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关系

2021-05-15林荣茂陈艳萍肖惠文沈逸琳何晓雁

关键词:社会性敬畏维度

林荣茂,陈艳萍,肖惠文,沈逸琳,何晓雁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关系

林荣茂,陈艳萍,肖惠文,沈逸琳,何晓雁

(福建师范大学 心理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采用横断调查方法,以中国人价值观问卷(CVQ)和敬畏感问卷(DAS)为测查工具,分层整群抽取1296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14.7±1.6),探讨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青少年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75±0.68),女生敬畏感显著高于男生(4.80 VS 4.70);青少年在品格自律、公共利益、才能务实、守法从众和人伦情感等5种价值观上得分显著更高(=5.13,5.05,4.75,4.69,4.24),具有较明显的亲社会取向;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亲社会性价值观对青少年敬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整体上,青少年并没有失去敬畏感,培养亲社会性价值观,有助于青少年敬畏感的提升。

敬畏感;价值观;青少年;横断研究

一、引言

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我们越经常持久地凝视思索,它们就越使心灵常新而日增敬畏:天上的星空和我们心中的道德律。[1]敬畏感是一种普遍而复杂的情感体验,是个体在与外界事物的相互关系中,因自我不足或外界事物的浩大、权威、神圣或神秘性,超出个体的能力或理解范围而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既敬重又有些畏惧的情感反应。[2]作为一种复杂的高级社会情感,敬畏感包含了一定的畏惧等消极成分。[3]但从社会功能的视角来看,敬畏感可以使个体从关注自我转向更加关注他人和社会,增加个体的集体投入和亲社会行为,对个体的环境和社会适应具有积极的意义。[4]已有研究对成人或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及其积极作用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如林荣茂和连榕研究表明,大学生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我国大学生并没有失去敬畏感。[5]青少年处于社会性情感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敬畏感不仅可以给青少年的人格与社会性发展提供内生情感动力,还可以使青少年“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促进和推动其社会行为的形成与发展。在多元文化和价值影响下,青少年敬畏感的水平如何,是否受其价值观的影响,值得研究者关注与深入思考。[6]探讨青少年敬畏感及其与价值观的关系,有助于明确青少年社会复杂情感的发展现状,更好地服务和指导青少年人格及社会性成长。

价值观(Values)是人们关于事物重要性的观念,是依据客体对主体的重要性对客体进行价值评判和选择的标准。[7]价值观是个体态度和观念的内在深层构念,主导着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行为倾向。尽管随着多元文化和价值观的滥觞,青少年终极性价值观由社会性向个人中心转向,并带来了许多极端个人行为。[8]但是,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大样本调查表明,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整体仍呈现“好人定向”取向。[9]社会平等、集体取向、遵纪守则和家庭亲情等亲社会取向价值观仍是青少年价值观的主要构成,并对其社会能力和亲社会行为具有重要的预测效应。[10]目前,我们的视野所及,尚未发现实证研究直接探讨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之间的关系。但价值观与敬畏感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从情感的社会认知理论得到诠释,即认知信念及价值观对社会性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11]具体而言,亲社会取向的价值观对敬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而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则可能是负向作用。本研究拟采用方便整群取样方法,从福建地区抽取149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探讨青少年敬畏感和价值观的现状及其关系。

二、方法

(一)被试

采用分层整群取样方法,从福建宁德和莆田等地市选取4所中学,按年级进行分层,从初一到高三各抽取4个班级,整班参与调查。调查采用网络问卷形式,由主试、所在学校心理教师和各班班主任通知学生及家长,在征得家长同意情况下,由学生在问卷星平台统一填写问卷。共计收回有效问卷1296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2.6%。有效样本的人口学分布情况见表1,年龄范围为11岁到18周岁(=14.7,=1.6)。

(二)研究工具

1. 中国人价值观问卷

采用金盛华等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Chinese Values Questionnaire,CVQ),主要用于测量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CVQ由32个项目组成(如“活着就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包括8个维度: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名望成就、家庭本位、守法从众、金钱权力。为了避免中性定势,问卷采用6级计分,得分越高表示对该价值取向的认同程度越高。CVQ各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74~0.86之间,重测信度(间隔三周)为0.89,具有较好的信度;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8因素结构拟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在本研究中,CVQ八个维度的系数在0.49-0.83之间,合成信度在0.55-0.81之间。

2. 敬畏感问卷

采用林荣茂和连榕编制的敬畏感问卷(Dispositional Awe Scale,DAS),主要从不同敬畏主题视角测量青少年的敬畏倾向性水平。DAS共计25个项目,包括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等5个维度。DAS-CU采用6点计分方式,1表示“非常不符合”,6表示“非常符合”,得分越高,表明个体的敬畏感倾向性水平越高。由于DAS主要基于大学生群体进行编制及信效度检验,在使用该问卷进行正式施测前,我们选取了393名青少年(=13.90,=1.50)进行DAS的信效度检验。结果表明,该问卷的整体系数为0.90,5个维度系数在0.60-0.85之间,整体合成信度为0.95,5个维度的合成信度在0.59-0.84之间。

