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囊尾蚴病致心跳骤停1例
2021-05-14邱玉坤付英英马民权唐玉彬
邱玉坤,付英英,马民权,唐玉彬
病例女性,43岁,东乡族。主因“发作性抽搐伴意识障碍2 d”于2020年9月25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2 d夜间睡眠时无明显诱因突然尖叫,头颈后仰,双眼上翻,口吐白沫,双拳紧握,四肢强直,意识丧失,小便失禁,持续约3 min后症状缓解。约15 min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4 min后缓解。家属认为患者病情危重,遂就诊于当地州医院,查头颅CT提示左额叶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血管源性病变;双侧大脑实质内可见多发点状高密度影(只见报告,未见影像资料)。患者上述症状约15~20 min反复发作,期间突发心跳骤停,意识丧失,当地州医院予以心肺复苏后患者意识及自主呼吸恢复。当地州医院考虑患者抽搐原因不明,心肺复苏术后病情危重,建议转院救治。于解放军940医院查头颅MRI提示双侧大脑实质内及脑室旁多发占位性病变,多考虑脑囊虫病(图1),遂以“抽搐待查、脑囊虫病?”收住入院。专科查体:体温38.2℃,呼吸24次/min,心率108次/min,血压120/72 mmHg,血氧饱和度94%。意识呈嗜睡状,呼唤睁眼,偶可应答,言语缓慢,声音低微,问答部分切题。全身未触及皮下结节。双眼球活动自如,瞳孔及光反射正常。眼底检查未做。辅助检查:入院时血常规:白细胞升高,为13.35×109/L,嗜酸粒细胞减少,为0.01×109/L。当地医院头颅CT影像资料不详;医院头颅MRI提示双侧大脑半球及脑室旁多发结节影(图1)。入院后行腰椎穿刺术,脑脊液无色清亮、无凝块,压力180 mmH2O,白细胞计数3×106/L,蛋白定性阴性;脑脊液生化示:糖4.05 mmol/L,氯118.2 mmol/L,蛋白388.0 mg/L。留取脑脊液送兰州大学寄生虫研究室行囊尾蚴IgG抗体检测(ELISA法),结果为阳性。
图1 患者头颅MRI影像
治疗:入院后患者予以阿苯达唑口服(0.6 g,2次/d,患者体重58 kg)驱虫,甘露醇静滴降颅压,丙戊酸镁缓释片(0.25 g,2次/d)口服抗癫痫治疗。为预防驱虫治疗致大量虫体死亡后释放虫体蛋白,引起强烈变态反应甚至严重脑水肿危及患者生命,联用地塞米松(0.75 mg,3次/d)。患者病情逐渐好转,住院期间再无癫痫发作,住院10 d后临床表现及精神状态明显好转,治愈出院。
讨论脑囊尾蚴病是最常见的神经系统寄生虫病,该病在我国曾普遍流行,但目前仅在云南、四川、贵州及西藏等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仍有流行,在甘肃已属罕见[1]。脑囊尾蚴病临床表现多样,没有特异性,这也是该病容易误诊漏诊的主要原因。临床表现主要有癫痫发作、头痛、头晕、发热、肢体麻木、记忆力下降、偏瘫甚至痴呆等,其中以癫痫发作最为常见且常常是首发症状,也可以是唯一症状[2]。该患者就是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而就诊的。癫痫发作一般不会导致死亡,但该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发生心跳骤停,病情凶险。
脑囊尾蚴病以药物治疗为主,常用药物有阿苯达唑和吡喹酮。二者作用机制不同,可以联用,既可降低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又能提高治疗效果[3]。另外二者联用时,吡喹酮能够提高阿苯达唑血清浓度的50%左右[4]。临床上也有联合应用槟榔、南瓜子、大黄及吡喹酮等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脑囊尾蚴病的报道[5]。由于驱虫治疗会导致大量虫体死亡,释放虫体蛋白,引起机体强烈变态反应从而诱发癫痫发作,因此在驱虫治疗的同时,还应加强抗癫痫治疗,否则有发生猝死的风险。该患者在驱虫治疗的同时,联合抗癫痫、降颅压、抗炎症反应治疗,住院期间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病情逐渐好转。脑囊尾蚴病在非流行区少见,且临床表现没有特异性,易误诊漏诊。非流行区的临床医师在诊治以癫痫发作、头痛等为首发症状的患者时,应警惕该病。脑囊尾蚴病的治疗应全面化,在驱虫治疗的同时,应联合抗癫痫、降颅压、抗炎症反应等多种治疗。及早诊断及全面治疗可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