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
2021-05-11卓小华廖秀芳陈小婷
卓小华 廖秀芳 陈小婷
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急诊科,广东东莞 523900
急诊科危重患者集中,时间紧迫、突发事件多,抢救和管理任务繁重。危重患者经过初步抢救后病情并不稳定,还需进一步检查或者入科救治,因此急诊科危重患者需经院内转运至其他专门科室进行治疗,此过程常面临较大的风险。为保障患者转运途中的生命安全以及融洽护患关系,临床致力于提高转运途中的护理服务质量以及患者安全性[1-3]。安全转运护理模式是一种安全性较高、可行性高的护理模式,转运前充分评估转运风险并准备好药品以及仪器工具、转运期间安排专人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以及时发现及给予对应治疗措施,进而妥善转运并交接[4-5]。安全转运是急诊抢救过程的关键环节,有效安全转运可为患者赢得救命时间、减少医患纠纷[6-7]。为保障患者转运安全,本研究探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在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中的临床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20 年1—9 月广东省东莞市滨海湾中心医院(我院)急诊科收治的850 例危重患者作为观察组,抽取2019 年4—12 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660 例危重患者设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男493 例,女357例;年龄13~86 岁,平均(54.31±13.35) 岁;脑血管意外316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85 例、呼吸困难77 例、急性心力衰竭15 例,消化道出血223 例、急性创伤122 例、心脏复苏术后12 例;其主要陪护家属男325 人,女563 人,受教育年限6 ~16 年,平均(10.12±3.25) 年。对照组男365 例,女295 例;年龄12 ~84 岁,平均(53.27±13.16) 岁;脑血管意外180 例、急性冠脉综合征82 例,呼吸困难50 例、急性心力衰竭16 例,消化道出血201 例、急性创伤123 例、心脏复苏术后8 例;其主要陪护家属男238 人,女性432 人,受教育年限4 ~16 年,平均(9.53±3.18) 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疾病谱及其主要陪护家属性别、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通过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院内转运Ⅰ、Ⅱ级危重患者,Ⅰ、Ⅱ级危重患者分级符合《2018 年版急诊预检分诊专家共识》标准[8];②年龄12 ~86 岁,每例患者均至少有1 位陪护家属(有1 位家属参与了满意度调查);③患者患有脑血管意外、急性冠脉综合征、呼吸困难、消化道出血、急性创伤等一种或多种疾病;④患者不能下床行走,需借助平车转运;⑤患者或其家属知情同意并自愿加入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转运途中死亡;②文盲、要求转院或放弃治疗者;③拒绝配合或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进行平车转运,具体内容包括:①接到患者后,护士迅速记录其生命体征,医生开始抢救;②遵医嘱对症治疗;③备好抢救仪器与药品,随车一起转运至收诊科室,途中观察患者病情变化。
观察组:实施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定期开展专业培训并实行考核制度,重点培训护理操作技能,确保护理人员在转运过程中能够独立、有效处理突发状况;制定转运人员配备标准(Ⅰ级高风险患者需配备N3 及以上能级护士、Ⅱ级中风险患者需N2 能级护士,Ⅲ级低风险患者需配备N1 能级护士)固定小组内定期模拟训练,锻炼业务熟悉程度以及共事人员间的默契;②转运前充分评估危重患者病情,转运前10 分钟内完成危重患者转运护理单收集其完整资料,评估患者是否能够转运,护士评估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化验结果是否充分了解,主治医生权衡决定并告知患者家属转运期间存在的风险以及转运的必要性,获得家属同意;护士备好急救设备及药物,包括外出检查急救箱(盐酸肾上腺素注射液5 支、阿托品注射液3 支、地西泮注射液2 支、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3支,气管插管用物等,必要时根据患者情况增加相应的药品及物品、转运呼吸机(估计转运时长,根据患者用氧的流量和时间准备不同氧气钢瓶,保证氧气含量在5 L 以上)、转运吸痰机、除颤仪、呼吸囊等;依据患者病情配备转运人员;若符合转运条件则需对患者进行预处理,清理患者呼吸道、保持气道通畅,必要时气管插管,出血部位有效止血并预防失血性休克,固定骨折部位,烦躁不安患者给予适当镇静或有效约束等;转运前通知接收科室,告知对方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特殊情况;③转运途中随行护士应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药物滴注、管道固定情况,保证仪器正常运转,若情况有变,立即配合医生采取对症急救措施并指导陪同家属从旁协助,同时寻求帮助;急救处理原则[9]:Ⅰ级患者就地抢救,Ⅱ级患者经初步处理后若病情稳定则继续转运,若情况不见好转则尽快返回抢救室抢救,Ⅲ级患者立即返回抢救室抢救;④转运达到目的地后,与接收科室护士妥善交接,交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病情状况、检查项目、化验结果、危急值、药物使用情况、皮试结果、管道情况、伤口以及皮肤情况、特殊感染等,双方在患者转科交接登记本上签字后方可离开。
