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研究
2021-05-11林海燕孔德钱
林海燕 沈 林 孔德钱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内二科,广东阳春 52960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发病率较高的临床综合征,是指非酒精和其他明确损肝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度沉积,患者无过度饮酒史,又排除了其他肝病。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饮食方式的改变,该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这也成为肝硬化发病率升高的主要原因[1-3]。现阶段临床上仍无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特效药物,但通过针对性的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可以改善和控制患者病情。现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5 月我院收治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38 例,旨在深入探讨和研究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 年7 月至2020 年5 月于我院就诊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138 例作为本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前瞻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69 例,观察组男38 例,女31 例;年龄32 ~65 岁,平均(48.61±2.33)岁;病程7 个月至5 年,平均(3.21±0.18)年。对照组男39 例,女30 例;年龄33 ~67 岁,平均(48.87±2.46)岁;病程8 个月至5 年,平均(3.22±0.21)年。两组年龄、病程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4]:①均明确诊断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②对甘草酸二铵胶囊、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等治疗药物无禁忌证或过敏史;③对本研究表示知情同意,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排除标准[5]:①酒精性脂肪肝,或酒精摄入量超标者;②患有其他慢性肝病;③合并认知障碍、理解障碍或精神障碍;④治疗依从性差,中途退出或随访丢失。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生活方式干预:加强对患者的健康宣教,向其介绍关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的相关知识以及遵医嘱用药、健康饮食、适量锻炼的重要意义。饮食上指导患者不要暴饮暴食,不要在睡前进餐,饮食以新鲜的水果、蔬菜和谷类食物为主,严格控制胆固醇类食物的摄入量。运动方面,指导患者多进行一些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打太极拳、游泳、跳舞等,每次运动的时间和运动强度需要依据患者自身的耐受力,注意劳逸结合。
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治疗,给予患者甘草酸二铵胶囊(四川升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23164,50 mg)口服,每日3 次,每次150 mg,共用药4 周。
观察组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治疗,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杭州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20060010,0.5 g)口服,每日3 次,每次3 粒,共用药4 周。
1.3 观察指标
①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脂指标,并将两组治疗前后的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测定结果进行比较。②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进行测定,抽取两组研究对象的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两组患者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并将检测结果进行比较。③于治疗前和治疗后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炎症因子,并将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的测定结果进行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血脂水平均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治疗后的高密度脂蛋白高于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组别 总胆固醇 三酰甘油 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观察组(n=69)治疗前 5.23±0.16 2.51±0.33 1.15±0.11 4.56±0.19治疗后 4.15±0.22 1.78±0.15 1.78±0.18 2.15±0.12 t 值 32.978 16.728 24.808 89.083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69)治疗前 5.28±0.21 2.49±0.16 1.14±0.12 4.51±0.27治疗后 5.16±0.17 2.27±0.24 1.34±0.17 3.55±0.24 t 值 3.689 6.335 7.984 22.07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t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1.573 0.453 0.510 1.258 P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0.118 0.651 0.611 0.211 t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30.176 14.382 14.762 43.339 P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0.000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U/L)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s,U/L)
组别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谷氨酰胺转移酶观察组(n=69)治疗前 97.56±2.38 85.62±2.13 81.47±3.46治疗后 52.15±2.46 47.45±2.02 47.45±3.05 t 值 32.265 36.858 40.124 P 值 0.000 0.000 0.000对照组(n=69)治疗前 97.41±2.05 85.41±2.27 81.41±3.05治疗后 68.54±2.03 62.13±2.25 58.79±3.56 t 值 23.265 21.154 28.528 P 值 0.000 0.000 0.000 t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0.337 0.477 0.092 P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0.736 0.634 0.927 t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36.337 34.329 17.059 P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均有不同程度降低,且观察组治疗后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6 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ng/L)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ng/L)
组别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介素-6观察组(n=69)治疗前 2.45±0.62 60.23±4.15治疗后 1.34±0.48 41.03±4.17 t 值 4.528 12.236 P 值 0.000 0.000对照组(n=69)治疗前 2.58±0.46 60.18±4.03治疗后 2.11±0.17 48.94±3.26 t 值 3.265 18.454 P 值 0.002 0.000 t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1.191 0.061 P治疗前组间比较值 0.236 0.951 t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10.692 10.567 P治疗后组间比较值 0.000 0.000
3 讨论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一种代谢性肝脏疾病,该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但普遍认为肠道菌群组织失调与该病的发生、进展存在密切联系[6-8]。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而言,选择适宜的治疗药物,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其病情的康复是有积极意义的。以往临床上主要采用保肝疗法对患者进行治疗[9],虽然可以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无法有效控制和稳定患者的血脂和肝功能水平,临床应用受限。近年来,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逐渐应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治疗上,治疗的针对性更强。
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的患者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治疗后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均明显降低;患者治疗后肝功能有显著好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氨酰胺转移酶均明显降低;此外,治疗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改善,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 水平有显著下降,充分体现了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的优势。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仅可以让患者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和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还可以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10-14]。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能够对肠道菌群失调进行有效调节,并对肠道中不同病菌起到抑制性作用,分解食物中的多糖低聚糖物质,从而提高肠道有益菌的能量供应,达到菌群平衡,进而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15-17]。将用药与生活方式干预相结合,可从更加全面的角度改善患者的病情,发挥协同作用,对于提高总体治疗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本研究结果与以往报道[18]中获得的结果具备一定相似性,这说明本研究获得的结果是具备一定科学性的。但由于本研究开展的时间较短,纳入研究对象人数较少,研究结果的准确性仍有待进一步考究。
综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采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治疗可获得显著效果,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改善其肝功能,还可以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故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