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程标准分析教材的思路与方法

2015-03-17姚锦祥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2015年1期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

【摘 要】新课程实施以来,“用教材教”的新教材观逐渐确立,但“教教材”的旧做法还相当盛行。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为依据分析教材可使新教材观落到实处,其过程包括两个相连的环节:一是分析相关的课程内容以明确教学的任务;二是分析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材料以选择教学的内容与方法。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课程内容的分析;教科书分析;思路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02-0022-04

【作者简介】姚锦祥,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江苏南京,210097)教授。

新课程实施以来,广大教师逐渐确立了“用教材教”的新教材观,但“教教材”的旧做法还相当盛行。在备课或教学设计的教材分析环节,相当多的教师主要是对教科书知识点及其地位和重难点进行分析。这种将“教材分析”等同于“教科书分析”的做法,难以说明教材内容的来源和合理性,也难以确定教学内容的价值和目标,从而影响教学的效果。从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发展出发分析教材,是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本文以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第5课《开辟新航路》为例就相关问题作一探讨。

一、在分析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任务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分析教材首先要分析与其相关的课程内容,以明确学习和教学的基本任务。

课程内容是为实现课程目标而选择的学科的事实、概念、原理、方法、策略和价值观等课程要素。在课程标准中,课程内容按照特定的方式加以组织和呈现,以体现学科教育的特点。如,2003年我国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就形成了以模块为架构、以专题为单位的内容组织方式。每一模块大体上由综述、内容标准、目标和教学活动建议几部分组成。内容标准是模块的基本成分,也是课程内容分析的基础。它们大多以单元的形式组织,每一单元由若干条学习要点组成。

“新航路的开辟”属于必修二模块第5个专题的学习要点。这一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前4个专题与中国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内容有关,后3个专题与世界近现代经济的内容有关,涉及二战后美国、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等问题。其综述部分,从“进一步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的认识”的角度出发,认为相关内容的学习是为了增长历史的见识,即了解“自古以来中外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迁”,理解“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目标部分,在提出史实学习以及资料搜集和应用要求的基础上,重点提出了历史认识的相关要求。一是能够“理解历史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并对其作出“科学的评价和解释”;二是在“进一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的基础上,能够形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社会责任感”。

(一)从内容标准的表述明确所要学习的知识及其要求

内容标准按行为类别和内容两个维度陈述学习的目标,相当于“学生学习结果的纲要”。行为类别指通过教学发展学生的行为类型,内容指被学生的行为加以运作的学科知识。安德森等学者对目标结构的呈现方式曾有过这样的表述:“一个目标的陈述包含一个动词和一个名词。我们进一步说:动词一般描述我们意欲实现的认知过程,名词一般描述预期学生要学习或建构的知识。”[2]

内容标准的表达方式,与2001年修订的布卢姆目标分类学[3]的做法有共通之处。修订的布卢姆认知目标分类学,通过“知识”和“认知过程”两个维度组织目标的框架结构,以进一步提高目标含义的准确性。其中,知识维度从具体到抽象的顺序,分为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元认知知识四大类别。认知过程维度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大类别。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重视外部表现和可评价等特点,能够对预期的认知结果作出明确的陈述和评价。据此,与《开辟新航路》一课相对应的内容标准可以下表的形式表达。

注:目标1:回忆迪亚士和哥伦布等人开辟新航路的时间、路线和支持国家等细节。

目标2:说明迪亚士和哥伦布等航海家开辟从欧洲到达亚洲和美洲航路的后果。

目标3:知道地理大发现与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之间的联系,概括地理大发现的含义。

目标4:运用相关概念从连接通道的角度解释新航路开辟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如上表所示,运用目标分类学可对与《开辟新航路》一课所对应的内容标准作出更为细致的分析。就知识维度而言,“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与认识“地理大发现”的内容要素有关,属于“信息片段”形式的事实性知识;“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是一种概念性知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则属于程序性知识。

