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背俞功能带关系论指导下的雷火灸法在阳虚体质证型患者中的应用

2021-05-13蒋应玲郭庆胡健韦宝玲谢元元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气海雷火膻中

蒋应玲 郭庆 胡健 韦宝玲 谢元元

有统计数据显示,一般人群中约有17.8%~60.5%的亚健康人群,中医认为亚健康属阳虚体质范畴,中医自古以来就有治未病的预防保健理念。众所周知,艾灸为中医适宜技术,每年有数十万患者选择灸法进行冬病夏治,而雷火灸为20世纪90年代重庆赵氏在“雷火神灸”基础上改良创新所得,其施灸方法和药物配方较为独特,因此命名为雷火灸,广泛适用于阳气亏虚及湿寒所致的各种疾病[1]。本次调查对阳虚体质证型患者实施基于背俞功能带理论指导下的雷火灸,观察对亚健康体征改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8月—2020年7月医院收治的117例阳虚体质证型患者,纳入条件:经中医体质辨识为阳虚体质;1个月内未接受针灸、推拿、灸法、熏蒸等刺激因素及其他热源因素;神志清醒,有自主判断力,四肢无炎症及外伤,无知觉障碍;患者和家属了解本次调查目的及方法,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高血压正发期、早孕期等雷火灸禁忌证;正在接受其他中医外治治疗、服用中药和中成药;对烟味过敏或不耐受,或严重呼吸系统疾病;伴有皮肤破溃、皮肤传染性疾病;存在精神障碍性疾病;神志不清、痴呆、智力低下、感知障碍及极度虚弱。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9例,对照组中男27例,女32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46.37±11.28岁。观察组中男24例,女34例;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46.41±11.46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护理方法

1.2.1 对照组 按一般护理常规护理,给予心理指导、饮食指导。采用常规艾灸法艾灸:选择长2~3 cm艾柱,选择气海穴、三阴交、足三里、阿是穴进行艾灸,每天1次,每次20~30 min,7 次为1个疗程,艾灸1~2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加用雷火灸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穴位及时间:选择膻中、中脘、气海、脾俞、肾俞等穴位。每天灸1次,每次灸20~30 min,7 次为1个疗程,灸3 个疗程[2]。

(2)药物:雷火灸条主要由艾叶、桂枝、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陈、木香等中药组成,规格:25 g×3 支 /盒,长 2~3 cm[3]。

(3)具体操作方法: ①患者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灸部位,评估施灸部位皮肤情况。②根据灸法先上后下的原则,结合穴位的部位,将4根长2~3 cm的雷火灸柱点燃后使燃烧端向下固定于特制的正方形四孔网罩灸具中[4]。③先置于膻中,其次中脘、气海、脾俞,最后肾俞,共3组,燃烧端距离皮肤3~4 cm,以患者感到皮肤热胀能耐受为度,用深色浴巾把整个灸具都盖上,尽量让燃烧的烟雾看不见向外泄露[5]。该过程中的所有治疗操作均由熟悉体质测评、准确选定穴位、技术操作熟练并接受过统一培训的主管护士进行。

(4)护理要点:①施灸时灸具距离皮肤的距离以患者能耐受为宜,以免烫伤。②施灸时,操作人员可戴一次性手套操作,注意对患者其他暴露部位保暖[6]。③灸治过程中,若患者出现晕灸现象,必须停止操作,并立即予以急救处理。④防止灸火烧伤皮肤、衣物、被褥等,施灸完毕,必须将灸条熄灭,以防止火灾发生[7]。

1.3 观察指标

(1)中医症候积分:采用“中医量化诊断”评定,记录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食、便溏、精神不振等临床表现,按无、轻、中、重分别计为0 分、1分、2 分、3 分。

(2)任脉与督脉穴位均温:采用红外热成像检测,各组患者均在干预前及最后1次治疗结束后进行红外热成像检测,比较治疗前后各组膻中、中脘、气海、脾俞、肾俞等穴位皮温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描述,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食、便溏、精神不振等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食、便溏、精神不振等中医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任脉和督脉穴位均温变化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任脉与督脉膻中、中脘、气海、脾俞、肾俞穴位均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任脉与督脉膻中、中脘、气海、脾俞、肾俞穴位温度均高于对照组和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任脉和督脉穴位均温变化情况比较(℃)

3 讨论

阳气为推动机体生长、发育、代谢、衰老、死亡的原动力。查阅《内经.灵柩》内曰:“人道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说明随着年龄增长,机体阳气日渐消耗[8]。人的生存得以阳气的支持,正所谓“得阳者生,失阳者亡”,机体阳气虚弱对血液推动作用减弱,易导致气滞血瘀[9];阳虚温煦者易出现四肢不温、怕冷;阳虚温水饮作用减弱,水饮骤停于各脏腑,增加脏器水肿和疾病发生[10];阳虚其卫外固密功能失司者易出现多尿、多汗、崩漏等,由此可见,阳虚体质主要指机体处于阳气虚弱状态,为多种疾病累积所致[11],若未及时干预,随时间延长各脏器可衍生出多种疾病,严重危害机体健康,因此实施安全、有效的中医护理干预改善阳虚体质为当前医疗领域较为关注的问题。

疗灸是温热刺激穴位、经络,以达到调整机体内部生理平衡,实现中医治疗与保健目的。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与四肢百骸之间相互协调。艾灸经络俞穴具有推动全身上下内外气血和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调节脏腑形体神经官能作用。查阅相关文献发现,灸疗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的双向调节,机体在炎症细胞高与低病理情况下,灸疗可调节其失衡状态[12]。雷火灸法是在雷火神针疗法改进的明火悬灸疗法,药物燃烧产生的热量和悬灸刺激相关穴位,在热效应作用下激发经络,开放局部皮肤肌理,将药物透过穴位实现活血利窍、疏经活络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的作用[13]。

本次调查研究发现,在背俞功能带关系论指导下雷火灸法,观察组阳虚体质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温、喜热饮食、便溏、精神不振等中医症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任脉和督脉的膻中、中脘、气海、脾俞、肾俞穴位均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雷火灸疗法可改变人体局部经络穴位皮肤温度调节机能状态,燃烧时所产生的红外线辐射作用和热力,在灸区域穴位形成高浓药区,热效应作用渗透到穴内,经络传导实现调节作用达到治疗目的,刺激穴位内生物分子产生氢离子,更好的达到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扶正祛邪,具有温补和温通双重作用[14]。

综上所述,阳虚体征患者在背俞功能带理论指导下的雷火灸疗法,可改善阳虚证,具有简便、安全作用,避免口服药物的副作用与不良反应。

猜你喜欢

气海雷火膻中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夏季祛火 多揉膻中
化解怒火 不妨“捶胸顿足”
基于磁共振成像的气海俞穴针刺深度研究
化解怒火攻心,不妨“捶胸顿足”
医者颂
每天做做养心操
天佑中华·雷火迎春
沼泽地边的雷火与荠叔
防“春困”,这些穴位按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