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在深处 谋在新处 干在实处 努力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做出新贡献

2021-05-21孟宪彬

辽宁教育·管理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训教研培训

孟宪彬

为贯彻落实2021年全国、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回顾2020年全省教研、科研、培训工作,总结成绩,直面问题,进一步筹划下一步工作,我们组织召开全省基础教育研训工作会议,凝聚全省研训力量,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扎实有效的工作,推动全省基础教育研训工作按着新发展阶段的要求迈上新台阶,为辽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更专业的服务支撑。

一、2020年基础教育研训工作成绩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关心和支持下,全省研训战线同仁凝心聚力、真抓实干、求真务实,工作取得了四个方面的成绩。

(一)教研工作使命担当体现新活力

2020年,全省教研工作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任务、新要求,进一步完善教研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以核心教研团队、学科工作站建设和项目研究为载体,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专业支撑。

1.主动担当,共克时艰,以服务支撑基础教育“停课不停学”

疫情防控期间,在省教育厅的支持和指导下,辽宁教育学院组织全省骨干教研员、优秀教师等相关力量,创新模式,开展在线教研,有针对性地开发了2万多个在线学习资源,结合抗疫教育和教学进度在“辽宁优质教育资源在线服务联盟”平台及时推送,精选部分资源在“学习强国”平台推出,总浏览量达到600多万次,为全省中小学师生在线教学和自主学习提供了及时且高质量的指导和服务。同时,配合省教育厅研制教师在线教学规范要求,对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和教师提出中小学复课后线上线下教学有效衔接的指导建议,促进了省、市、縣(区)、校四级教研工作体系的协同构建和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全省各市的教研部门在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部署下,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思路、积极行动,引领、指导广大教师,通过“云课”“空中课堂”等,多渠道对学生进行居家学习指导,不仅有效支持和保障了教师在线教育教学和学生居家自主学习,还共同探索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教研方式和教学衔接策略,展现了教研人的使命担当、专业支撑和奉献精神。

2.奋楫笃行,建强队伍,完善教研工作体系和机制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意见精神,我们配合省教育厅研制了我省的教研工作实施意见,通过组建教研核心团队、成立名优骨干教师工作站,加强了教研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组建了基础教育各学段各学科的35个教研核心团队,成员涵盖省、市、县各层级、各学科的骨干教研员和基层学校(幼儿园)校本研修的负责人,为构建“四位一体”、协同联动的教研工作机制奠定了基础。我们聘请了各学科领域的全国知名专家做核心团队的顾问和导师,确定了60多个研究项目组,围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的实践研究,确定了“研训一体,上下联动,强队伍素质,促考改教改,出特色成果”的工作思路,力图以此统整和锤炼教研队伍,引领学科教研方向,破解课程教学改革难题,培育和积累优质教育资源和教育教学成果,涵养省域特色教研文化,服务教育行政管理决策。

二是组建首批九个“中小学(幼儿园)学科(领域)名优骨干教师工作站”,在全省遴选了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60名,以学科为单位,以项目为载体,搭建名优骨干教师互学、共研、交流研讨的平台,通过“学习—研究—实践—改进”模式,培养、锻炼一支具有“高敬业品格、高合作精神、高专业水平”的学科优秀教师团队;探索培养学科名优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路径,围绕课程教学改革、教学诊断与改进、学习资源建设、考试评价改革等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开展协作攻关研究,共同培育凝练具有辽宁特色的教育教学成果。

3.坚守使命,做实研究与指导,提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效性

一是聚焦幼小衔接、小学生深度学习、初高中教学评一致性改革、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与考试评价、中小学作业改革、德育和劳动教育课程建构与实施、体育美育中考试点、民族教育质量提升等热点、难点和关键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研究基础上初步形成《中小学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和《学科育人指导意见》。

二是聚焦落实“五育并举”,组织召开线上线下融合的系列培训和研讨活动。召开中小学德育系统化建构与高质量实施推进会暨班主任育人能力提升会议、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以及各学科质量提升培训研讨会,开展普通中小学和民族学校国家统编三科教材培训和高中新教材培训,围绕新课标、新教材、复习备考、线上线下教学衔接中的困惑和问题展开深入研讨和交流。初步统计,累计组织开展线上线下省级培训和研讨活动191次,线下参与约2.4万人次,线上参与45.8万多人次。

4.积极探索,助力考试评价改革,提升命题组织能力和工作质量

为发挥考试评价的素质教育导向作用,协助研制《辽宁省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中考实施办法。组织开展省级初中、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候选人培训,确保命题教师了解新的考试政策和课改要求,提升依据课标命题的能力,不断提升命题的规范性和质量。

(二)教育科研服务支撑展现新成效

2020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热点难点问题,深化教育科研方式改革、创新工作举措,全力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智力服务和专业引领。

