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频电刺激对盆腔脏器脱垂盆底重建术后尿潴留的预防的影响

2021-05-13李海艳艾小庆

关键词:重建术脏器尿量

李海艳,艾小庆

(青海红十字医院妇科,西宁 810000)

女性盆底由多层肌肉、筋膜组成,在维持子宫、直肠、膀胱等盆腔脏器正常位置中有重要作用[1]。盆底脏器脱垂(Pelvicorganprolapse,POP)是各种原因造成女性盆底支持组织薄弱,导致盆腔脏器位置下移,功能发生异常的一类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2]。POP 临床主要表现为外阴部块状脱出物,可伴有排尿、排便异常、外阴出血、炎症等,在中老年女性中发病率可高达53%,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3]。临床对于盆腔脏器脱垂Ⅲ期或以上保守治疗无效或疗效不佳的患者多采用盆底重建手术治疗。尿潴留是盆底重建术术后短期内最主要的并发症,患者膀胱内充满尿液但无法正常排泄,增加患者术后痛苦[4]。临床研究指出[5],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盆底重建术后下尿路症状如尿频、尿急、尿失禁具有较好疗效。但低频电刺激对患者术后并发尿潴留的影响尚未有相关报道。故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行盆底重建术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术后采用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观察其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我院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收治的盆腔脏器脱垂并需行盆底重建术患者78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自39 例。 诊断标准:参照《盆腔器官脱垂的中国诊治指南》[6]。纳入标准:1)确诊盆腔脏器脱垂并需行盆底重建术者;2)POP-Q 分期≥Ⅲ期;3)年龄≥40 岁。排除标准:1)合并显性压力性尿失禁并需行抗尿失禁手术患者;2)合并急性泌尿系统炎症;3)尿道急性或者尿道憩室患者;4)合并不明原因阴道出血;5)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6)合并血液系统、免疫系统疾病或恶性肿瘤。对照组患者年龄42~68 岁,平均年龄(61.54±5.28)岁;POP-Q 分期:Ⅲ期27 例,Ⅳ期12 例;主要脱垂部位:前盆腔25 例,中盆腔10 例,后盆腔4 例;手术方式:前盆腔+阴道后壁重建18 例,棘韧带悬吊5 例,高位骶韧带重建6 例,骶骨固定3 例,髂耻韧带重建1例,后盆腔重建3 例,全盆腔重建3 例。观察组患者年龄42~66 岁,平均年龄(60.89±5.17)岁;POP-Q 分期:Ⅲ期26 例,Ⅳ期13 例;主要脱垂部位:前盆腔24 例,中盆腔10 例,后盆腔5 例;手术方式:前盆腔+阴道后壁重建19 例,棘韧带悬吊4 例,高位骶韧带重建5 例,骶骨固定2 例,髂耻韧带重建2 例,后盆腔重建4 例,全盆腔重建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盆底肌康复训练,主要内容为每日做缩肛运动,每次紧缩超过3s,然后放松,连续做30 min,每日2~3 次,连续5d,所有患者术后留置尿管,于患者有尿意时开放,留置尿管期间每天擦洗会阴2 次,术后72 h 摘除尿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第1d 采用荷兰ENRAF Endomed182 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给予经皮低频电刺激治疗,治疗前30 min 夹闭患者尿管使其膀胱保持半充盈状态,治疗结束后开放尿管。采用直径5 cm 的圆形电极片,以35 Hz 频率,200s 脉宽持续刺激膀胱区和骶3 区30 min,每日2 次,共治疗5 d。

1.3 评价指标 第一次排尿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拔除尿管后第一次排尿情况。自主排尿成功:患者感觉有尿意并能自行排出,无尿路刺激反应,残余尿量低于100 mL。诱导排尿成功:患者能自行排尿但是排尿过程不通畅或需诱导后才排尿,残余尿量低于100 mL。尿潴留:患者膀胱充满尿液,但无法自行排出,或虽自行排出但残余尿量高于100 mL,需继续放置导尿管。尿潴留发生率=尿潴留发生例数/总例数×100%。临床疗效[7]:于术后7 d 评价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显效:患者排尿没有异常,B 超检查提示残余尿量<50 mL;有效:患者能自行排出尿但无法排尽,有尿路刺激症状,B 超检查提示残余尿量50~100 mL;无效:患者自觉下腹部有尿意但无法排出,残余尿量≥100 mL。临床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排尿情况:分别于术后3d、7d 采用SYPY500 膀胱尿压测定系统(厂家:江苏苏云医疗器材有限公司)测量两组患者膀胱内压力,最大灌注量500 mL,警报值40 cmH2O,灌注速度15 mL/min。采用B 超检查残余尿量。流尿率:术后7d 采用PHENIX 的尿量器检测所有患者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并记录排尿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mean±SD 形式表示,组间比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 表示比较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第一次排尿情况比较 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2.50%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0.05),见表1。

