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材施教原则下技工院校体育课改模式探讨
2021-05-14
(河源技师学院 广东·河源 517000)
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对体育教育提出了新要求。体育教育成效是国民健康水平的重要体现,然而,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笔者发现大多数技工院校的体育教学仍然停留在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并未达到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显著效果。
1 当前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
1.1 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不够,欠缺顶层设计
技工院校的教学重点是知识与技能,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知识,在实训室学习技能,学校的改革集中于专业课的一体化课改和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忽略了体育教学对学生技能及其综合素质的作用,因此,学校在开展各类战略规划与顶层设计时,并未将体育教学纳入其中,换言之,体育教学的地位并未得到提高。
1.2 教师对体育课改动力不足,缺少创新模式
技工教育的评价体系中缺少对体育教学的评价与考核,并未将健康体育、阳光体育等新的体育理念作为评价与考核体育教师的指标,教师在体育课改方面的积极性不高,无法形成体育课改的外驱力与内驱力。因此,当前的体育课堂模式仍然沿袭以教材为中心、以放羊式教学为主,形式单一,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形成了懒散性格,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
1.3 体育课的社会能力培养不足,缺少全员参与
技工院校学生的体育成绩并不影响其毕业与升学,因此,无约束条件下,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薄弱,主动参与度不高。在体育课堂中,除了完成教师正常的教学目标外,较少学生能进行课堂延伸活动,部分学校的学生在体育课中玩手机、聊天,而不参与体育锻炼。笔者对100名在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表1可知,绝大多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并积极参与课堂,完成体育课上的内容。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体育课的内容是学生的兴趣所在。在体育课后的成效方面,大部分学生身心放松,但仅有近六成的学生认为自己上完体育课后在社会能力方面有收获。总体上,体育课的教学效果需要进一步提升。
表1:学生对当前体育课教学效果的调查(N=100)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技工院校体育教学出现上述效果的原因是自上而下的,体育课时间是学生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和习得社会能力的重要载体,因此,必须打破当前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
2 技工院校体育课改应遵循的原则
随着体育在学科教育中的地位日益提高,技工院校如何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实现“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主动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提升综合职业素养的体育课改迫在眉睫。在开展体育课改时,笔者认为需要遵循以下三点原则。
2.1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是教师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体差异出发,使教学的难易度、深广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从而获得最优发展。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学校的分级、分班、分层教学是因材施教原则的体现,但仍是缺少针对性和系统性。
2.2 创新性原则
以教材为中心的传统体育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对某一项体育爱好深入学习的需求。当前技工院校的一个学期的课程设置囊括了教材中的大多项目,篮球、足球、田径类等,但在课时分配上,每个项目的教学约2~6个学时,大多属于基本动作的规范训练;此外,教师注重动作的标准化教学,而忽略了课堂的趣味性教学,内容枯燥、形式单一。因此,进行体育课改时必须打破传统,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对教学形式进行创新,充分体现体育课的实用性与趣味性。
2.3 融合职业素养原则
体育课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如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沟通交流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坚持不懈、包容接纳等品质。进行体育课改时,应充分考虑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的职业素养融入。此外,将思政元素、文化元素融入体育教学中,亦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3 技工院校自选体育课的实施
因材施教原则下的技工院校体育课改模式之一就是实行分专业的自选体育课模式,学生根据性别、年龄、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在较长的学时中进行训练,并可自由选择任课教师。
3.1 实施自选体育课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采访调查10名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问其对自选体育课的态度时,8名学生表示支持,他们回答“这提议感觉不错”、“我觉得可行,支持”、“如果可以选择,一百分支持”等,支持的原因有“这样会没有那么无聊,至少有一个方向”、“能更好地体验到体育的快乐”“现在的体育课比较懒散,不如学点东西”;另外有2名学生表示不支持,他们认为这样选择性较小,一个学期学1~2个项目会比较枯燥。以上说明自选体育课比较适合大部分学生的需要,可以学到更有针对性的体育能力。因此,学校可以在部分专业试点,开展自选体育课的教学模式,注重在单项体育教学内容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3.2 丰富自选体育课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
随着大众休闲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社会中出现了许多融娱乐与休闲的体育项目,如健身、瑜伽、迷你马拉松、健美操、武术等。学校可根据师资、设施、学生人数等实际情况,构建“日常+休闲+特色”的自选体育课程体系(见表2),亦可融入当地传统体育项目教学。丰富的自选体育课教学内容,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体育需求,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如:女生选择瑜伽,男生选择健身,实现塑形。学生养成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锻炼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有助于学生在职业生涯中延续。在课时方面,每个体育项目可设置20-40个课时,即半个学期或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长,每个学期完成自选项目,即可获得2个学分,与评优和毕业挂钩。
表2:“传统+休闲+特色”自选体育课程体系
3.3 细化自选体育课教学设计,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教学设计是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流程的体现,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依据。重构体育课程后,教师要进行深入的研讨,分析不同岗位对人员的职业素养要求,并将职业素养要求渗透到教学设计中。根据不同的体育项目,教学设计需要进行深化与延伸,从基本动作的规范教学到技巧与方法的提升教学,再到竞赛规则与身体防护应变教学,形成由易到难、由知识到应用、由项目到素养的递进式教学,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同时,挖掘每个项目的思政元素,渗透到课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3.4 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手段,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
当前,互联网已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一方面,市场上出现了众多的智能运动手环和APP,如微信计步器、就爱运动、咕咚健身等,能够精确监测运动步数、测量卡路里消耗、精确感应走、跑、跳等运动轨迹。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手段,为教师监控学生运动强度提供了切实保障,同时,教师通过采集和统计数据,制订和调整运动计划和作为过程性考核依据。
4 自选体育课的实施保障
由于技工院校的管理模式、学生层次与高等院校不同,将大学自选体育课模式应用于技工院校具有一定的难度,表现在教务排课、学生管理、师资整合等方面。因此,技工院校在实施自选体育课模式时需要结合实际进行调整,并提供实施保障。
4.1 创新教学理念,开拓体育课改新形势
要打破现有教学模式,从学校到教师都应具有体育教学的创新理念和敢于课改的信心。随着信息化教育时代的不断推进,传统的以教材为中心的体育课难以培养当代学生的体育能力和社会能力,因此,学校要创新教学理念,自上而下地进行课改,创新以就业为方向,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来开拓体育新形势。
4.2 制定激励政策,提高教师课改积极性
教师是实施教学的主体,也是开展体育课改的中坚力量,为了激发教师的课改积极性,学校层面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激励政策。首先,增设课改专项资金,智能设施设备购买、课改教师课酬与奖励、课改教师培训与学习;其次,参与体育课改的教师,可在学校评优、职称方面给予积分;最后,重视教师的培训,鼓励课改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学习与交流,获得更多的课改经验,从而更好地进行本校课改。
4.3 开发课程系统,提高教学管理实效性
自选体育课涉及到各种资源的整合,既要满足场地需要、师资条件,又要符合跨专业、跨班级的学生流动特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整合过程。因此,学校需要组织专业的团队开发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系统,用于学生选课和教师考核,保障学生有课可选、有师可教、有成绩可查、有地可上,从而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5 小结
体育是学生职业生涯中的一门重要课程,重视体育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中心,技工院校紧紧围绕这一原则进行体育课改,开创“传统+休闲+特色”自选体育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职业生涯服务,让校园形成终身体育、阳光体育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