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在肠癌患者照顾中的应用效果
2021-05-13李伟超黄珊
李伟超 黄珊
肠癌主要包含结肠癌、直肠癌,是一种发生于回盲部至肛门齿线间肠黏膜病变的消化道恶性肿瘤疾病[1]。肠癌发病率与饮食、吸烟、肠腺瘤、肠慢性炎症、遗传、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及饮食习惯改变,导致肠癌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2]。肠癌多以手术治疗为主,辅以化疗、放疗、免疫治疗的综合治疗,肠癌患者通过科学合理治疗能有效缓解疾病症状,但多数患者会出现营养不良现象。有关研究表明[3],结肠癌患者合并营养不良会进一步恶化病情,增加死亡风险。因此临床上需要有效的护理措施以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其生存质量。目前国内医护人员长期处于高负荷工作状态及资源不足现状,故患者的照护者在居家康复中突显重要[4]。由于多数照护者缺乏疾病相关知识,面临患者复杂照护过程通常无所适从,导致患者难以得到科学照护,进而延缓康复进程,严重影响其生存质量[5]。有关研究表明[6],科学有效的照护计划能有效提升照护者照护能力,促进患者疾病康复,提升患者生存质量。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在肠癌患者照顾中的应用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8年3月—2019年3月收治的肠癌患者32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确诊为肠癌未合并其他癌症且非早期结肠癌治愈;临床资料完整;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未中途退出。采用入院档案抽签结合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6例。观察组中男8例,女8例;年龄40~69岁,平均56.24±6.92岁;肠癌类型:直肠癌9例,结肠癌7例。对照组中男9例,女7例;年龄40~70岁,平均57.12±6.68岁;肠癌类型:直肠癌10例,结肠癌6例。每例患者均由1名照护者照顾,照护者要求:年龄大于18岁,初中及以上学历,具有正常沟通及生活自理能力,无精神病史,配合研究等。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肠癌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干预方法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护理,①健康宣教:入院治疗期间评估患者病情及营养状况,为患者家属发放照护指导手册,为其讲解相关内容;②饮食:依据肠癌患者饮食要求,为其制定饮食指导计划,嘱照护者参照实施;③出院指导:协助照护者办理出院手续,为其讲解健康饮食重要性,院外定期以电话回访形式调查患者居家疾病管理情况,针对照护者问题及时给予解答。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干预,具体如下:
1.2.2.1 成立干预小组 由主治医师1名、护士长1名、营养师1名、责任护士4名组成干预小组,主治医师负责患者病情诊疗,护士长负责计划的统筹协调,营养师负责患者营养食谱,责任护士负责资料收集及照护者指导,干预前对组员进行进食共享照护理论及运用、沟通技巧、饮食护理等培训,要求组员熟练掌握培训内容。
1.2.2.2 制定进食共享照护计划
(1)调查:a.拟定提纲,住院期间干预小组组员依据文献、研究意义、专家建议,拟定访谈提纲,内容如“您在照顾家人进食方面遇到什么困难?您认为怎样照护您家人进食较好?”b.访谈,责任护士采用半结构访谈形式与照护者沟通,保持沟通环境安静、温馨,向照护者讲解访谈目的及流程,正式访谈时打开录音笔并置于较隐蔽地方,围绕提纲内容展开访谈,引导照护者主动表达内心想法,详细记录照护者动作、情绪变化及表情等非语言行为,核实表述模糊的语句,时间为20~30 min。
(2)制定:访谈结束后双人共同将录音资料转换成文字,整理照护者非语言记录内容,分析、推理、汇总访谈内容,提炼代表性内容,整理成照护者主要问题及需求,并向照护者求证。责任护士调查患者及照护者基本资料,并建立个人档案,营养师依据患者的病情特点、BMI及营养生化指标、饮食爱好及饮食习惯等情况,综合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进食需求。干预小组组员查阅相关文献,依据患者进食需求及照护者需求,结合临床经验,邀请照护者共同确定计划内容,并制定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具体应用见表1。
1.3 观察指标
(1)照护能力:采用照顾者照护能力问卷(FCTI)对两组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进行评估[7],该量表包括照护认知(4 个条目)、照护技能(3 个条目)、寻求支援能力(3 个条目)、患者及自身情绪管理能力(3个条目)4 个维度,13个条目,各条目1~5分,总分 13~65分,得分越高代表照护能力越强。
(2)营养状况:采用我院发放的营养指标情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清晨空腹检验生化指标及测量体质量指数(BMI),BMI参考值18.5~24、血清白蛋白(ALB)参考值40~50 g/L、血红蛋白(HB)参考值110~160 g/L[8],越接近参考值代表营养状况越好。
(3)生存质量:采用癌症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QLQ-C30)对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进行评估[9],该量表从生命健康、心理功能、共性症状、躯体功能及社会功能进行综合评分,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生存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照护者照护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照护者照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BMI、ALB、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BMI、ALB、HB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1 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应用
表2 两组照护者照护能力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发展及对肠癌治疗的深入研究,肠癌患者经合理治疗能有效延长其生命周期,但多数患者随病情恶化会引发肠梗阻、营养不良等并发症,严重影响临床预后,增加死亡风险[10]。研究显示[11],肠癌患者发病机制与其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该类患者较非肠癌人群的饮食控制行为更差,导致患者更易出现营养不良状况,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概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亟需行之有效的进食管理措施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12]。由于肠癌患者受医护资源及经济负担影响,患者经短暂院内治疗护理后需过渡至居家照护,但多数家属缺乏专业进食照护知识及技能,导致照护者无法适应照护角色,使照护处于混乱及盲目状态,从而增加照护者的身心负担,影响照护者的照护积极性及照护效果,进而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13]。因此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照护者进食照护体验并提供相关指导,对提升照护者照护能力及患者营养状况具有积极意义。在临床实践中,医护人员更关注肠癌患者疾病治疗,易忽视照护者进食照护需求及患者需求,导致整体护理效果不佳[14]。
随着医学护理模式转变,诸多学者逐渐意识到以照护者需求为导向的护理计划重要性。英国最早提出共享照护计划,主张团队成员以沟通、决策、互惠原则,实施以人的需求为导向的护理计划[15]。有关研究表明[16],共享照护计划能有效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及主观能动性,满足照护者及患者需求,最大化提升照护者的照护效果。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干预属于一种新型的照护模式,该模式强调以共享照护为理念,通过有效沟通、协调,及时了解照护者与患者需求,制定针对性进食共享照护措施,提升照护者照护能力,帮助患者改善营养状况及疾病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17]。
本研究将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应用于肠癌患者照顾中,通过调查照护者需求及患者照护需求,制定针对性进食共享照护计划,通过信息共享、共情干预、进食反馈、平台共享、照护反馈等系列措施提升照护者照护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照护者照护能力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BMI、ALB、HB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此研究结果表明,进食共享照护计划能提升肠癌照护者的照护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及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进食共享照护计划应用于肠癌患者照顾中,可显著提升肠癌照护者照护能力,改善患者营养状况,提升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