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2021-05-11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7期
关键词:内科心血管优质

王 琼

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医院内科,湖北随州 441300

心血管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快、危险程度高、病程长等特点[1]。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心血管疾病危害性大,故临床除了要及时、规范治疗外,还要辅以相应的护理措施,以增强疗效,改善预后[2]。以往临床多对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即以疾病为中心,以生理需求为重点开展护理服务,但缺乏对患者精神、心理等方面的干预,易造成患者护理依从性低,整体疗效不佳[3]。优质护理是常规护理的优化与完善,能考虑患者的心理需求,通过开展全方位、高质量护理服务,满足患者多方面的需求[4]。现将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医院(我院)心血管内科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10 月90 例患者纳为研究样本,探究优质护理模式的实用性,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12 月至2020 年10 月于我院心血管内科治疗的90 例患者。入组标准:患者病情均确诊,符合《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5]中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认知功能正常;心功能分级Ⅱ~Ⅲ级者;研究与医院伦理要求相符;患者知悉本研究,且自愿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伴有精神疾病者;意识障碍者;伴有其他系统或器官严重功能障碍者;语言、听力功能障碍者。根据双盲法分组标准将患者均分成两组。常规组男23 例,女22 例,年龄47 ~78 岁,平均(61.27±10.52) 岁;疾病类型:19 例高血压,13 例冠心病,10 例慢性心力衰竭和3 例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Ⅱ级20 例,Ⅲ级25 例。试验组男24 例,女21 例,年龄48 ~77 岁,平均(61.30±10.49) 岁;疾病类型:20 例高血压,12例冠心病,11 例慢性心力衰竭和2 例心肌梗死;心功能分级:Ⅱ级18 例,Ⅲ级27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情观察、常规健康教育、用药指导和出院指导等。

试验组采用优质护理干预。①加强培训:对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定期进行护理知识、操作技能培训,使其知识储备增加,认知视野拓宽,从而使护理人员在开展护理服务时,能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提供给患者优质、安全且高效的护理服务。②加强心理护理: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要主动与之沟通,将医院环境、诊疗程序等告知患者、家属,并给予充足的尊重与关爱,使患者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另外,还要通过护患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尽量满足,护理期间要保持态度温和,语言诚恳,使患者自觉配合护理工作。③加强躯体护理:多数心血管内科患者都伴有循环系统疾病,故护理时要重点关注治疗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强化用药管理及饮食指导,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如护理动脉粥样硬化与心绞痛患者时,要告知其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引起心绞痛急性发作,同时还要将急救药品准备好;护理水肿患者时,控制好利尿药物使用量,防止引起低钾血症,更换衣物时还要保持动作轻柔,严格控制饮食,尤其是盐分的摄入;护理心力衰竭患者时,要对强心苷类药物副作用进行密切观察。④强化健康教育:落实全面健康教育工作,通过一对一讲解、视频教学或发放图画手册等方式进行健康教育,使患者对自身疾病知识、治疗方法、护理重点和注意事项等有正确的了解;将各项检查、治疗措施开展的重要性告知患者,尤其是治疗方法的效果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使患者进一步提高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知度,从而消除恐惧、担忧心理。⑤加强饮食指导:帮助患者养成科学、健康的饮食习惯,在规律饮食的同时也要保证营养均衡,尽可能摄入易消化、清淡的食物,禁止食用油腻、生凉与辛辣的食物;此外,为使患者心脏负担减轻,还要告知患者对日常饮食量进行合理控制。⑥康复指导:结合患者病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时间为2 周,第1 周指导患者开展低强度肢体训练,第2 周开展心脏康复训练。两组护理周期为15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态:①参考焦虑自评量表(SAS)[6]评价焦虑程度,轻度:50 ~59 分;中度:60 ~69 分;重度:>69 分;参考抑郁自评量表(SDS)[7]评价抑郁程度,轻度:53 ~62 分;中度:63 ~72 分;重度:>73 分。②两组生活质量比较:参考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8]调查患者生活质量,调查指标有社会功能、情感职能、活力等8 个维度,总分为100 分,评分和生活质量呈正比。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心理状态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试验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s,分)

组别 n SAS SDS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 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常规组 45 61.25±2.85 50.16±2.93 18.201 0.000 62.36±2.84 51.34±2.88 18.277 0.000试验组 45 61.30±2.79 47.15±2.08 27.276 0.000 62.40±2.90 48.09±2.71 24.185 0.000 t 值 0.084 5.619 0.066 5.513 P 值 0.933 0.000 0.947 0.000

2.2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SF-36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SF-36 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试验组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F-36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护理前 护理后 t 值 P 值常规组 45 62.35±5.84 76.95±5.74 11.961 0.000试验组 45 62.40±5.91 83.95±5.80 17.458 0.000 t 值 0.040 5.755 P 值 0.968 0.000

3 讨论

在临床各大科室中,心血管内科属于重要科室,主要收治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这类患者大多为中老年人,发病后临床特点表现为发病急、病史长、病情重及死亡率高等,常会给患者的心理、生理带来创伤,其中心理创伤会降低患者治疗依从性,从而影响到整体临床疗效[9]。因此在对此类患者采取规范的治疗措施外,还应给予高效、舒适的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生理、心理状态得到改善,进而促使疾病转归[10]。常规护理是临床护理心血管内科患者常用方法,这种护理模式对患者的生理需求过于重视,缺乏对患者心理需求的干预,导致患者护理期间产生诸多不良情绪,不仅影响到护理工作的开展,甚至还有可能引起护患矛盾[11]。优质护理是一种全新的护理模式,其尊重患者服务主体的地位,能通过加强基础护理,有效落实护理责任制,使护理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增加患者舒适度,促进病情恢复[12]。

本研究结果表明,试验组护理后SAS、SDS 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且SF-36 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提示相较于常规护理,优质护理模式在心血管内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更高,能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改善住院期间的生活质量。陈静[13]研究中对54 例心血管内科患者采用优质护理,结果显示SAS评分为(46.96±2.11) 分、SDS 评分为(48.11±2.63) 分,SF-36 评分为(84.12±5.36) 分,与本研究中试验组取得的结果比较有良好一致性。分析原因可能是:优质护理中的加强培训能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知识、操作水平,增强其服务意识[14];加强护患交流能缩短护患之间的距离,使患者信任、依赖护理人员,从而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15];加强躯体护理能展现护理工作的针对性,保障护理安全;强化健康教育能增加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并掌握必要的自护技能[16];加强营养指导能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促进病情恢复[17];康复指导能为病情恢复奠定良好基础,有助于患者早日重返正常的生活。徐莉等[18]研究认为,优质护理是改进护理工作、丰富护理内涵、提升护理服务水平及改善护患关系的有效措施,能通过深入开展一系列高质量护理服务,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增强其责任意识,从而更细致地完成护理工作,减少护理差错,维护好护患关系。

综上所述,对心血管内科患者施以优质护理模式能减轻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日常生活质量,值得作为可行性高的护理干预措施加大推广。

猜你喜欢

内科心血管优质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内转科型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内科护理观察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PBL嵌合LBL在心血管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