1.强化支撑服务, 助力教育科学决策和基层教育改革

2020年,科研工作主要围绕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调查研究、对策研究、评价研究和政策咨询研究,参与文件起草、研制工作方案,为教育科学决策提供咨询建议。辽宁教育学院主持开展了《现代化进程中辽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践研究》,在全省同仁的支持下取得了预期的成果。配合教育厅,开展了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调研、县级以下学校办学条件情况调研等;研制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实施方案》,参与了《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关于新时代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辽宁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重大政策文件的起草和论证工作;指导完成了三个县(区)的教育改革发展规划和优化教育资源布局专项规划等的研制,为区域教育改革发展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2. 组织群众性科研,不断提高研究质量和效益

我们支持、引领广大教育科研工作者和基层校长、教师,针对教育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实践探索,开展教育科学普及和学术交流活动。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基础教育国家级在研课题25项,省教育科学规划在研课题1017项,省教育学会在研课题997项。

(三)教师发展培训优化机制取得新突破

2020年,教师发展培训部门按照教育厅的部署,探索“研训一体”精准有效的教师培训模式,不断提升培训的实效性。

1.落实培训项目,优化培训机制,发挥省级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去年,在疫情防控的形势下,我们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实施了乡村教师素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拔尖人才培养、课改重点专题以及学前教育领域六大类25个省级培训项目,培训校长教师24574人次;与国内高水平院校和省内教师进修院校构建研训一体、协同共享的培训模式,探索创建“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全方位、有特色”的教师培训体系;注重优化培训过程管理与监测,确保培训效果,培训项目满意度均超过96%,有效发挥了省级教师培训的示范引领作用。

2.着力补短板、强弱项,以研训力量促教育均衡发展

在研训工作中,始终把着力提升师德师风和教书育人能力放在首位,把补齐乡村教师队伍短板作为重点。近些年来,在教育厅的直接指导下,我们一直把农培项目作为重中之重,会同沈阳市教育研究院、大连教育学院、锦州市教育局在三地分批开展全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增加跟岗培训、现场诊断、案例教学等实践内容占比,补充在线培训资源,满足教师差异性与个性化需求,注重激发教师专业发展内在动力。各市也积极创新,组织乡村导师团队开展送教下乡活动,更加关注地域间教学、教研的融合,关注网络教研、同步教研等新教研模式,加强定点精准帮扶,助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教师发展,全省研训系统一起以研训力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四)辽宁研训工作走向全国收获新业绩

我们主动承接并很好地完成了教育部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小学数学和小学劳动教育2个国培项目,参训教师整体满意度接近100%,获得教育部国培办的充分肯定。承接了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设立的“全国民族地区学前教研工作坊(辽宁坊)”,以抚顺新宾为基地带动我省6市1县的满族幼儿园开展区域和园本教研。我省小学语文群文阅读经验和小学数学学科实践活动经验在全国会议上分享,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与认同。

回顧2020年,全省基础教育教研、科研、培训工作与辽宁教育改革发展同向同行,不断探索创新,积极服务教育决策管理,支撑了全省基础教育改革发展。

二、深刻认识新时代研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基础教育已经进入高质量、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面对着新形势、新任务、新需求,我们要从研训工作的根本任务和内在价值的角度出发,深刻认识新时代辽宁基础教育研训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研训体系和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研训工作创新转型尚需重点发力

省内部分市、县(区)教研、科研、培训机构设置不够完善,工作职能不够清晰,管理体制机制不够顺畅。各层级研训部门上下贯通、优势互补、运行有序、工作高效的研训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

(二)研训一体化尚停留在浅层次阶段,存在发展不均衡问题,需深入探索融合发力的路径

一是研训工作“一体化”很大程度上停留在认识层面,教研、科研更多表现为需求主动、自发状态,教师培训更多表现为需求被动、粗放状态,互相依托、互相促进不够;二是科研、教研、培训工作由于工作视域不同,聚焦师生发展开展工作的融合度不够;三是以学科为主的研训工作较多,围绕区域课程教学改革发展,“五育”并举整体育人,跨学科、跨学段、整合式的集中研究指导较少,研训活动系统性、目标指向性还需加强;四是能形成品牌、有足够吸引力和实效性的研训活动与成果呈现不足,全省市县级研训工作发展不均衡,区域内科研、教研、培训发展也不平衡。

(三)研训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任重道远

省内部分地区教研、科研、培训人员的教师身份、隶属关系、专业技术职称、工资待遇等还存在不顺现象;研训人员专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通道不畅,工作动力不足,岗位吸引力不够,队伍专业素养以及支撑和引领能力还有待提升。

(四)适应新时代要求,运用新技术探索现代化的教师专业成长路径不够

新冠疫情期间,包括教育在内的各行各业均面临巨大挑战与危机,在线教学以压倒性的力量强势进入教育场域,“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速度、广度和深度日益加强,线上线下互融互通的教育形态正在形成。然而,如何应对新技术带来的教育质态转型,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在新技术革命下被拉大的教育发展差距,科学解决好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是新时代带给研训工作的挑战。

三、2021年基础教育研训工作思路与要点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教育事业发展整体上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我们需要在这样的视域下思考新一年的研训工作:一要注重观念更新,二要强化系统设计,三要关注建构取向。

