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对脑血流灌注状态的影响
2021-05-11沙高峰
沙高峰
湖北省荆门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科,湖北荆门 448000
在多因素的联合推动下,颈性眩晕已发展成为临床常见疾患。研究指出,颈性眩晕的发生与年龄、外伤等多因素密切相关,而疾病的发展则和劳损、日常姿势有关[1]。患者头部、肩部、颈部都会出现相应的眩晕症状,但X 线片并没有明显的退行性改变。近年来在生活节奏、工作压力等因素的联合推动下,颈性眩晕发病人群多见中青年,而采取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是提升临床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2]。为进一步体会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的价值,特将荆门市中医医院(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3 月79 例颈性眩晕患者纳入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并遵从“平衡序贯法”分组,选取我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3 月79 例颈性眩晕患者分为对照组(42 例),观察组(37 例)。对照组男20 例,女22 例,年龄58 ~83 岁,平均(70.56±10.48)岁。观察组男25 例,女12 例,年龄59 ~83 岁,平均(70.48±10.2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3]:①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颈性眩晕者;②血压、心率、脉搏等各项生命体征平稳;③耐受性较好、生命体征稳定。排除标准[4]:①心肝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②无法接受后期随访者;③存在遗传性疾病者;④合并血液疾病者;⑤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⑥出现呕血、黑便症状者;⑦精神和认知障碍者。
1.2 方法
对照组:常规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穴位取“百会、内关、风池、天柱、夹脊”等穴,指导患者取端坐位,借助“揉、推”手法进行治疗,同时背部肌肉放松,对头颈部进行牵引、旋转操作;以上措施1 次/d,治疗6 d 为1 个疗程,共治疗4 个疗程。
观察组: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方剂组成:半夏10 g、茯苓10 g、白术10 g、天麻10 g、橘红5 g、生姜5 g、甘草5 g、大枣3 枚,以上药物加清水450 ml 煎汁至150 ml,早晚分服,1 剂/d。两组坚持用药4 周。 加减治疗:痰多且色黄者+浙贝母、紫菀;气喘较重者+地龙、葶苈子;纳呆较重者+橘红、半夏[5]。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临床疗效,显效为经治疗后头痛、眩晕等症状基本消失,椎动脉超声检查示旋颈血流参数(±)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有效为经治疗后头痛、眩晕等症状出现改善,椎动脉超声检查示旋颈血流参数呈“±”,基本消失,椎动脉超声检查示旋颈血流参数(±)正常,半年内未复发;无效为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旋颈血流参数(±)无变化,部分患者症状加重[6]。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安全性主要从头晕、恶心呕吐、全身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发生率低、安全性越高[7]。
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发展情况;评价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借助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进行,内含颈肩痛等七项内容,总分0 ~30 分,分值低表示颈性眩晕症状越严重。评价病情发展借助颈性眩晕临床评价量表(CASCS)量表进行,总分0 ~100 分,分值低、病情发展越严重[8]。
脑血流灌注情况;包括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和前动脉(ACA)的平均流速(Vm)以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Vs);借助彩色经颅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测定[9]。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显效26 例,有效10 例,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7.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头晕1 例,恶心呕吐1 例,无全身皮疹发生,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5.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4%,治疗全性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2.3 两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发展情况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眩晕症状、功能以及病情发展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以及病情发展评分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发展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眩晕症状与功能及病情发展比较(±s,分)
组别 n 时间 眩晕症状与功能评分 CASCS观察组 37 治疗前 17.33±2.13 70.21±1.23治疗后 26.55±3.56 89.56±5.23 t观察组内比较值 13.5187 21.9073 P观察组内比较值 0.0000 0.0000对照组 42 治疗前 17.45±2.00 70.15±1.36治疗后 21.21±2.56 80.23±4.11 t对照组组内比较值 7.5008 15.0897 P对照组组内比较值 0.0000 0.0000 t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2581 0.2045 P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7970 0.8384 t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7.2219 8.8228 P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0.0000 0.0000
2.4 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
经治疗后两组脑血流灌注各指标均出现显著改善,但观察组各指标改善幅度较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现代医学研究指出颈性眩晕发生机制:①钩椎关节增生压迫椎动脉;②颈椎周围韧带松弛造成椎体滑脱或移位,牵拉或压迫椎动脉;③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椎动脉周围交感神经;④颈椎间盘应力改变导致椎动脉扭曲。可见,颈椎关节功能异常、椎动脉压迫等因素参与了颈性眩晕的发生和发展过程[10-11]。
中医在治疗颈性眩晕方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其中以针灸、推拿等特色治疗措施最为典型。推拿具有“理气止痛、舒筋活络”之功效,而推拿治疗颈性眩晕,可推拿局部的同时松解粘连、痉挛组织,纠正椎间关节功能紊乱的同时缓解肌肉痉挛,最终改善局部血液循环[12-13]。半夏白术天麻汤是目前临床治疗“化痰熄风、健脾祛湿”的良方,由半夏、天麻等药材组成,其中半夏化痰燥湿、消痞降逆功效显著,天麻可以通络祛风,联合白术可以燥湿利水的同时养气健脾;茯苓健脾利湿功效显著,橘红可以化痰燥湿,配合甘草,祛痰益气功效显著。生姜配合大枣,在化痰散寒的同时补脾益气;以上诸药合用,可有效控制颈性眩晕患者病情进一步发展的同时改善患者症状[14-15]。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4.2145,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安全性较高(χ2=4.2138,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眩晕症状与功能、病情发展评分较高,脑血流灌注各指标改善幅度较大(P<0.05)。本研究所的结论和李金等[16]的结论基本一致,证实了对颈性眩晕患者实施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的价值。
综上所述,借助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结合穴位手法推拿治疗颈性眩晕患者,可以很好的提示患者临床疗效,并有效改善患者眩晕症状,应用价值显著,值得推广并借鉴。
表4 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s,cm/s)
表4 两组患者脑血流灌注情况比较(±s,cm/s)
组别 n 时间 Vm Vs ACA MCA ACA MCA观察组 37 治疗前 45.53±5.52 58.57±5.23 55.45±6.52 66.58±11.25治疗后 62.53±6.45 73.22±7.12 76.25±7.55 89.58±12.22 t观察组内比较值 12.1804 10.0869 12.6830 8.4228 P观察组内比较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对照组 42 治疗前 44.82±5.33 59.56±6.52 56.58±6.58 67.55±12.33治疗后 56.52±7.33 67.52±6.14 70.15±8.23 84.52±13.15 t对照组组内比较值 8.3664 5.7600 8.3461 6.1009 P对照组组内比较值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t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5810 0.7377 0.7649 0.3634 P两组治疗前比较值 0.5629 0.4629 0.4467 0.7173 t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3.8450 3.8209 3.4162 7.6380 P两组治疗后比较值 0.0002 0.0003 0.0010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