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研究
2021-05-21游庆军
游庆军
摘要:教育强国建设与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教育教学现代化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是目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工作内容,高职院校将“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作为切入点,从教育优化、教育模式升级角度展开研究,有利于为相关教育教学工作者提供有利的教育理论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其理论研究与高职院校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当代教育教学创新发展相契合。丰富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模式的理论研究,促进此方面学术研究的多元化发展,可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教育理念在教育教学创新中的贯彻落实提供实践指导,促进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
一、“三全育人”内涵与实践关系
(一)“三全育人”的内涵
马克思曾对未来的社会进行描述,认为未来的社会形式是以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全面发展为基本原则的一种形式,如果将这一理论观点应用于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中来,那么当前的立德树人、全面发展、核心素养等教育改革目标均与马克思的观点相契合。
本文所研究的“三全育人”其内涵与马克思理论在教育模式中的应用相符合,其中全员育人主要是指育人主体的广泛性。育人主体主要包含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而学校成员又涵盖辅导员、教学人员、教务管理人员、学工部管理人员、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等在本校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全体人员。从教育实践的角度上看,每一个育人主体都应明确自身的育人职责,并在本职工作实践中履行职责;从教育环境的角度上看,全员育人指高职院校构建一个人人是教师的育人环境。全过程育人主要是指育人的时间层面,强调育人主体将育人目标贯穿于学生成长与发展的始终,学生所获取的能力、养成的习惯能够受用一生,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学生从入校到毕业这一时间段。全方位育人则是指育人空间层面,强调育人主体从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层次开展育人实践,构筑大育人格局,将显性的学科教育与隐性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利用多样化的方式方法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全方位育人实践中育人主体可通过教学环节、社团建设、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德育教育、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等诸多方式开展。
(二)“三全育人”育人模式实践中的几对关系
1.学生与学校
学校应遵循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探索符合学校实际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模式。在“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仅仅是辅导员和教师的责任,还是学工部门、教务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等相关育人主体的责任,学生自入校后的学习、生活、成长与发展离不开高职院校的每一个部门,甚至包含校内的基础设施、一草一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贯穿在学校的整体工作中。学生走出校门,代表的是学校,当学生走出国门代表的则是中国,学生代表高职院校的形象,也代表中国公民的形象。“三全育人”理念下,高职院校全体教育教学人员都承担着育人的主体责任,而学生的学习与成长问题也与所有教育教学人员息息相关。
2.学生与家庭
在现代化教育中家庭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全育人”理念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倡育人不局限于学校教育,提倡家庭的健康和谐、幸福温馨。笔者通过调研发现,国内高职院校中每个班级学生中离异家庭占6~8%的比例,单亲家庭占据12~15%,且学生因家庭因素导致学业、性格、人生观念受影响的占比15~20%。《人民日报》于2019年公布的《不合格家长行为自查表:父母这样做,太耽误孩子了》中表明,学生每天所接触到的知识不比父母少,父母应“蹲”下身来与孩子共同接受新的知识,阅读浏览孩子所看的课内外书籍,去了解孩子所接收的知识信息、思想观念。如果将学生比喻为白纸,将家庭比喻为画家,那么执笔者即是家长,如果家长手中仅持有黑白蜡笔如何能绘出多姿多彩、绚丽丰富的绘画内容?教育孩子,是家长的终身责任,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没有重来的“车票”,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辈子的。所以家长不仅要认清家庭教育对学生的重要性,还需要以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家庭育人模式。
3.学生与社会
社会属于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一般包括自然地理因素、人文传统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等。学生在结束学习生涯后需要进入社会并适应社会,学生是社会中的一员,所以社会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存在直接的影响。国家的发展战略、教育目标影响着社会也影响着学生。学校要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生应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学生应怀有感恩之心、服务之心;学生应懂得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去履行应有的义务;学生应重视自己社会价值的发挥。
二、“三全育人”引领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
(一)明确“全员育人”职责
1.加强党的领导
坚持党的领导是优化和改进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模式的首要原则,要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育人功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樹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讲党性、讲政治、讲忠诚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高校战线全体教职工应以党的教育方针为基准,紧紧跟随党的领导,将社会主义办学方针落到实处,坚定育人和德育的优先性。根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教育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中的内容可知,高职院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创新实行党委统一领导,是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在党委的领导下,党政群团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落实“三全育人”理念。