就认知维度而言,“概述”与识记的认知过程有关。它涉及从长时记忆中提取相关的知识,也就是能记住教学中所呈现的“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材料,包括识别和回忆两个具体的认知过程。“认识”与理解的认知过程有关,涉及从相关的教学信息中识别、说明“地理大发现”和“世界市场形成”这两个历史现象之间的关系及其联系方式。

知识维度与认知维度的结合形成了一定的目标,并对教学和评价有特定的要求。如表1所示,“地理大发现”属于概念性知识,认知过程是在识别与航海家开辟新航路关系的基础上概括其定义。这种以理解概念性知识为主的目标,对教学活动的期望是: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属概念”与“种概念”的关系上。如,地理大发现是“种概念”,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是“属概念”。

运用正例和反例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如联系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从欧洲到达亚洲和美洲的新航路的事例,进一步认识地理大发现的内容和特点。从时间、路线、原因和结果等方面,将其与丝绸之路相比较,认识其不同点。

(二)从内容标准的结构体系明确所要学习的主题与价值

课程内容总是以一定的方式组织的,了解所学课题的内部结构以及与其他课题的关系,可以明确所要学习的主题与价值。

从学习要点的内部关系看,与《开辟新航路》一课相关的内容标准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要学习的历史知识,“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后一部分是要形成的历史见识,“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两者相辅相成,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前提,后者是前者的结果和目的。可以说,了解迪亚士和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因为它们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通过相关史实的学习,理解开辟新航路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才是学习的重点。

从学习要点的外部关系看,与这一课相关的专题有3条学习要点,即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它们发生在不同的时间和领域,但结果都促进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和政治的联系,都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某一方面的基础。如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学习主题,本专题学习要点的要素以及与主题的关系可用下文中框图的形式加以表达。

从框图可以看出,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也是人类社会从孤立走向整体、从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在古代,人类社会的几大文明区域呈点状分布,相互之间的联系很少。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开辟改变了不同文明之间的隔绝状态,欧洲、非洲、亚洲和美洲几大主要文明区域连接起来,人类社会的横向交流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革命后,人类社会从分散的地域性历史向整体的世界历史跨越。殖民扩张和掠夺使落后地区成为欧洲国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从而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创造了条件。19世纪末世界被列强瓜分,资本主义“全球化”趋势增强,世界连接成为一个整体。

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和工业革命是其关键性的历史阶段。教学中,三个要点虽然都要以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主题但学习重点有所不同。新航路的开辟着眼于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地理条件,殖民扩张侧重于认识世界市场形成的途径,工业革命则把重点放在理解世界市场形成所需要的物质和技术条件上。专题内容的学习价值,在于了解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及其阶段性特点和影响因素,理解“人类为发展社会经济、改善生活所做出的努力”,并能够从生产力和道德等多个方面认识世界市场的影响。

二、在分析教科书的基础上整合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教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教材指教科书或课本,广义的教材指可用于教学的一切材料,即一切体现课程内容、承载课程价值的文字和非文字材料。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写的最为重要的教学材料和教学工具,教材分析主要是对教科书的分析。

教科书内容由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组成。教科书分析的主要任务,一是考察课文系统是否体现了课程内容的要求,以确定教学的内容、重点和目标;二是考察课文辅助系统能否作为教学工具使用,以确定教学的方法和策略。如表2所示,《开辟新航路》的课文要素可作如下的分析。

(一)课文系统的分析

在教科书中,课文系统通过课文子目及其要点和关系的组织呈现所学的内容,从中也体现了教材的目标及其相关问题的价值取向。对照相关材料可以发现,《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子目及其要素与课标中知识学习的要求基本一致。针对“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的课程内容,“新航路的开辟”组织了三个历史事件,即:迪亚士和达·伽马开辟从欧洲到达亚洲的航线,哥伦布开辟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以及麦哲伦的环球航行。针对“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的表述,课文设计了“走向回合的世界”的子目,涉及“地理大发现”的概念,以及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雏形的形成和欧洲社会变革等内容。“东方的诱惑”子目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条件,它虽不是规定学习的知识但有利于相关内容的理解。