表1 样本的人口学变量分布表

验证性因素分析的结构表明,DAS五因素结构对数据的拟合基本达到了统计学的要求(χ=777.01,df=220,χ/df=3.5,= 0.08,=0.88,=0.08),说明DAS的五因素结构在青少年群体中基本可以接受。在本研究中,DAS总系数为0.90,总合成信度0.95。五个维度的系数在0.65-0.83之间,合成信度在0.66-0.83之间。

(三)数据处理与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采用SPSS 22.0进行描述统计、独立样本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采用Mplus 7.0进行路径分析。

由于采用自我报告法搜集数据,本研究可能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法对数据进行检验,未旋转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提取11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第一个公因子仅解释变异量的21.50%,小于40%的临界值。[12]

因此,本研究数据共同方法偏差并不严重。

三、结果

(一)青少年价值观和敬畏感的描述统计与差异分析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均数及标准差见表2。青少年敬畏感的总均分为4.75,位于4(“有点符合”)-5(“大部分符合”)之间,说明青少年敬畏感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其中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得分均位于4(“大部分符合”)-6(“完全符合”)之间,说明青少年五种敬畏感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发现,除生命敬畏感与自然敬畏感不存在显著差异外(=0.87),其他因素两两之间均差异显著(p<0.001),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生命敬畏感、自然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宗教敬畏感。

除金钱权力价值观(=3.29)外,青少年七种价值观均位于4(“有点符合”)- 6(“完全符合”)之间,说明青少年七种价值观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采用多元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Repeated Measure GLM)考察青少年8种价值观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八个因素两两之间均差异显著(p<0.001),由高到低排列顺序依次为:品格自律、公共利益、才能务实、守法从众、人伦情感、家庭本位、名望成就、金钱权力。由此可知,品格自律、公共利益、才能务实、守法从众和人伦情感等5种亲社会取向价值观得分高于其他价值观。

表2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差异比较(M±SD)

注:***<0.001,**<0.01,*<0.05,下同。

比较不同性别和年级青少年敬畏感之间的差异。结果发现,敬畏感总分、自然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性别差异显著,均为女生显著高于男生(=0.01,0.05,0.002);其中,在敬畏感总分方面,初一、初二、高一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5);在自然敬畏感上,初一、初二、高一、高三的学生显著高于初三、高二学生(p<0.05);在道德敬畏感上,初一、初二、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三学生(p<0.05);在关系敬畏感中,初中学生显著高于高二、高三学生(p<0.05)。

比较不同性别和年级青少年价值观之间差异。结果发现,家庭本位、名望成就和人伦情感等3种价值观性别差异显著,均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p<0.001);7种价值观年级差异均显著。其中,在金钱权力层面,初二、初三、高二、高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一、高一学生(p<0.05);在家庭本位方面,初一、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学生,而初三学生显著高于高中学生(p<0.05);品格自律层面,初一、初二学生最高,其次是初三、高三学生,最后是高二,此外,初一年级又显著高于高一年级,高一年级显著高于高二年级(p<0.05);守法从众方面,初一、初二学生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p<0.05);公共利益层面,初一、初二、高一、高三学生显著高于初三、高二学生(p<0.05);名望成就方面,初一至初三学生最高,其次是高二、高三学生,均显著高于高一学生(p<0.05);人伦情感方面,高三学生高于初一、初三、高一、高二学生(p<0.05,具体见表3)。

(二)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相关分析

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表4),8种价值观与青少年敬畏感总分均显著正相关 (p<0.001);金钱权力与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呈现显著正相关,但与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等相关不显著;家庭本位、品格自律、守法从众、才能务实、公共利益、名望成就与人伦情感等与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等均显著正相关(p<0.001)。

(三)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路径分析

采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路径分析探讨青少年价值观对其敬畏感的影响。首先,考察价值观的8个维度对敬畏感总分的预测效应。将8个维度的价值观视为显变量,敬畏感视为潜变量且其观测指标为5个维度,构建路径分析模型,见图1。模型拟合度指数分别为:χ=475.22,=37,=0.85,=0.89,=0.10,=0.06。小于0.90,但达到0.85,接近0.90,大于0.08,但在0.10范围以内,基本达到统计学要求,[13]因此,模型可以接受。品格自律、守法从众、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五个维度的价值观对敬畏感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p<0.05),金钱权力、家庭本位和名望成就对青少年总体敬畏感并不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

表3 不同年级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差异比较(M±SD)

