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眼外伤患者视功能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2021-05-13纪海青高荣玉满辉秦玉霞
纪海青 高荣玉 满辉 秦玉霞
眼球作为视觉功能器官[1],常因外来化学性或物理性因素,造成其与之附属器官遭受功能性与器质性伤害,临床上通常将眼外伤分为眼钝挫伤、异物伤等闭合性与开放性的机械性眼外伤,与辐射伤、化学伤、毒气伤等非机械性眼外伤两类。其中因外伤引起眼球壁全层裂口,伴有早晚期并发症的开放性眼外伤,成为眼科急诊入院的首要原因[2],最终可造成眼残疾等视力影响,且眼外伤患者多为成年男性,面对急性起病、病情严重且复杂的突发事件,造成劳动力的损失,将为个人及其家庭带来多方面的负担,因极为迫切希望视力恢复,易产生心理、生理及社会方面的负面、消极心理,对病情预后极为不利[3]。人文关怀指医护人员以患者与人文精神为中心及思想精髓,为满足其病情与心理需求,充分关心、肯定、理解及尊重他人,改善护患关系,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促进早日康复[4]。近年来,因治疗问题而产生伤医事件与护患纠纷也时有报道[5],故加强对患者心理健康的关注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对急诊眼外伤患者视功能及心理弹性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医院112例急诊收治的眼外伤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年龄>18岁;无语言、认知障碍;首次发病;自愿参于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条件:依从性从差,拒绝配合治疗;精神障碍;伴有躯体疾病;伴有听力障碍。按照性别、年龄、眼外伤类型、病情状况、文化程度匹配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17例;年龄24~63岁,平均43.27±16.85岁;眼外伤类型:非机械性11例,机械性45例;病情状况:轻度18例,中度29例,重度9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1例,高中及大学35例。观察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2~61岁,平均42.16±15.79岁;眼外伤类型:非机械性15例,机械性41例;病情状况:轻度15例,中度30例,重度11例;文化程度:小学及初中23例,高中及大学3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眼外伤类型、病情状况、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口头宣教、提供温馨舒适的环境、做相关病情检查、合理饮食指导、术前检查、术后监测以及用药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具体流程如下:
1.2.1 建立护理干预小组 由医院资历深厚的专科主任医师、主管护师、病房护士长各1名、及5名专业水平过硬的责任护士共同成立护理干预小组,经统一参加人文关怀与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理念培训与实践操作后,共同查阅相关文献研究,并以每周开会形式进行组内讨论与总结。由高年资主管护师把控整个计划措施,主任医师负责查看各项工作的进展与落实状况,干预期间可对特殊情况与临时变故进行适当调整。
1.2.2 人文关怀护理要点
1.2.2.1 注重护理礼仪 以每月及每周1次的全科、小组例会及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形象、接待、打电话与工作等礼仪的优质护理,将以往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主动服务,如从传递尊重、平等、友善的态度、及时关注患者病情发展情况、换位思考、注意查房礼仪、疏解不良心理等多方面开展精细护理。
1.2.2.2 调整岗位安排 密切关注患者入院流量变化,据观察的实质规律,将人员安排集中于视力治疗及检查的高峰期,即8:00—10:30,最大限度的利用医疗资源,提供“病情诊断、缴费、分派诊疗、验光”等分段式服务,提高就诊效率,以减少患者因急诊中人员过多而焦急等待,缓解其不良情绪。
1.2.2.3 提供温情服务 合理安排并实施24 h值班制度,为上班人群、需陪同的老人与长期治疗患者提供下班时间输液,以避免患者面临高峰期产生工作、生活等方面的压力,增加烦躁等负面心理,同时可有效利用医疗资源。
1.2.3 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
1.2.3.1 入院个体心理疏导 患者入院当天热情接待与问候,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并带其做相关病情检查与心理评估,针对评估结果分别采取“一对一”的支持性心理疏导缓解其压力。播放轻柔音乐的同时,耐心倾听患者心理需求,鼓励患者阐述受伤过程与自身恐惧等心理感受,同时表示理解与安慰,以建立良好护患关系,期间可适当对患者进行心理暗示,如“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没什么大事,病情还算稳定”等语言激励患者,逐步让其接受眼受损的事实并配合治疗。
1.2.3.2 术前行为心理干预 选择柔和、静谧的环境,嘱咐患者统一换取舒适、宽松衣服开展放松训练,以缓解患者术前恐慌、不安等负面情绪,引导其仰卧于床塌,播放轻缓音乐的同时,用口语引导其收缩肌群, 并保持10 s以内, 引导患者体会肌肉紧张的感觉, 紧接着再一次放松15 s以内, 全程嘱咐患者保持放松的感觉。指导患者感受自身上肢、面部、躯干、下肢、双腿顺序进行收缩与舒张,直到感觉自身肌肉达到最佳松弛状态,以减轻焦虑、紧张心理,全程控制在25 min之内[6]。
1.2.3.3 术后情绪心理干预 术后患者因担心眼部恢复问题,且应激反应带来的疼痛感,将引起患者心理烦躁等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随时关注患者变化,并表示同情与理解,同时给予其安慰及鼓励。通过各种语言暗示,如“今天你表现不错,手术进行的比较顺利”“这位医师的主刀技术水平很好,不会留下缺陷”等正向语言,使患者放心。
1.2.3.4 冥想放松干预 选取安静、舒适的场所,播放《花香鸟语》《花溪》等轻音乐[7],引导患者展开冥想放松训练,帮助其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护理人员口述引导语,指导患者全身心的放松投入,挺直后背,眼睛呈全闭状态,引导其保持均匀、缓慢的呼吸,跟随音乐冥想放松眼部肌肉,有助于伤口愈合。
