伍建设,以高水平的科研带动高质量的教学,同时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的系列难题,在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体现大学的价值。

2 国内典型城市型大学

2.1 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是上海市首批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试点、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上海大学于1983年依托复旦大学等6所大学分校成立,经过近40年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的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竞争力居全国高校前列。上海大学深入践行钱伟长教育思想,瞄准国家战略和上海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铸就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于一体的高效平台。上海大学坚持学校发展与学生的成才相统一、与社会的需求相统一、与国家的要求相统一,创造性地提出了拆除“四堵墙”理论。一是拆除学校和社会之间的墙,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而不断改造和发展专业;二是拆除教学和科研之间的墙,把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学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拆除各学科之间的墙,避免将专业分的过早、过专,在本科阶段消除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之间的学科分割线,取长补短;四是拆除教与学之间的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教师被动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学。此外,实施学分制,废除学时制,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施选课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爱好自主选择专业、课程、任课教师,以及毕业年限等;实施短学期制,加快培养节奏,强化实践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紧迫感[910]。

2.2 宁波大学

宁波大学是一所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兴地方综合性大学,于1986年由世界船王包玉刚捐资创立,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杭州大学等5校对口援建,高起点开始办学历程,2017年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宁波大学因宁波港口城市战略需要而诞生,其学科布局、专业结构紧紧围绕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而设定,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文化引领等方面不断提高服务城市的贡献度和契合度。宁波大学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办学的生命线,坚持“把成才的选择权交给学生”的教育理念,构建了通专结合的“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其中“平台”分为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3个不同层次,保证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思路,“模块”由具有专业方向特色的课程组成,实现不同专业的分流培养,体现出“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特色,学生可以相对自由地选择专业和专业方向;建立了“自主+指导”的师生互动的成长选择机制,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特聘教授、教授承担本科生的主要教学任务,强化教学实验实践环节,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动手能力创造良好条件;建立了“选择+竞争”的师生参与的资源优化与配置机制,将竞争压力传递到学科、专业、教师等各个教学要素,调动教师主动参与教学建设与改革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各类教学资源的质量,促进学校教学资源的结构优化与合理配置[11]。宁波大学充分尊重学生选择专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方向和选择教师的权利,通过学生的选择来合理调配资源,使办学效益最大化,培养了一大批适应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2.3 大连大学

大连大学是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于1983年在大連工学院大连分院基础上成立,是大连市高级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成果孵化基地和先进文化培育基地。大连大学坚持“城市大学服务城市、地方大学服务地方”的办学目标,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建设,以贡献求支持、求发展,为大连市提供人才服务、科技服务、社会服务等多领域的支持,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校地互动发展之路。一是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学科建设。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紧密围绕大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形成了以信息科学、生命科学、材料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等为引领的优势学科群,积极服务大连“两先区”建设,推动了信息、软件、制造、材料、医药、旅游、自贸、现代农业等行业的发展。二是提供高质量的科技服务,引领区域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通过开展横向科研项目、加强产学研合作

、提供科技咨询服务等方式,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同时为智慧大连、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民生工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三是发挥优势和特色,为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支撑。大连大学秉承“让每个人都成功、让每个人都快乐”的核心文化理念,形成了用文化滋养生命的文化育人特色,着力培养“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大连市的政府部门、企业、学校、医院等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四是引领先进文化,为区域发展提供高质量的文化服务,充分发挥高校文化资源优势,为社区文化建设、城市文明建设服务[1213]。