再次,考察价值观的五个维度对敬畏感各个维度的预测效应,将价值观和敬畏感各维度均直接视为显变量进行路径分析,该模型为饱和模型。各路径系数及其检验见表5。5种亲社会性价值观对不同维度的敬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品格自律对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宗教敬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守法从众对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才能务实对自然、生命、道德、关系和宗教敬畏感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公共利益取向对自然、生命、道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01);人伦情感对生命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p<0.05);5个因素分别解释了自然敬畏感、生命敬畏感、道德敬畏感、关系敬畏感、宗教敬畏感方差变异量的32.6%、33.7%、39.7%、9.6%、11.9%。

四、讨论

(一)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金盛华等编制的中国人价值观问卷(CVQ)以及林荣茂和连榕的敬畏感问卷(DAS),探讨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亲社会取向,品格自律上得分上最高(=5.13),公共利益(=5.13)次之,才能务实(=4.75)、守法从众(=4.69)和人伦情感(=4.24)等价值观也均显著高于其它价值观。本研究结果与金盛华对中国人价值观的调查一致,即青少年也表现出符合社会所期望的“好人定位”特点。[14]青少年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4.75),女生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结果与大学生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且相较于大学生而言,青少年敬畏感的总体水平及维度水平均略高于大学生,青少年也没有失去敬畏感。[5]尽管青少年认知和社会性情感仍处于发展阶段,但他们已经能够较好地从个体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中认识到个体或自我的不足或局限性,理解自然和生命之伟大,道德与规则的严肃性与约束力,社会人际的权威性与服从性,能够较好地从中体验到对外在世界的敬畏之情,并很好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女生在敬畏感水平上显著高于男生,这一研究结果与国内关于情感素质的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15]相较于男生而言,女生在情绪情感体验方面具有相对先天的素质优势,更能够从个体与外在事物之间体验到敬畏感。

图1 价值观与敬畏感的路径分析模型

(二)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建模等方法探讨了青少年价值观对其敬畏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品格自律、守法从众、才能务实、公共利益、人伦情感等亲社会取向价值观对敬畏感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对价值观的分类学研究表明,品格自律、才能务实、公共利益和人伦情感均指向个体对社会或他人的服从和依从价值取向,属于亲社会性价值观。[7]而从本质上讲,亲社会性是指个体在做出行为决策时能够以社会利益为主的倾向,因此,守法从众也属于亲社会取向价值观。[16]亲社会取向价值观对敬畏感的积极作用可以从情感的社会认知理论获得解释,即个体在基本认知信念和态度上的亲社会取向与属性决定着个体亲社会性情感。[17]

上述五种价值观对敬畏感的积极影响,也进一步证实了价值观与社会情感在亲社会性的一致性。敬畏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具有典型的亲社会属性,敬畏感越高的个体越可能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及倾向。[18]他们在经济决策与行为中更加慷慨,在生活中更乐于助人,能更投入社会性活动和集体事务。[19]

本研究还发现,青少年五大亲社会性价值观对不同的敬畏感有不同的影响:品格自律通过青少年内在自我监控激发个体产生对自然、生命、道德和宗教敬畏感;守法从众从外在法律法规的角度对青少年道德和关系敬畏感产生影响;才能务实通过个体对能力提升的追求与渴望激发青少年产生自然、生命、道德、关系和宗教敬畏感;公共利益从社会属性的角度对青少年自然、生命和道德敬畏感产生影响;人伦情感从人际情感的角度对青少年生命、关系和宗教敬畏感产生影响,详见表5。可见,价值观的特点和功能不同,对青少年敬畏感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表4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的Pearson相关(n=1296)

表5 青少年价值观与敬畏感各维度的路径分析

另外,作为物质主义和个人主义取向的价值观,金钱权力对青少年关系敬畏感和宗教敬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进而影响了青少年整体敬畏感水平;但金钱权力对自然敬畏感和生命敬畏感的作用不显著。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期,对金钱权力的认可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明显,一方面会使青少年产生对权力的畏惧与追逐,也易使其在宗教和神秘性等方面过分关心,另一方面则可能会削弱其对生命和自然的思考。这一结果也提示我们,在青少年价值感的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与建设,正确认识金钱和权力的作用与有限性,更好地形成边界和规则意识,形成良好的敬畏感。

本研究结果表明,青少年敬畏感处于中等偏上水平,青少年也没有失去敬畏感,亲社会取向价值观对青少年敬畏感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本研究提示我们,青少年处于价值观和敬畏感形成的关键期,加强对青少年亲社会取向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关注并正确引导其它价值观的作用,不仅有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还可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形成对生命、自然、道德以及人际关系的敬畏之情。

本研究也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心理学支撑。一方面,青少年价值观的心理结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提倡的价值取向具有高度的契合性;[20]另一方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积极情感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发展。本研究也存在以下的不足:一是本研究基于横断设计,无法了解青少年价值观对敬畏感影响的长期效应及其发展趋势;二是样本来源主要为福建省,无法代表全国青少年的整体情况;三是采用自我报告的方式,可能会存在社会赞许效应。

[1]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M]. 邓晓芒, 译.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7: 186.