1.4 观察指标
①记录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包括管道脱落(输液管、氧气管、尿管等)、供氧中断、意识改变、心跳骤停、呼吸骤停、窒息等;②患者转运耗时,包括超声、CT、X 线等外出检查转运耗时(从急诊科离床到完成检查返回病床的时间)、转科耗时(患者经初步抢救暂时稳定后转入专科或介入室被接收安置好的时间),转运耗时精确至“分钟”;③患者家属满意度,采用我科自制问卷调查方式进行判断,量表信度系数(Cronbach's α)为0.899,包括3 个维度:护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科室处理,10 个项目,每个项目记1 ~10 分,最高分100 分,分数越高,则满意度越高。
1.5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应用SPSS 24.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对比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转运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转运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n(%)]
2.2 两组患者转运耗时比较
观察组外出检查转运耗时、转科耗时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转运耗时比较(±s,min)
表2 两组患者转运耗时比较(±s,min)
组别 n 外出检查 专科病房 介入室n 耗时 n 耗时 n 耗时观察组850 161 26.12±3.11 463 21.18±3.13 123 5.32±1.19对照组660 102 34.25±4.27 319 25.33±3.07 94 6.16±1.32 t 值 17.828 18.364 12.969 P 值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科室处理维度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比较(±s,分)
组别 n 护患沟通 转运途中照护 转回科室处理 总分观察组850 21.52±5.32 34.56±7.13 25.34±6.32 76.35±11.26对照组660 20.33±4.78 32.33±6.25 22.33±6.41 73.62±11.09 t 值 4.505 6.359 9.123 4.704 P 值 0.000 0.000 0.000 0.000
3 讨论
平车常规护送转运期间,患者极易发生不良事件或病情恶化情况,为确保患者性命安全,及时接受进一步治疗,临床还需寻找更为安全有效的转运方式。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具有良好组织及应急制度,护士均接受过安全转运患者的培训,于转运前即做好各项准备,且转运期间也能严密观察患者病情,若出现病情变化也能马上给予正确处理,防范风险,因此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可有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为患者争取进一步治疗时间[10-11]。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1.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00%,表明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可有效减少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风险,这与黄玉贤[12]的研究结论结论具有一致性;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外出检查转运耗时、转科耗时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家属满意度护患沟通、转运途中照护、转回科室处理维度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这表明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保障院内转运的效率,同时凭借较高护理服务质量获取患者及其家属认可,这与钟素雯等[13]表示的护理安全管理模式能提升急诊科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的结论相似。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优势如下:①科学配备医护人员,且均训练有素,具有极高默契值,有效提高了转运效率;②转运前已对转运期间可能发生事件进行预见性准备,因而若途中发生意外,医护人员能即刻有条理、有准备地施救,并能安抚患者及其家属情绪,以获得帮助[14-15]。值得一提是,尽管本方法安全转运护理模式取得一定成效,但急诊危重患者的病情较为复杂,且病情进展较快,转运期间仍旧存在一定风险。因此,本方法仍存在一定不足,还需不断加强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及针对性改进,以确保提升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的安全性。
综上所述,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应用安全转运护理模式的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缩短转运时间以及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对患者后续治疗产生积极影响,且有利于创建和谐的医患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