表1 第一次排尿情况比较[n(%)]

2.2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84.62%(P<0.05),见表2。

表2 临床疗效比较[n(%)]

2.3 排尿情况比较 两组术前膀胱内压力、残余尿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d,对照组膀胱内压力低于观察组(P<0.05),残余尿量高于观察组(P<0.05);术后7d,对照组膀胱内压力低于观察组(P<0.05),残余尿量高于观察组(P<0.05),见表3。

2.4 尿流率比较 两组术前平均尿流率、排尿时间、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d,观察组平均尿流率、排尿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排尿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3 排尿情况比较

表4 尿流率比较

3 讨论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提升,人们对盆底脏器脱垂认知逐渐提高,越来越多患者寻求盆底脏器脱垂的治疗。临床研究显示[8],对盆底脏器脱垂Ⅲ期及以上患者采用传统的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无法恢复其正常生理解剖结构,复发率可达40%。因此目前临床多采用盆底重建手术,采用化学合成补片修补盆底缺陷,并且实现结构重建以及组织替代。尿潴留是盆底重建术后最常见并发症之一,指膀胱内充满尿液但无法正常排出的现象。相关文献指出[9],约1/3 行盆底重建术患者术后发生尿潴留。严重影响患者恢复,增加患者痛苦,且尿潴留未及时治疗,引起膀胱过度庞章,损害膀胱逼尿肌,导致慢性尿潴留的发生,增加泌尿系统感染风险。多数学者分析认为[10],盆底重建术过程中机械牵拉损伤膀胱、尿道以及盆底神经,术后留置尿管刺激尿路粘膜,镇痛药物抑制盆底神经等是导致尿潴留发生的主要原因。有学者提出[11],低频电刺激可解除盆底神经抑制,刺激排尿反射,兴奋膀胱神经,促进排尿。但对盆底重建术后尿潴留的影响目前缺乏报道,故本文对我院收治的行盆底重建术的盆腔脏器脱垂患者术后采用低频电刺激辅助治疗,观察其影响。

研究表明[12],正常盆腔器官具有低压储存及意愿排泄两种功能,并持续进行着周期性转换。报道指出[13-14],盆底重建术损伤支配膀胱的神经,引起排尿动力性梗阻,导致患者排泄功能障碍。采用低频电刺激能选择性激活支配膀胱逼尿肌的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包含支配尿道括约肌的粗大神经纤维、支配膀胱逼尿肌的细小纤维,电刺激会先刺激粗大神经纤维,后激活细小纤维,因此在电刺激时尿道括约肌先收缩,膀胱无法排尿,刺激结束后,尿道压力即刻下降,膀胱压力下降缓慢,这段时间产生的压力差会促进排尿。因此电刺激能改善膀胱储尿、排尿功能。本文研究结果中,术后3d、7d 观察组膀胱内压力较高,残余尿量较低,可知低频电刺激显著改善盆底重建术患者膀胱储尿、排尿功能,与文献报道一致。另有研究指出[15],低频电刺激会促进再生轴突生长,促使神经纤维跨越受损部位到达远端靶器官,恢复膀胱感觉功能,使患者感知膀胱容量,产生意愿排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尿潴留仅发生1 例,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可知低频电刺激可降低盆底重建术患者尿潴留发生率。术后7d 评估临床疗效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100%,所有患者均未发生尿潴留,提示低频电刺激用于预防或治疗盆底重建术患者尿潴留疗效显著。检查两组患者尿流率结果发现,术后7d 观察组患者排尿次数、平均尿流率均高于对照组,排尿时间较短,证明低频电刺激显著改善观察组患者盆底重建术后膀胱排尿功能。

对盆腔脏器脱垂盆底重建术患者术后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提高尿流率,改善排尿情况,降低尿潴留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重建术脏器尿量
气囊止血带在幼儿上肢矫形手术中的规范化使用
多脏器功能衰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评析新冠病毒致多脏器损伤作用及中药干预作用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关节镜下保留胫骨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观察
在达古雪山巅
保留外耳道后壁上鼓室软骨重建术治疗中耳胆脂瘤的临床分析
右美托咪定对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全身麻醉恢复和尿量的影响
关节镜下Inlay技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后交叉韧带损伤
继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