[2] KELTNER D, HAIDT J. Approaching awe, a moral, spiritual, and aesthetic emotion[J]. Cognition & Emotion, 2003, 17: 297-314.

[3] GORDON A M, STELLAR J E, ANDERSON C L, et al. The dark side of the sublime: Distinguishing a threat-based variant of aw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7, 113(2): 310–328.

[4] LIN R M, HONG Y J, XIAO H W, et al. Dispositional awe as self-transcendent experience: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 transcendence in prosocial tendency[J].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2020, 48(12): 1-10.

[5] 林荣茂, 连榕. 大学生敬畏感的现状调查[J]. 集美大学学报, 2020, 21(4): 64-70.

[6] 林崇德, 李庆安.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特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1): 48-56.

[7] 金盛华, 郑建君, 辛志勇. 当代中国人价值观的结构与特点[J].心理学报, 2009, 41(10): 1000-1014.

[8] 沈潘艳, 辛勇, 高靖, 等. 中国青少年价值观的变迁(1987- 2015)[J]. 青年研究, 2017(4): 1-10.

[9] 王晓峰, 李丹, 陈欣银, 等. 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的构成特征与适应功能研究[J]. 心理科学, 2018, 41(6): 1282-1291.

[10]李丹, 周同, 刘俊升, 等. 新时代青少年价值观及其与社会、学校和心理适应的关系: 三个地域比较[J].心理科学, 2018, 41(6): 1292-1301.

[11]OATLEY K, JOHNSON-LAIRD P N. 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s[J]. Cognition and Emotion, 1987, 1(1): 29-50.

[12]周浩, 龙立荣. 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 心理科学进展, 2004, 12(6): 942-942.

[13]LI-TZE H, PETER M BENTLER. Cut off criteria for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A Multidisciplinary Journal, 1999, 6(1): 1-55.

[14]金盛华, 李玲, 车宏生, 等. 中国人价值观特点及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契合性[J]. 心理科学, 2019(3): 722- 730.

[15]卢家楣, 刘伟, 贺雯, 等. 我国当代青少年情感素质现状调查[J]. 心理学报, 2009, 41(12): 1152- 1164.

[16]SIMPSON B, WILLER R. Beyond altruism: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cooper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2015, 41: 43-63.

[17]MESQUITA B, BOIGER M. Emotions in context: A sociodynamic model of emotions[J]. Emotion Review, 2014, 6(4): 298-302.

[18]PIFF P K, DIETZE P, FEINBERG M, et al. Awe, the small self, and prosocial behavior[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5, 108(6): 883-899.

[19]BAI Y, MARUSKIN L A, CHEN S, et al. Awe, the diminished self, and collective engagement: Universals and cultural variations in the small self[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17, 113(2): 185-209.

[20]邵一骏, 周鹏龙. 创新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J]. 宁波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2014, 36(2): 77-79.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Values and Dispositional Awe

LIN Rong-mao, CHEN Yan-ping, XIAO Hui-wen, SHEN Yi-lin, HE Xiao-yan

( School of Psycholog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350117, China )

This article selected a sample of 1,296 Chinese adolescents with a mean age of 14.7 year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adolescents’ values and dispositional awe, using a cross-sectional survey based on CVQ and DA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level of adolescents’ dispositional awe was above a moderate level (=4.75), with females’ awe significantly greater than males’ (4.804.70), that adolescents scored higher significantly in values of self-discipline, public interest, ability and pragmatism, law-abiding and conformity, and human relations (=5.13, 5. 05, 4.75, 4.69, 4.24), indicating a pro-social orientation, that adolescents’ values were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their dispositional awe, and that the pro-social values was predictive of adolescents’ positive dispositional aw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ultivating adolescents’ cherished pro-social values would help enhance their dispositional awe.

dispositional awe; values; adolescents; cross-sectional survey

G444

A

1008-0627(2021)03-0125-08

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项目“新时期青少年敬畏感的影响因素及培养路径”(FJ2017C028);福建省教育厅高校杰出科研人才培育计划项目“新时代敬畏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RI-18100)

林荣茂(1984-),男,江西赣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师心理。E-mail:lrm990527@hotmail.com

(责任编辑 赵 蔚)

猜你喜欢

社会性敬畏维度
“社会性死亡”:青年网络暴力新趋势及治理路径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理查德·罗杰斯:建筑是最具社会性的艺术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the Walking Dead
敬畏自然 敬畏设计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一些敬畏
敬畏一粒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