2.4 成都大学

成都大学是成都市主办的唯一一所综合性普通高等学校,于1978年创办,1983年停办本科,2003年恢复为普通本科院校。成都大学基于大学与城市之间与生俱来的双向互动关系,积极构建 “校城融合、开放协同、区域应用”三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化和政产学研资源一体化。学校实施“校城融合”战略,将学科专业设置紧密联系产业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机制紧密契合区域产业发展要求,以开放协同为路线策略改革教学过程,以区域应用为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校立足区域优势和城市发展需求,将人才培养和服务区域发展作为学校发展的主线。一是以“校城融合”为发展理念,明确办学发展新思路。主动研究成都发展重点、优势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融入成都发展战略;充分利用政府、企业资源,通过共建平台有效融合学校和地方的人才、科研、政策等资源优势,在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实践环节等方面始终坚持对接与融入成都区域发展。二是以“开放协同”为发展脉络,构建协同育人培养新机制。建立政产学研四方共同参与机制,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和人文素养、系统的知识结构、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四位一体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强化教学质量控制及保障机制,成立了由政府、产业、科研机构、优秀毕业生等组成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产业链人才的知识与能力需求,共同审定人才培养方案。三是以“区域应用”为发展导向,促进政产学研资源一体化。紧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以生物医药学科群集成生物医药科研优势,以动漫与文化创意学科群深度植根地域文化,以智慧制造与城市建设学科群融合信息技术优势,以城乡教育学科群统筹教育学科优势,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14]。

国内典型城市型大学普遍办学历史较短,是伴随着改革开放逐步成长起来的。这些地方高校抓住城市发展机遇,找准自身定位,按照“以服务谋发展、以贡献求支持、以合作促共赢”的办学思路,经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结合城市特征和学校特点,构建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城融合、学制改革、课程设置、学风建设、科研与教学并重、就业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做法。

3 对都市大学办学模式的启示

《现代汉语词典》将“都市”定义为“大城市”。现代都市是最具典型与代表性的城市,是城市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高度发达并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巨大规模城市。根据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国发〔2014〕51号),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可以将 Ⅰ 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300万到500万)以上都称为都市。都市大学是对“城市型大学”概念的进一步深化,主要指立足现代都市,具有城市型大学特点的一类地方高校。这些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优越,但由于起步晚、底子薄、资源缺乏等原因,与传统研究型大学相比,在教学质量、师资力量、科研水平、办学环境等方面处于劣势,在强校林立的都市难以脱颖而出,必须找到一条符合学校历史与现实的发展之路。英美和国内典型城市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积累的宝贵经验,对都市大学的办学模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3.1 明确服务城市、服务市民的办学定位

办学定位是学校的根本遵循,决定着学校的发展目标和未来走向,对学校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导向性作用。都市大学的举办者是地方政府,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间接来源于广大纳税人。服务城市、服务市民是都市大学办学定位的必然选择。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模越来越大,人口越来越多,普遍出现了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紧张等“大城市病”,严重制约着城市发展。此外,现代科技革命也给城市发展带来深刻变化。典型城市型大学正是在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而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的,既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增强了办学实力,又赢得了社会声誉。都市大学要与所在城市建立共生关系,一方面要为解决“大城市病”,建设智慧城市,助力城市发展做贡献;另一方面要着眼于提升城市人口整体素质,为市民终生学习提供优质教育服务。

3.2 树立“校城融合”的发展理念

大学与城市、区域已经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校城融合”是对大学与城市共荣共生关系的高度概括,其本质是大学与城市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15]。都市大学要把“校城融合”提升为学校发展战略,积极主动融入城市发展,提高与城市发展的契合度和贡献率。一是加强政产学研合作,通过为政府提供政策咨询或承担城市治理难点课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服务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二是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研究、阐释、传播城市文化,提高城市文化品质,促进城市文化繁荣发展;三是推进多学科交叉融合,聚焦科技前沿和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向,在物聯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上加速突破,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提供支撑;四是充分发挥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优势,积极走进社区,研究社区,服务社区,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帮助解决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痛点、难点问题,提升城市末梢治理能力。

3.3 建立开放的专业与课程设置体系

专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高校的专业建设与城市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人才培养目标要与社会需求标准相适应。都市大学要在研究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基础上科学合理设置专业。一方面要提高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厘清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支柱产业以及新型产业,开展人力资源分布与需求状况调查,做好未来人才需求的预测,打造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群;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以问题为导向推进教育供给侧改革,做好新增专业的规划、准入和评估,大力支持发展新兴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坚决淘汰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变化的专业。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人才培养的一切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一门具体的课程,并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展开,从传统的“供给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要加大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学生选课的自主性,打破“关门教学”的封闭型模式,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授课、课程教学与设计等,打通专业能力转化为就业能力的堵点。