教材的立意与课程内容的要求基本契合。课前引言、“走向回合的世界”子目,以及课后习题等内容的设计,无不要求学生理解“地理大发现与世界市场的关系”。其中,“本课要旨”部分说的最为明显:“新航路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间的相互孤立状态,促使世界逐渐连成整体,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一立意在其他版本的课文及其子目标题的设计中表现得更为显著,教学中可以参考。

如果从“新航路开辟为世界市场形成提供联接通道”的立意出发,教学内容的选择可在《开辟新航路》一课的基础上作出一些调整。一是突出新航路开辟过程的内容,二是改变新航路开辟影响的观察角度。教材有关开辟新航路的观点主要是从欧洲人的角度展开的。教学中,可从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的角度出发组织相关的内容,特别要关注受到新航路开辟影响的亚非拉地区人们的立场。

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着重从某一方面确立主题。如,新航路开辟对亚非拉地区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欧洲人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新航路开辟的过程;新航路开辟中的航海家;等等。主题改变以后,学习内容也作相应的变化。

(二)课文辅助系统的分析

与知识学习的准备、进行和巩固的认知过程相适应,多数教材按照课前提要、课文和课后练习的结构展开。人教版《开辟新航路》通过课前提要、课文插入语,以及“探究学习总结”等栏目的设计,充分地发挥了教材的教学工具作用。

课前提要围绕《15世纪绘制的世界地图》说明新航路开辟前后欧洲人地理观念的变化,指出了新航路开辟促进世界不同地区联系加强的趋势。这种图文结合的方式运用于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内容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使其领会相关的学习任务。通过《西欧商人清点钱币》画面的展示,以及《历史纵横》中葡萄牙亨利王子推动海外探航的事迹和多桅帆船等内容的介绍,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人开辟新航路的动机和条件。《哥伦布到达美洲》所描述的殖民者到达美洲大陆趾高气扬的神情和土著人热情相迎的场景,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明相遇的情景。《学思之窗》设计的新航路开辟示意图及其思考题,以及“本课测评”和“学习延伸”的问题设计,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新航路开辟的意义。

对照课程内容的立意,人教版《开辟新航路》一课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调整或整合。一是重新组织教学的内容。“东方的诱惑”等三个子目的设计和编排,叙述了新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这种将新航路开辟的几条航线集中叙述的内容组织方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逻辑,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逻辑关系。从欧洲到达亚洲和美洲的航线,不仅过程不同,其原因和条件也不相同。教学过程中,采取先分别讲述两条航路开辟的背景、过程和影响再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过程中认识新航路开辟与世界市场形成的关系。二是重新认识和落实教学的重点。课文插入语,包括两幅图画、一个《历史纵横》和一个《学思之窗》栏目。它们主要与新航路开辟的背景和路线的内容有关,对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并没有相关的设计。为突出“新航路开辟促进了不同地区的联系”这一重点,史料的补充和问题的设计,应当偏向新航路开辟的影响等内容。如在教学哥伦布航行美洲的内容时,可从不同文明的交流、碰撞和融合等角度设置相关的问题,培养学生辩证地认识历史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如何正确分析和使用教材是课堂教学中首先遇到的问题。它考验的是教师的专业功底和教育素养,还包括其职业敏感性。任何一个从事新课程教学的教师都需要从这些问题入手。以课程标准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依据,是问题解决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安德森,等.学习、教学和评估的分类学——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M].皮连生,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注:本文是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度教改重点课题“师范生学科教学能力培养的方法研究与应用”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中学历史教学
试论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现代信息技术对提高中学历史教学功能的几点思考
浅谈少数民族中学历史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影响名师成长的威胁性刺激及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启示
环境史与中学历史教学
浅谈甘肃乡土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利用
例析历史知识传授与学生历史素养的培养
多媒体技术对中学历史高效教学的促进作用
略论历史剧对中学历史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