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2021-05-17林志业
林志业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研究组采取早期康复护理,比较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研究组上肢与下肢FMA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BI指数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早期康复护理;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急性脑梗死临床发病率、死亡率均较高,患者发病后可致神经功能缺损,典型症状是肢体功能障碍、失语等,患者会丧失部分或者全部生活能力,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是血脂异常。该疾病起病急且进展迅速,若未能及时救治会严重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尽早对患者实施急救对其预后效果越有利[1~2]。在治疗期间,对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有助于促进患者机体各项功能尽早恢复[3~4]。本研究主要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1例。对照组男29例,女22例;年龄56~78岁,平均(62.53±1.24)岁。研究组男28例,女23例;年龄56~80岁,平均(62.63±2.13)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MRI等影像学技术检查明确诊断为急性脑梗死;均在发病后48 h内来院就诊;患者及家属均知晓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精神方面疾病及认知障碍者;其他脑部疾病,如动静脉畸形或肿瘤、脑出血性疾病;近期服用过免疫抑制剂或激素等药物者;凝血功能与免疫功能障碍者;甲状腺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
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早期康复护理,具体见下:
(1)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增加患者的信任度,为其讲解脑梗塞相关的健康知识,包括诱发原因、发病后的症状、治疗手段以及预后情况等,让患者对自身的疾病以及治疗方式有所了解。在与患者沟通期间观察患者表情以及情绪的变化,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疏导,让患者了解到治疗技术的先进性与安全性,保持乐观的心态,安抚患者的情绪,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2)体位护理:协助患者取良肢位,经常帮助患者按摩肢体并定时更换体位避免其发生压疮或下肢静脉血栓。护理操作在患者患侧进行,加强对其患侧的刺激,协助患者将头部向患侧转动。同时,定时帮助患者清理口腔分泌物,确保患者呼吸道的通畅,积极预防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等。
(3)肢体康复锻炼:待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指导其尽早开展肢体康复锻炼,先从握手、关节等被动运动开始逐渐进行全身运动,患者取仰卧位,在其下方垫上软枕,让其上肢与肩胛骨向前拉伸,尽可能的向前延伸,肩关节保持40°向外伸展,在适宜的范围内旋转髋关节,足尖向上保持踝关节背曲状。训练患者在床上翻身,当患者可自行翻身后进行坐位训练,逐渐过度到站位训练。
(4)语言及认知康复锻炼:脑梗塞患者很容易出现失语症,先从口腔运动开始练习发声,从简单发音逐渐过渡到组合发音,从单字逐渐恢复到能够说短语和句子,从易到难恢复中枢神经系统功能。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运动功能: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评估,包括上肢与下肢运动功能,上肢包括33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总分66分;下肢包括17个条目,每个条目0~2分,总分34分,得分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呈正相关。
(2)对比两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与日常生活能力(BI指数)评分。NIHSS总分42分,包括无神经缺损(0~1分)、轻微神经缺损(2~15分)、中度神经缺损且生活无法自理(16~20分)、重度神经缺损已处于植物状态或死亡(21~42分),得分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呈正相关。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生活能力,包括穿衣、如厕、行走、洗澡等,满分100分,得分与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情况呈正相关。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处理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上肢与下肢FMA评分均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NIHSS、BI指数评分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BI指数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3讨论
脑梗死是因局部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病变所致,多伴有神经功能缺失障碍,部分患者会出现肢体残疾、生活能力低下等不良症状[4]。急性脑梗死多与患者自身凝血功能紊乱、血管内炎症反应、脑动脉硬化、心源性栓子脱落等因素有关,当颅内动脉狭窄或者闭塞就会造成局部血流减少或中断,一旦脑细胞缺血缺氧就会导致组织坏死或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安全[5]。临床治疗多以解痉、抗凝、清除氧自由基并改善微循环为主,重点是促使脑部缺血区域的血液灌注尽快恢复正常并开通侧支循环,最大限度提升患者脑组织供血供养的能力,减少对脑细胞的损害[6]。偏癱、语言功能障碍等是急性脑梗死常见的并发症,越早对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对其预后越有利。早期康复护理通过心理、体位、功能锻炼语、语言及认知功能训练等增加患者康复的信心,让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护理人员的指导,逐步恢复期肢体及语言功能,尽早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帮助其恢复身体正常的机能并投入到生活与工作当中[7]。
本研究中,研究组上肢与下肢FMA评分、BI指数评分显著升高且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且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可减少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运动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8]。
综上所述,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效果确切,能够提高患者运动功能,改善其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病情好转。
参考文献
[1]王坤,李雅薇,王玉龙.早期下肢重复性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下肢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20,35(8):949-953.
[2]孙秀东,潘月坤.路径式早期康复护理对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21,16(30):177-179.
[3]关晓宁.早期针刺康复对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生活能力与运动功能的影响[J].光明中医,2021,36(20):3499-3502.
[4]林东如,叶志方,黄婉洁.早期神经康复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J].白求恩医学杂志,2020,18(3):256-257.
[5]曾筱,董静.早期规范康复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影响的效果研究[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0(24):35-36.
[6]孔娜娜,李新.简易日常生活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0,14(23):245-246.
[7]魏坤阳,谈毅.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神经功能和生活能力的影响[J].中国基层医药,2020,27(20):2496-2500.
[8]成丹丹.整体护理干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分析[J].黑龙江中医药,2020,49(1):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