3.4 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原则

教学是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手段,科研通过反哺教学助力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观念基本形成了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做科研被认为更有前途和“钱途”。都市大学肩负的使命决定了教学和科研两者不可偏废,要科学认识两者的辩证关系,破解两者失衡的现实难题。一是要处理好精力分配问题。教师要牢牢树立“老师是第一身份,教书是第一工作,上课是第一责任”的理念,在潜心立德树人、提高教学质量上下功夫,同时还要用学术思维研究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充实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水平,努力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二是要处理好内容关联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基础理论知识进行质疑和反思,有助于找准研究方向的切入点;通过开展学术研究,在课堂中引入学术领域的最前沿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教学与科研应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要避免两者相互割裂、相互对立。三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在职称评聘、评优奖励中平衡好教学与科研贡献所占的比例,发挥好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

3.5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企业是人才的用武之地,两者具有天然的亲近性。校企合作的教学理念由来已久,特别被高职院校广泛采纳,形成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但也还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如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企业参与热情不高、体制机制不畅等。都市大学肩负着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积极探索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是题中应有之义。一是找准双方合作的契合点,高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优质毕业生、员工培训、学历教育以及关键技术支持等,企业可以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教学内容设计、为实践环节提供保障等工作中。二是处理好实践教学与生产经营的关系,要合理设置实践课程,真正能在“实战”中检验教学效果,同时要统筹安排好教学计划与生产经营计划的衔接,提高双方的“互适性”。三是加强教师与企业人员的互动交流,教师要深入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同时要邀请企业技术、管理骨干举办讲座或授课,参与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学生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四是联合攻关破解技术难题,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为高校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靶向目标。通过联合攻关既能帮助企业解决发展的瓶颈难题,还可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长远来看还将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内容

[1] 贾晓燕. 本市努力创建世界一流大学 [EB/OL]. (2016-01-21) [2020-08-14]. https://china.huanqiu.com/article/9CaKrnJTkbd.

[2] Birmingham City University[EB/OL]. [2020-08-22]. https://www.bcu.ac.uk/aboutus/ourhistory.

[3] 伯明翰城市大学[EB/OL]. [2020-08-22]. https://baike.baidu.com/item/伯明翰城市大学.

[4] 欧玉松. 全球化背景下城市型大学发展比较研究:以伯明翰城市大学、伦敦大学和奥克兰大学为例[J]. 学术界,2012(11):231-240.

[5] 伦敦大学城市学院[EB/OL]. [2020-08-25]. https://baike.baidu.com/item/伦敦大学城市学院.

[6] 李如涛. 国外城市型大学对独立学院创新发展的启示[J]. 丽水学院学报,2015(1):119-124.

[7] 芝加哥大学[EB/OL]. [2020-09-20]. https://baike.baidu.com/item/芝加哥大学.

[8] 王凤玉,王菲. 芝加哥大学哈珀校长的办学理念及治校举措[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28(6):26-28.

[9] 任帅军. 钱伟长教育思想对中国高等教育理论的贡献:以上海大学为例[J]. 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3):58.

[10] 叶志明,宋少沪. 钱伟长教育思想在我校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实践:浅论与时俱进的上海大学“三制”特色[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3(1):7-12.

[11] 李九伟. 把成长的选择权交给学生 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聚焦我校两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之一:面向学生选择、适应社会需求、推动教学资源优化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EB/OL]. (2009-10-20) [2020-11-12]. http://www.cuepa.cn/cate_11/detail_22735.html.

[12] 张鹏,曲德峰. 浅析文化管理在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中的应用:以大连大学为例[J]. 文化学刊,2012(2):77-80.

[13] 杨广敏,李玉光,王凯. 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之路探究:以大连大学的发展为例[J]. 大连大学学报,2011,32(6):93-96.

[14] 王清远. “区域应用、开放协同、校城融合”三位一体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9(4):42-45.

[15] 杨明娜,鄭典宜,叶安胜,等. 校城融合下城市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以成都学院为例[J]. 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8):50-51.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李亚青)

猜你喜欢

办学模式人才培养
试论高等学校办学模式的改革与发展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下的教学改革与教师队伍建设初探
坚持市场化办学 推动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虚拟工读学校:新常态下探索工读教育办学的新模式
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变革
基于“中德深度校企合作”高职办学模式的探索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