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文化浸润数学课堂
2021-05-10曹立新
曹立新
摘要:数学课堂应当是浸润数学文化的地方,是学生不断用心触摸数学本质、感受数学内在文化特质的乐园。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引领他们在数学乐园中真正感受文化,并产生文化共鸣,让其体会到数学的文化品位。
关键词:数学文化;数学思想;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01-088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不仅表现于知识本身,还寓于其历史,它包括数学史、数学家、数学思想、数学观点、数学思维、教学方法等等。笔者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深知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感知重于思考,因此,非常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浸润数学文化,引领他们在数学乐园中真正感受文化,并产生文化共鸣,体会数学的文化品位。
一、传承数学文化﹐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在《數学课程标准》中,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传承,即数学发展史,它在现代文明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位真正热爱数学教育工作的教师,具备深沉的历史感是理所应当的。我们都应该明了中国数学的历史,明察西方数学的历史,对于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要做到了然于胸,知悉中国数学“问题解决”之传统,知晓西方数学“科学理性”之渊源。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古老文明,其中蕴涵着的数学文化非常灿烂,刘徽、祖冲之等伟大的数学家令人钦佩不已,《九章算术》等经典的数学传世之作让人拍案叫绝,笔者充分利用这些独特的宝贵资源,配以一些数学史实,如介绍圆周率、勾股定理等史料,让学生了解数学知识历史渊源的丰富,了解祖先的睿智;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和学生聊一聊“笛卡尔”“亚里士多德”“尼采”“米藏山国”“弗赖登塔尔”,他们的故事同样能启迪着学生的心智,激荡学生的心灵,从这些数学家的经历中,学生能汲取数学前进的精神力量与源泉。
二、凸显数学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有数学的地方,就有美的存在,数学文化的美无处不在。数学美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从数学的外在形象上观赏:她有体系、概念、公式之美;从数学的思维方式上探讨:她有简约、无限、抽象、类比之美;从美学原理上分析:她有对称、和谐、奇异之美等。我们可以通过设计一些能让学生感悟数学美的环节,培养他们热爱数学的博大情怀。如笔者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笔者借助美妙的水纹、光环,精美绝伦的圆形建筑以及古诗文化、艺术领域中那些绝美的圆为切入点,将圆的完美,以及蕴含在人类文明和灿烂文化之中的关于圆的文化因子充分地挖掘了出来,最后,还让学生独立利用圆规去创造美,将整个课堂教学推向高潮,在充满张力的数学思考中绽放了理性之美。因此,我们要善于挖掘那些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美的元素,巧妙结合古诗、成语、典故、运算、文学之中蕴含的数学美,让学生在深切体验中去享受数学文化的无穷魅力。
三、渗透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数学文化和数学学科的精髓是数学思想方法。古往今来,数学思想方法不胜枚举,每一种数学思想方法无不闪烁着人类智慧的火花。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有意识地选择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加深对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定律的理解,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圆的面积》一课,如若直接向学生告知计算公式,学生因不知其所以然而难以记牢,因此,这时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是恰到好处的,远比灌输式的教学有价值。笔者先讲述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是否也可以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将圆转化为我们已经学过的图形呢?经过学生一番热烈的讨论,大家决定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笔者根据学生的叙述,利用多媒体技术,将切屏方法动态地演示出来,学生体会到: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标准的长方形。学生也体味了古人的“要之方为数之始,圆为数之终。圆始于方,方终于圆”的文化内涵。
四、立足文化活动,拓宽学生的创造空间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笔者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也做了一番积极的探索,一些趣味的文化活动被吸纳于我校的校本课程。我们努力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及可持续发展,突出数学文化这一主题,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拓宽创造的空间。学生的学习活动也逐渐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活动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他们也乐意在具有研究价值、现实意义和探索性的活动中投入更多的精力。如编制数学文化报为学生提供了精神食粮;“数学史话”抢答活动,“资料大搜索”“摘抄数学知识”等活动,也为学生的课余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追寻数学家的足迹”实践活动,组织数学建模初级比赛,为学生搭建了培养数学思维、建立数学模型的平台;数学小论文评比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让学生对知识的看法,对老师教学的方法,对学习方式,对知识未来的前景等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那闪烁的思维的火花总令人欣喜不已。在一系列的文化活动中,学生逐渐用数学的语言去表述、交流,以“数学的头脑”看待问题,发现规律,解决问题,而这与我们的新课程理念是不谋而合的。
当那些数字、符号、概念等都被赋予了新的“精神元素”,那么数学便能彰显其文化魅力,弥漫诗意般的人性光辉,数学课堂教学也会变得灵动与飘逸,变得更加的平易近人,学生定会徜徉于数学文化的乐园里,乐此不疲。
参考文献:
[1]周挺霞.用“数学文化”支撑数学课堂[J].海峡科学,2011(07).
(作者单位:南通市通州区西亭学校,江苏 南通226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