2021年,辽宁研训工作总体思路是:坚持和加强党对研训工作的全面领导,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服务支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体系、机制、队伍”建设为重点,树立“研训一体”的工作理念,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增强研训工作创新活力和协同合力,做到服务教育决策咨询有新贡献,服务一线教育教学实践有新作为,为支撑“十四五”时期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一)着眼研训体系和机制完善,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新时代教研工作意见,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与相关要求,建立健全省、市、区(县)、校四级研训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教研、科研、培训队伍和教师队伍建设,力争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研训部门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多方联动、协同创新、高效运行的研训工作新格局。

1.持续推进省级各学科(领域)教研核心团队建设

以项目研究为载体,协作攻关,研制、完善各学科课堂教学基本要求与学科课程育人指导意见,开发教师研修课程和学生优质学习资源,培养、锻炼教研骨干力量,加强对薄弱区域教研扶持与指导,更好地发挥核心团队对学科(领域)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指导和辐射作用。

2.推进中小学(幼儿园)学科工作站建设

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工作站研究与实践模式,研究名优骨干教师成长规律,对全省各地名师工作室(坊)进行业务指导并为其搭建交流共享平台;研究教育教学中的普遍性和难点、热点问题,研发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凝练教育教学成果,指导名优骨干教师形成教学风格,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3.推进省级教育教学研训实践基地建设

在省教育厅指导下,遴选和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教学研训实践基地,探索建立课程教学改革实验区,在系统调研基础上,有针对性、实效性地推进基地和实验区的教育教学改革。重点围绕办学管理、课程建设与实施、教育教学方法与技术、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持续开展创新性、应用性研究,初步探索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机制的实践经验,逐渐培育形成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和应用推广价值的教育教学成果,发挥基地和实验区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中的实验、示范、辐射和引领作用。

4.组建教育科研和评估评价骨干团队

拟在全省部分地区和学校遴选若干科研骨干为辽宁教育学院兼职研究员。组建由高校教授、省市专家学者、科研人员、中小学(幼儿园)校长(园长)组成的省级基础教育科研与评估骨干团队,围绕基础教育政策、教育教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学生全面发展、家校社会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策略等开展协同创新的研究与评估评价工作。

5.推进研训一体化融合,探索研训工作创新转型路径

以项目为载体,聚焦教师专业发展,关注个性化,增强针对性,注重激发教师内在成长动力,研究探索新時代教师研训组织形式与实施方式,为教师研训工作转型创新贡献力量。

(二)着眼支撑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研训指导

“高质量教育体系”应该蕴含统一的目标、科学的标准、协同的机制、多维的路径等要素。统一的目标是指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党和人民对教育的期盼。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科学的标准是要坚持科学的教育质量观,依据教育科学理论与国情世情,建构科学的标准,开展科学的评价,注重评价的信度、效度,注重评价结果的科学运用。协同的机制是指家校协同、校校协同、学校社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等,形成开放、集成、高效的协同育人长效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多维的路径是指分门别类、分清层次、分别施策、分类评价,系统开展研究与指导,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质量提升。

1.加强全面育人的研究与指导

围绕系列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开展全面育人的综合研究,指导学校将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要求有机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2.加强教育评价的研究与指导

围绕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高考改革等方面新要求开展系列研究,助力我省中、高考改革稳步推进,素质教育深入实施。

3.加强关键环节的研究与指导

进一步加强对课程、教学、作业等关键环节的研究与指导,开展各学段之间有效衔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普通学校与民族学校之间互相融合的研训活动,引领、指导学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三)着眼全面服务教育教学实践和学生发展,开展队伍建设研究

1.加强研训队伍建设与研训方式优化研究与指导

根据新时代研训工作的核心任务,探索科学适宜的培训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教师专业发展研修培训课程。

2.开展新时代校长专业素质和办学能力提升策略与实践研究

探索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学校办学管理、文化建设和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新模式、新策略,提升校长的专业素养,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

(四)着眼政研双赢,提供高质量教育科学决策服务

加强政策转化落实研究,梳理近些年国家和省出台的教育政策,开展基础教育领域重点热点问题调研,参与相关政策研制,为教育行政决策与管理提供有价值的专业参考建议;加强区域教育发展规划研究与指导,服务区域教育改革发展。

(五)着眼新时代研训发展需求,开发建设研训一体化平台

探索建设辽宁省基础教育研训一体化平台,努力建成一个集教师基础信息管理、培训学习管理、教研活动管理和研训资源应用服务于一体的大数据分析及可视化平台,贯通省、市、县、校四级管理,实现个人规划与学校规划的同频共振,通过“研训一体、以研代训”,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变集中学习为随机随时个性化学习,从外力驱动走向专业自觉,助推教师高位发展。

(责任编辑:李阳)

猜你喜欢

研训教研培训
会议·培训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广东省校外培训风险防范提示
会议·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教师培训还需“精准滴灌”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
有效的组织保障是抓好“联片研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