1.2.3.5 动机性访谈 通过访谈问题把患者引导至具体问题与观察出的事实情况,如“你觉得是哪些行为对病情产生了影响”“你认为哪些方面还不够完善”等开放式沟通与提问,强调自我情绪管理对病情恢复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继续保持该护理行为,最终对本次护理过程中的现存问题进行归纳总结,以调整下次计划内容。
1.3 观察指标
(1)治疗依从性:采用医院自制调查表,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护理期间的行为、思想及语言等方面的治疗依从性,分为完全依从、基本依从、不依从,治疗依从率=(完全依从+基本依从)/总例数×100%。
(2)心理弹性水平:采用心理弹性量表(CDRISC)[8]评估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理弹性水平,包括坚韧性、自强、乐观3个维度25个条目,通过5级评分法对每项条目进行评分,满分100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心理弹性水平越好。
(3)生活质量:选用低视力患者生活质量调查量表(CLVQOL)[9]评价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包含移动及光感、阅读、调节能力、精细动作与视力5个维度,总分125分,评分越低表示患者生存质量越差,反之则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组间率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D-RISC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坚韧性、自强、乐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LVQOL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干预前移动及光感、阅读、调节能力、精细动作与视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比较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D-RISC评分比较(分)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CLVQO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眼外伤与青光眼、白内障为眼科中最为常见的致盲疾病[10],因交通事故、人身暴力、工作、家庭意外以及解剖等因素,引发板层裂伤、挫伤等闭合性与眼内异物、贯通伤等开放性眼外伤。据有关调查显示[11],每年约1200万左右的眼外伤患者,其中伴有16%~35%患者进入眼科住院,眼外伤情况较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眼部重要功能与结构持久性发生改变,如视网膜脱离、眼球萎缩、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眼内化脓性炎症等造成非先天性单眼致盲的主要原因,甚至最终需将眼球摘除等不良后果[12]。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因各种工伤、爆炸伤、交通事故等时间所致的眼外伤比例逐步上升,目前临床上造成眼外伤的患者多为青壮年与儿童,其中主要以农民及工人等职业引发的眼球钝挫伤及穿通伤为主。
随着现代经济与医学技术不断进步,“人文关怀是护理学的本质”受近代生物医学影响开始转换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开始拓展于以“关怀整体人的生命健康”的人性关怀发展阶段[13]。该护理核心理念为Caring-关怀,关心与照顾,以自身专业、责任性以及治疗目的性将人文关怀引入护理当中,换位思考,舍身处境的引导患者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面对疾病。早期心理干预是指在心理学理论基础上[14],分别有步骤、计划性的展开健康促进、心理指导与治疗等措施,提高患者在治疗中的自觉性,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3.1 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
视觉占据感知接受的外界信息中的83%,患者在出现眼外伤时,因视力下降或失明,致使许多客观事物均不能明确反应在其大脑中,且眼外伤患者多为成年男性,面对急性起病、病情严重且复杂的突发事件,造成劳动力的损失,从而极易引起焦虑、恐惧、担心损伤后的手术治疗等不良情绪[15]。因此,本研究采取人文关怀护理,将以往被动服务转变为积极主动服务,调整岗位安排以提供“病情诊断、缴费、分派诊疗、验光”等分段式服务,以及提供温情服务等护理措施[16]。经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治疗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以上护理措施可有效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从而提升治疗依从性,改善其病情预后。
3.2 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
应激是因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个人特征与应激源等多因素刺激作用于个体[17],从而干扰心理或生理的内稳态等多因素集合而成,且眼外伤患者在术后因担心眼部恢复问题而带来的应激反应,将引起患者心理烦躁等负面情绪。本研究采取入院个体心理疏导,鼓励患者阐述受伤过程与自身恐惧等心理感受,逐步让其接受眼受损的事实并配合治疗;术前行为心理干预,感觉自身肌肉达到最佳松弛状态,以减轻焦虑、紧张心理;术后情绪心理,通过各种正能量等语言暗示,使患者产生足够放心;冥想放松干预,帮助其缓解压力,减轻疼痛,有助于伤口愈合等早期心理护理[18-19],最后以动机性访谈的形式,鼓励患者继续保持该护理行为,总结现存问题以调整下次计划内容。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心理弹性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根据不同患者的心理状态实施针对性心理疏导,可有效改善其不良心理状态,促进眼外伤患者病情恢复。综上所述,对急诊眼外伤患者采用人文关怀联合分阶段早期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焦虑、烦躁等不良情绪,提高心理弹性及治疗依从性,进而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