2.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课堂是“三全育人”的主渠道,“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的关键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队伍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出发点、关键点和落脚点,创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三全育人”理念下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体系,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并处理好显性育人和隐性育人的关系。
3.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学习与生活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在“三全育人”教师队伍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所以辅导员在日常管理的“教”与“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教育部门要求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必须是中国共产党党员,现代化教育与教育改革对高校辅导员的学历层次和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4.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育人功效
高职院校行政管理人员育人功效的发挥不仅在于学生事务的管理,还应涵盖学生自我管理的有效引导。学生具备自我管理意识并能够进行自我管理是全员育人最为理想的育人成效。在实际的教育管理中,行政管理人员不仅要积极参与学生相关事务的管理,同时还需带动校内任课教师致力于提高学生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
(二)坚守“全过程育人”阵地
1.明确育人理念
就高职院校教学模式而言,在教学模式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各学科任课教师均要明确育人理念,并重视“需求侧”与“供给侧”的协同联动。基于学科,立足于社会发展关注点,了解学生的需求点,善于挖掘问题,并将问题作为动态导向,提升各学科任课教师的解惑能力。同时,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应具备高度意识,“三全育人”理念不仅提升了实际的教学模式高度,同时也提升了育人高度,在新高度下教师所秉承的育人理念是“三全育人”,而该理念的施行阵地则是“全过程”,所以教师有必要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对其进行细分,明确细分后的育人理念,从而保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新体系下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
2.构建育人体系
育人体系的构建着力于育人目标的实现,也可保证教育主体落实全过程育人。笔者将育人体系的构建分为目标协同、内容协同、渠道协同与队伍协同四个层面(如图1)。
3.文化育人与学风校风建设
学校应对文化育人予以高度重视,侧重于学生文化素养与文化涵养的提升,尤其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等方面,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突显红色教育和人文教育作用。在学风与校风建设方面,可侧重于社团建设、社会实践和传统节日活动的开展,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三)完善“全方位育人”机制
育人机制的完善有助于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全面落实“三全育人”,一个完善的育人机制可能对于“全方位育人”教学实践而言是一种约束,但其保障作用与引导作用的发挥对于“全方位育人”教学实践提供了助力。
1.注重顶层设计
第一,高职院校应广纳贤才,强化教师队伍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以优质的教师资源去应对“三全育人”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的落实。第二,应打造特色院校,对标一流,打造“三全育人”背景下的专业特色文化,综合教育与特色专业协同联动。
2.建立整合制度
“整合”顾名思义,就是将一些零散的东西利用某种方式衔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在“全方位育人”机制完善的进程中,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整合制度的建立主要是指将一些教育实践制度基于教育教学现状整合优化,并建立一个新的全方位的育人制度,从制度层面引导教职工更好地将“三全育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3.强化育人工作
教书与育人二者之间相辅相成,“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教学不仅仅在于“教书”,还涵盖了高质量的“育人”。高职院校强化党建工作可有效的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促进德育效果,使人才培养水平实现质的飞跃。
4.优化监控与激励制度
高职院校应以形成德育合力为目标,优化全方位的监控制度,融入大数据技术、信息技术,利用数据凸显问题,对学科教学、学生发展、教师行为等进行全面的监控,坚持问题导向,对教育教学诊断改进。同时,激励高职院校教师开展学术科研,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通过完善高职院校职业发展架构与岗位晋升架构给予校内教师动力与归属感。
综上所述,“三全育人”教育模式在高職院校重在全面落实,其研究本质上是一个实践性质的问题。“三全育人”在教育领域中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引领着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人才培养工作,助力高职院校实现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的供给目标。
参考文献:
[1]苏宁.新形势下高职院校职业指导教育工作探究[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
[2]张晓曼,王蔚宇. 探索“三全育人”新模式[N].中国教师报,2021-01-13(13).
[3]胡思斯,张自昱,柳松洁.“三全育人”视阈下高校资助育人精准化提升路径研究[J].今日财富,2021(1).
[4]冯飞.论红色文化融入高校“三全育人”体系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0,28(S2).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