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名师数学精品课提炼课堂教学策略
2021-05-21张馨馥
张馨馥
在很多名师的数学教学中,有时可以通过一句话、一个动作激起学生求知、求异的思维火花,开阔他们的视野,使他们对未知领域产生求知的兴趣。学生觉得数学课堂还可以这样有趣,数学课堂还可以这样好玩。通过名师的引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之所以能非常流畅,很多时候是因为名师有着深厚的教学积淀和高超的备课艺术。他们注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通过观摩名师的精品课,我认为,数学教学应以问题为导向,追根溯源,正确判断,得出结论,进而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养成动手动口、主动学习、主动求知的习惯。教学策略可以提炼为: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
北京市特级教师刘德武老师备课,总是让人觉得耳目一新、独出心裁、别具匠心。他特别注重激发学生的课堂热情,有时候几个小小的创意、几句恰如其分的话语,就能够“一语惊醒梦中人”。如在进行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图形的变换”一课的备课时,有的教师让先从以前学过的平移、旋转、对称的知识入手进行备课,虽然也有课件,但是在上课时学生却毫无兴趣可言。刘老师的设计是:把“图形的变换”这五个字中的设计在一个正方形中,“图”倒写,“形”字在下,“换”字反写。当然,课件上每个字都是不一样的彩色字。刘老师让学生读出这几个字,告诉学生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几个字看着舒服吗?怎样变换一下?学生纷纷想办法,说出了变换的方式,既复习了平移、旋转、对称的知识,又激起了学习这节课的课堂热情。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广东省特级教师黄爱华老师是“大问题”教学的倡导者,他的课始终关注学生发展的“大问题”,积极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积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当下的课堂中,教师提出的问题往往很多,但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提问却较少,经常是成串的连问、简单的碎问、随意的追问,最终形成了“教师不问,学生就不答,教师就不往下讲”的局面。从我听课的经历来看,有时教师提的一大串问题我都记不住,学生就更难接受了。教师提的问题如果学生压根不明白,那么也就无法去谈理解问题的实质。这就造成了“几个好学生配合教师回答完,其他的学生随梆唱影,稀里糊涂地跟着教师往下进行”的局面。黄老师认为,好教师的标准应该是“收买人心”:让学生喜欢,和学生成为朋友。要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教师的幽默少不了,课堂上要让学生有掌声、笑声、欢呼声;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解放学生的头脑,让学生主动去思考,把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在教学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圆的认识”一课时,黄老师上课之前和学生进行了3~5分钟的交流和互动,学生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幽默、亲切的老师,上课的紧张感一下子荡然无存,这可以从课堂上学生的主动研究看出来。接着,黄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提出问题:“下水井盖为什么做成圆形的?”学生纷纷阐述自己的见解。最终,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得出:“下水井盖做成圆形掉不下去”,并达成了共识。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黄老师除了肯定学生的想法外,还把这是微软公司的面试题作为旁引介绍给学生,屏幕出现五个答案:不易掉下去;方便运输;美观;受力均匀;节省材料。这样,学生对圆形的认识更加渴望。黄老师把“圆形的井盖为什么掉不下去?”作为大问题抛给学生,同时也出示了本节的重要概念:圆心、半径、直径。
在引导学生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后,黄老师有意识地安排了让学生自学的方法,让学生把自己理解的“直径”特点写出来,同时强调不要和他人一样,要有自己的见解。黄老师让学生当“小老师”讲述自己的理解,学生讲得有板有眼,黄老师不但要求注意倾听,他更是听得仔细,从不打断学生的回答,他认为这叫“延时判断”。对学生表达不清楚的地方他不时地提问,学生没听出来的,他说:“我有问题”,及时修正学生的认知错误。纵观黄老师的整堂课,掌声、笑声不断,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快乐。正如黄老师所说:“课堂上与其折腾自己,不如折腾学生。”当然这里的“折腾”不言而喻,只要让学生动手、动口,主动学习,“折腾”学生何尝不是件好事。
三、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当下的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经常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时口号喊得响亮,可是很难真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事实上,不是说能发明什么就叫创新,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他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达不到发明创造的高度,只要他对事物有不同的想法和见解,哪怕暂时不能实现,这也是他的创新思维。这种思维要靠教师来培养,有时教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有可能激起学生求异的火花。
北京市特级教师柏继明老师在教學北师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形的认识”一课时,让学生谈一谈“你知道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长方形。”
生:课桌的面、作业本是长方形。
师:请你抬起头观察一下。
生:教室的黑板面是长方形。
师:请你离开教室到外面观察一下。
这时,学生的思维被调动起来,他们的回答再也没有局限在教室、学校等范围内。看似简单的问答,从中却可以看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门道”。
柏老师还分享了一件她在全国各地上公开课时的一件趣事。她到很多地方上过“有余数除法”一课,每次上课时,她都要准备四样东西,像章、火材棍儿、糖、花生米,分别放在四个信封里留待上课时用。可是,每次在上课时用到这几样东西,她发现不是糖少了就是花生米不够数,尽管课前再三叮嘱上课班级的教师要看住,可这两样东西总是少。后来,柏老师想了一个“秒招”:上课前她告诉学生,这里准备的学具花生米和糖,已经好多年了,严重变质。从此以后,无论到哪上课她都这样告诉学生,花生米和糖再也没有“丢过”。这种事先的“通知”,提前把悬念留在了学生的学习之前,使学生对花生米和糖这两样“变质的”学具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课堂上,学生能够把这种兴趣与看似无关的“有余数除法”内容相结合,创新出了更多动手操作的方式,提升了创新能力。实际上,这也是柏老师的智慧,是柏老师的创新。陶行知老先生说得好:“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可以做到。
观摩名师的课,我们总是情不自禁地赞叹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平等互动的教学风格、匠心独具的教学结构、行云流水的教学艺术。我们不应只看“热闹”,而要开动脑筋看“门道”,把名师的课为我所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自己的课堂,真正让学生受益。
(责任编辑: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