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需要了解的睡眠障碍
2021-05-14
睡眠障碍是以频繁而持续的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困难并导致睡眠满意度不足为特征的睡眠障碍。睡眠障碍是老年人常见的综合征,国外研究显示,在60~90 岁老年人中,有80%~90%被睡眠障碍困扰。我国社区老年人中,有50%存在睡眠障碍,且女性患病风险显著高于男性,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呈增高趋势,可能与机体内部的睡眠稳态下降有关。
按照表现形式不同,睡眠障碍可分为:
入睡困难:一般指入睡需要时间超过30 分钟,夜间觉醒次数增加;睡眠浅,易醒,夜间觉醒次数超过3 次。
睡眠时间缩短:总睡眠时间不到6 小时。出现早醒,即早晨较既往提前1 个小时以上醒来,且醒后难以再次入睡。
日间疲劳:睡眠质量下降,醒后日间持续有疲劳感,日间嗜睡。
上述睡眠障碍可伴随多种觉醒时功能的损害,最常见的症状包括疲劳、动力减退、注意力及记忆力下降、情绪易激怒和情绪低落,此外,白天嗜睡也是常见症状。但与嗜睡症中的白天嗜睡不同,嗜睡症患者很容易在白天毫无征兆地入睡,而因睡眠障碍伴有的白天嗜睡往往在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则无睡意,并影响工作、学习和社交的功能。到底需要多严重的睡眠紊乱程度方可诊断睡眠障碍,主要依赖于个体的主观感觉,并且该程度是否足以引起临床关注因不同年龄而异。
根据睡眠过程的脑电图特征,可将睡眠分为两种相互交替的时相,分别是非快速眼动睡眠和快速眼动睡眠。睡眠分为4 期:入睡期,浅睡眠期,中度睡眠期,深度睡眠期。正常的睡眠周期首先进入非快速眼动睡眠,之后进入快速眼动睡眠,两种睡眠交替进行,约70~90 分钟交替1 次,在夜间睡眠中共交替5~6 次。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间,机体心率减慢,血压下降,脑垂体分泌各种激素增多。在此期间,可促进机体生长发育,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对于学习和记忆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快速眼动期与情景记忆有关。
老年人睡眠模式与成年人不同,主要表现为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减少,同时由于机体的生理变化,睡眠周期次数较成人减少。老年人睡眠改变的特点表现为入睡时间延长,睡眠质量下降,浅睡眠比例增多,深睡眠比率减少,总夜间睡眠时间减少,白天易困倦嗜睡等。
老年人睡眠障碍的类型包括失眠、发作性睡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宁腿综合征、快速眼动睡眠行为障碍和周期性肢体运动障碍等。
对于主诉失眠的患者,一般常规通过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即可做出诊断,如果难以诊断,可通过多导睡眠图明确诊断。
睡眠障碍治疗中常见的疑问
1.安眠药能不能吃,有哪些不良反应?
这是患者问得最多的一个问题。临床上以安定(苯二氮卓类药物)改善失眠,因为苯二氮卓类药物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直接的抑制作用,能显著减少睡眠潜伏期及夜间觉醒次数。老年人应尽量选择中等半衰期的药物如劳拉西泮、奥沙西泮等。半衰期过长的药物如氟西泮,反复使用可致严重的积蓄中毒,并使老年人跌倒和骨折风险增加,老年人应避免使用。长期使用苯二氮卓类药物容易产生药物依赖和日间遗留效应,导致日间嗜睡,并会影响老年人的记忆、注意等认识功能,因此不建议老年人长期使用。
2.治疗失眠的药物有哪些?
除了我们熟知的苯二氮卓类药物,新型的镇静催眠药如扎来普隆、唑吡坦、佐匹克隆可缩短入睡时间,对第二天日间功能影响小。三环类和四环类及新一代抗抑郁药,如米氮平、曲唑酮等,也可以用于治疗失眠,与苯二氮卓类相比不易产生药物依赖,适用认知功能差,适合失眠伴有焦虑、抑郁的老年人。一些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奥氮平、喹硫平等,因具有镇静作用,适合失眠伴有精神症状的老年人。研究指出褪黑素能缩短入睡时间,增加睡眠总时间,改善睡眠质量,也可用于睡眠节律失调的老年人,但不作为常规用药。
3.失眠的治疗是不是只有药物?
这也是部分患者不愿来就诊的原因,一听说要吃药才能治疗失眠,很多患者宁愿不治疗。根据《中国失眠障碍防治指南》推荐,除了药物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还可应用放松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等非药物治疗,除此之外,也可以对患者进行睡眠卫生教育、音乐疗法等。
几招帮助失眠老年人改善睡眠
1.白天晒太阳,适当体育锻炼,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
2.睡眠时间要有规律,按时起床,按时睡觉。
3.睡前2 小时内不做运动。
4.睡前不看暴力电影。
5.下午6 点以后不喝含有咖啡因(茶、咖啡、可乐)的饮品。
6.晚餐避免吃得过饱,睡前2 小时内不再用餐。
7.晚上不要喝酒,不要用饮酒来助眠。
8.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注意光线不要太强,枕头高度适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