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迁移率族蛋白B1、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2021-05-18杜鹏程谷九莲
杜鹏程,韩 璠,谷九莲
(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河南 新乡 453003)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其主要临床症状为腹痛、腹泻、便血等,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1]。近年来,随着人们饮食习惯的改变,UC发生率呈升高趋势,有统计显示,我国UC发病率为 0.2%~0.5%[2]。UC的病因及发生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患者的生活环境、免疫力、精神状况、遗传基因及肠道菌群等与该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肠道菌群结构与UC的关系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3-4]。本研究旨在探讨UC患者血清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onocyte chemoa-ttractant protein-1,MCP-1)、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消化科收治的100例U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期45例(急性期组),缓解期55例(缓解期组)。病例纳入标准:(1)符合UC诊断标准[5],且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2)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严重的心、肝、肾等功能障碍者;(2)合并出血性疾病者;(3)合并结肠肿瘤者;(4)肠道手术史者。急性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23~82(46.5±10.8)岁,病程0.8~4.5(2.8±1.2)a。缓解期组:男30例,女性25例;年龄21~84(47.8±9.7)岁,病程0.9~4.2(3.0±1.1)a。另选择同期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25例,女25例,年龄21~79(45.3±9.2)岁。3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与缓解期组患者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肠道菌群数量检测采集3组受试者新鲜粪便样本1.5 g,加入磷酸盐缓冲液9 mL,经震荡充分混合。取5个无菌试管,根据10倍稀释原则分别稀释至10-8,在无菌操作下取20 μL接种于不同培养基。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及拟杆菌均采用厌氧培养基进行培养,肠球菌采用需氧培养基培养,应用微生物鉴定系统(法国梅里埃公司)进行细菌鉴定,记录菌群数量。
1.2.2 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检测抽取3组受试者晨起空腹肘静脉血3 mL,3 000 r·min-1离心10 min,取上层血清,-80 ℃保存备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试剂盒购自武汉博士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操作。
2 结果
2.1 3组受试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结果见表1。3组受试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的菌群数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患者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3组患者肠道菌群数量比较
2.2 3组受试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及IL-10水平比较结果见表2。3组受试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缓解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3组受试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及IL-10水平比较
2.3 UC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结果见表3。UC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与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UC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
表3 UC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
3 讨论
UC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常见于中青年人群[6]。UC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机体免疫系统与肠道微生物相互作用是引起UC的重要原因,因此,肠道菌群分布可能与UC的发生有密切的相关性[7]。人体肠道内细菌量最多,常见的优势菌群包括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能够为人体的消化与吸收产生大量的酶,有助于人体健康;但肠道内同时也存在着多种的条件致病菌,如肠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等,当免疫力下降时可异常繁殖并引起机体感染[8]。结肠是消化系统内细菌定植数量最密集的地方,其菌群数量占人体总数的2%~3%,其中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最为突出[9]。
正常情况下肠道菌群处于相互制约的状态,对肠道吸收、消化等具有直接影响,是构成人体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10]。有研究发现,与健康人比较,UC患者肠道内优势菌群的数量显著减少,而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显著增加,肠道菌群失衡与UC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11]。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患者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低于对照组;急性期组患者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患者肠道内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随着UC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优势菌群数量明显下降。
MCP-1是一种趋化因子,能够促进多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的表达。HMGB1可激活天然免疫反应和获得免疫反应,同时也可激活单核细胞及巨噬细胞释放炎症因子,包括TNF-α、白细胞介素等。研究显示,HMGB1在UC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其可与下游受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导致肠道黏膜出现炎症、免疫反应[12]。TNF-α是一种炎症启动因子,主要由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分泌,在急相反应及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IL-6是一种重要的促炎因子,有多种生物活性,其可诱导急相反应蛋白合成,引起炎症反应[13]。IL-10主要是由辅助性T细胞2产生,其能够抑制T细胞活化,从而抑制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结果显示,急性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急性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组和对照组,缓解期组患者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UC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水平与肠道内乳酸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UC患者血清IL-10水平与肠道内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呈显著负相关;提示UC患者炎症相关因子与肠道菌群失调有相关性。
综上所述,UC患者肠道菌群分布失衡,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数量减少,大肠埃希菌、肠球菌、拟杆菌数量增加;UC患者血清MCP-1、HMGB1、TNF-α、IL-6、IL-10水平与肠道菌群数量存在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检测上述血清学指标来评价UC患者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