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
2016-05-17邢丽娜
邢丽娜
【摘要】 目的 观察早期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 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对比分析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73.68%,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 两组患儿Fugl-Meyer运动功能(FMA)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观察组患儿FMA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 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 早期康复护理;病毒性脑炎;运动功能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9.153
为了研究早期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本院选取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进行研究, 治疗期间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早期康复护理,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76例病毒性脑炎患儿为研究对象, 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38例。观察组中男20例, 女18例, 最大年龄12岁, 最小8个月, 平均年龄(7.11±3.14)岁, 平均病程(13.68±4.21)d。对照组中男21例, 女17例, 最大年龄11岁, 最小6个月, 平均年龄(7.48±3.07)岁, 平均病程(13.15±4.19)d。本次研究的76例患儿均经临床症状、体征检查, 且接受相关检查, 满足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病毒性脑炎相关诊断标准。两组患儿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两组患儿入院后均给予退热、降颅压、给氧支持、镇静、促进脑组织代谢药物治疗。治疗期间,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观察组给予早期康复护理, 具体护理内容如下。
1. 2. 1 患儿及家属的心理护理 患儿家属因对病毒性脑炎相关知识不了解, 受患儿疾病痛苦影响, 家属可出现烦躁、焦虑、过度担忧等不良情绪, 影响治疗的积极性及配合性。因此护理人员需加强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工作, 详细向患儿家属讲解该疾病发生原因、治疗方法、治疗效果、预后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帮助其树立正确疾病观, 并提高患儿及患儿家属配合性[1];另外, 患儿在治疗期间因疾病痛苦及恐惧感导致其出现哭闹不止现象, 护理人员需主动陪患儿玩耍, 消除其陌生感, 耐心对年龄稍大些的患儿进行解释, 提高其依从性。
1. 2. 2 并发症护理 压疮、肺部感染、关节畸形或挛缩等均是病毒性脑炎患儿常见并发症, 因此为了避免患儿出现上述并发症, 影响康复, 护理人员需加强患儿并发症护理。①压疮。护理人员需每天为患儿擦拭皮肤, 适当使用爽身粉,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定期帮助患儿修剪指甲, 避免指甲抓伤患部;定期为患儿更换被褥, 保持病床干燥、整洁, 可在病患部位下垫软垫;每2~3小时帮助患儿翻身1次;根据患儿具体情况可适当对受压部位进行按摩[2]。②肺部感染及坠积性肺炎。定时帮助患儿翻身、叩背, 指导意识清醒患儿自行排痰, 对于昏迷患儿可使用吸痰器给予吸痰处理, 避免患儿出现呼吸道堵塞, 引发感染。③关节畸形、痉挛。正确指导患儿家属如何帮助患儿取恰当体位。对于急性发作期患儿为了避免其颅内压升高, 可取头高脚低位, 昏迷患儿要将头偏向一侧;昏迷患儿取头高脚低为, 肩部略抬高, 上臂呈外旋状态, 掌心朝上, 使关节内收[3];对于早期患者可对其肢体进行按摩, 加快血液循环, 根据患儿具体情况给予主动或被动肢体锻炼, 保持肌力张力及活动度, 避免出现关节变形或痉挛。
1. 3 观察指标与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FMA评分对治疗前后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价, 得分越高, 患儿肢体功能越好。FMA评分>80分, Ashworth痉挛下降至1级, 且步态基本正常, 为基本痊愈;FMA评分>50分, Ashworth痉挛下降至2级, 步态稳定, 可完成基本交流, 为显效;FMA评分>30分, Ashworth痉挛下降不止1级, 步态基本稳定, 能够说出简单词语, 为有效;均未满足上述标准者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FMA评分比较 护理前, 观察组FMA评分为(48.11±3.62)分, 对照组FMA评分为(49.12± 3.38)分;护理后, 观察组FMA评分为(73.96±4.48)分, 对照组FMA评分为(59.85±4.61)分, 护理前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 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病毒性脑炎属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之一, 儿童最为常见, 及时给予患儿有效药物治疗后, 多数患儿均无生命危险, 但部分病情严重患儿因受疾病因素影响, 脑组织严重受损, 遗留有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四肢瘫痪、肌肉痉挛等后遗症, 不仅严重影响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同时也加重了社会负担[4]。
病毒性脑炎患儿康复时期总共可分为超早期、早期、中后期及后遗症期, 早期主要指的受损后3 d~2个月。治疗期间通过给予患儿早期康复护理, 可帮助其刺激易受损的运动神经细胞, 促进肢体功能恢复;帮助建立被破坏的反射弧, 防止形成异常运动模式[5]。患儿通过早期康复护理, 加强主动或被动肢体训练, 并联合中医按摩, 可帮助患儿重新打通神经通路, 帮助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从而缩短患儿康复时间。在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患儿采用早期康复护理, 治疗总有效率为94.74%, 高于对照组的73.68%, 且观察组护理后FMA评分为(73.96±4.48)分, 高于对照组的(59.85±4.61)分, 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早期康复护理在病毒性脑炎患儿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可显著提高其临床治疗效果及肢体运动功能, 促进患儿康复, 建议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玉红, 刘霞.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病毒性脑炎患者肢体运动能力的影响.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4, 33(2):286-287.
[2] 常景华. 病毒性脑炎患儿的早期康复护理体会.河南医学研究, 2015(7):153-154.
[3] 李梅华, 杨芳.康复护理用于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的价值分析.中国当代医药, 2015, 22(11):179-181.
[4] 王素珍.探究康复护理在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护理中的效果.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电子版), 2015, 2(13):2619-2620.
[5] 范文娟.护理干预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4(7):1930-1931.
[收稿日期:2015-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