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17王雨涵

求学·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王雨涵

摘 要:心理历史学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为史学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理解历史。虽然心理历史学是一种历史研究方法,但是它未尝不可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应用于中学历史课堂中。文章试图研究如何将心理历史学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以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历史人物、历史群体的心理,进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或者历史群体的行为,以及他们所产生的影响。同时,学生学会用心理历史学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历史性思维,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心理历史学;中学历史教学;历史学研究方法

一、心理历史学的内涵分析

心理历史学作为现代西方史学的分支学科,由历史学与心理学交叉结合而成,并在西方世界分为两大派别——分别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心理史学和以法国为代表的心态史学。心理历史学的研究对象通常是历史人物或者历史群体的心理,研究的内容既可以是人物的心理状况,也可以是人物在政治、經济、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行为。以历史群体心理研究为例,教师在分析甲午战前与战后中华民族心态的变化时,可以将《申报》作为补充材料向学生展示:甲午战争爆发前《申报》曾刊文指出:“我正宜乘机承接日本,规覆琉球,乃可一劳永逸。”而在马关条约签订后,《申报》再次刊文:“夺我藩属,荡我边疆,败我骄师,丧我士卒,覆我师舰,毁我船澳,振动我人民,重贻我君父之忧者,乃在向所藐焉,不足虑而轻视之日本也,即亦出人意议之外者矣。”通过前后材料的对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当时民众对日心态的转变。

二、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心理历史学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将心理历史学引入中学历史课堂,这与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存在诸多相通之处。首先,在高中历史课程结构的设计上,课标要求注意吸收历史研究的新成果,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为学生提供认识历史的多个角度,从人物心理分析入手,为学生认识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其次,在课程性质上,课标要求学生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而心理历史学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最后,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上,课标要求教师不单单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注意对学生价值观念、学科能力的培养,学生通过使用心理历史学分析人物这一方法,搜集史料、深入解读,有助于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素养的培养。

(二)心理历史学与中学历史教科书

历史人物作为历史学的构成要素之一,在中学历史教材中所占比重也极大,中学历史教材往往从历史人物的性格、心理活动和精神品质等角度来刻画描写人物。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为例,教材中通过“人物扫描”“问题思考”“课后活动”等栏目展示岳飞的言行,引导学生分析岳飞的性格与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教师在描述历史事件的背景时,也可以从主观方面来分析事件发生时的社会心态,比如在讲述新航路开辟这一历史事件的背景时,可以从15世纪西欧狂热的宗教信仰为切入点,分析支撑航海家远航的精神动力。值得一提的是,人民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选修教材详细介绍了在中外历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二十二位历史人物,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该教材时可以采取主线与暗线交织的形式进行讲授,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主线与人物精神世界这一暗线相结合,可以丰富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与评价。

(三)心理历史学与中学历史教学方法

教师应当积极地将心理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引入历史课堂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心理历史意识。以统编版初中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一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为例,教师在解读休养生息政策时,可以从刘邦、樊哙、韩信等学生熟知的历史人物入手,这些人物出身社会底层,他们构成了西汉初年的布衣将相之局,也正是由于他们布衣将相的出身与经历,使他们更能对农民的疾苦感同身受,由此对休养生息政策的实行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之外,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既可以引导学生搜集能体现有关历史人物心理的材料,如书信、日记、同时代人的口述材料等;也可以对不同历史人物的心理进行比较,从而达到具体人物具体分析的目的。

(四)心理历史学与高考试题

值得教师关注的是,通过回顾往年的历史高考试题,不难发现高考试题命制中也引入了心理历史学,这一方面拓展了新课改下历史教育的视野,另一方面则表明了心理学与历史学结合的命题趋势。以2014年和2015年新课标全国二卷选择题为例,在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通过背景提示,描绘20世纪30年代美国民众的行为,考察了学生对当时金融危机下美国民众社会心态的把握;而在2015年的试题中,则通过描述奕?、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派官员,并且在选项中使用了“观念”“鄙视”“批判”等词语,深入考察了学生对民众心态的分析。试题的更新为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并且为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新启示,因此教师与学生都应当对心理历史学给予足够的关注。

三、结语

心理历史学作为一种历史学研究方法,将其引入历史教学,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解读相关的史料,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人物的内心,剖析人物行为背后的动机,以新的视角去还原历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有利于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素养融入历史教学之中。同时,通过对历史人物性格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塑造家国情怀,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比如在统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八课《金与南宋的对峙》中,学生通过对比秦桧的所作所为与岳飞抗金的事迹,除了能够正确评价岳飞,更应当学习岳飞精忠报国、从严治军的精神和廉洁正直的品格。

但同时,心理历史学也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因此历史教师在运用历史心理学到历史教学实践中时,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避免陷入主观唯心主义。对历史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学生容易因为逻辑思维不够成熟而站在自身的立场去评价人物,因此需要教师及时引导,通过展示相关史料,将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使学生认识到个体意识产生的客观物质基础。二是要充分考虑到时代差异性,历史人物的心理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的人物心理可能会因个体、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比如孙中山两次提出三民主义,就是在不同的心境下提出的,学生在分析历史人物时,要以运动变化的眼光去分析人物心理,即将时空观念融入心理分析,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人物行为。三是教师要认识到心理历史学并非适用于历史教学的所有环节,心理历史学通常只适用于对历史人物或社会群体心态与行为的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综合运用各类史学研究方法,为学生提供多层次、多视角的认知历史的角度,以活跃学生思维、深化历史解释。

综上所述,心理历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通过对历史人物与社会群体的心理与行为的分析,为教学方法多样性、学科核心素养融入历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但同时这也是一个新方法,需要教师谨慎使用、悉心研究,为心理历史学融入中学历史教学的实践探索、开辟道路。

参考文献

[1]朱启胜.将“心态史学”观点融入历史教学的实践性认识——以戊戌变法失败原因之主观因素探究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6(05):47-52.

[2]李健.浅析史学研究成果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5(08):18-21.

[3]何瑛,邓晓.中学历史教学与史学研究——方法的借鉴[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8,31(11):5-9.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甘肃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例析历史知识传授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对中学历史高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思路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