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中劳动教育方式 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形成
2021-05-10卜春富
卜春富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量持续增长,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素质教育中,劳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新形势下的高中教育改革中,我国越来越重视对高中生进行与劳动相关的实践教育。创新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不仅能有效促进学生德、智、体全方位发展,还有助于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便其今后在社会上取得长远的发展。
【关键词】价值观;创新方法;高中劳动教育
一、当前劳动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
(一)一味关注课堂教学,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教育中,教师只将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实践来巩固知识。同时,由于学生参与的高中实践活动较少,劳动教育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非但没有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吸收知识如同嚼蜡,食之无味[1]。
(二)学生不重视劳动教育,劳动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有少数学生认为,劳动教育课程对自身没有多大的帮助,且与未来就业关系不大,因此将学习的重点放在了高考必考的学科上,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较少,存在轻视该课程的现象。这导致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参与度及学习热情不高,劳动教育自然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需要端正学生对劳动实践课程的态度,从根本上让他们重视劳动实践课程。
(三)劳动实践与课堂知识无法很好地相容
要想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获得全面发展,教师必须将劳动实践教育与传统的课堂结合起来,使其通过实践理解课堂所学知识。但目前,学生很难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其主要原因是教学手段和内容与学生实践脱节,两者不能很好地相融,从而导致学生实践能力相对薄弱。教师需要针对此问题进行改善,使劳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融,从而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独立自主性。
二、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的措施
(一)将劳动实践内容划入考核范围,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关注度
考核是检验劳动教育成效的标准,部分学校的领导层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面对这一问题,学校应采取一定的措施:首先,制订一项指标,针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进行考核。考核的方式多种多样,既可以选择当场实践的方式,又可以选择理论知识考核的方式,还可以鼓励学生将平日的劳动过程录制下来,上传到当下流行的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上,可以一学期进行一次展示,由教师进行审阅、评分,并给出指导意见。其次,制订奖惩制度。如果劳动教育切实帮助了学生,学生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领导可以酌情给予教师一定的物质奖励;相反,若学生的整体结果不尽如人意,则应要求相关教师进行整改,酌情给予惩罚,并跟进整改后的成果。奖惩分明能够让全校师生对劳动教育工作重视起来,这样会让全体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如此,受益的不仅仅是学生,学校也能够从劳动活动中汲取成功的经验,从而为学校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
(二)采用“拇指”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
所谓“拇指”教育,指的就是在劳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尽量多竖大拇指,以鼓励为主。因为每位学生的动手能力有高有低,不甚相同,部分学生参与劳动活动相对来说比较吃力,所以他们更加需要鼓励从而获得继续努力下去的动力。教师应对他们进行正向的引导,通过表扬和鼓励调动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改变他们对劳动的刻板认知。例如,目前学校普遍选择种树作为劳动教育的内容,但是在种树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尤其是女生由于身体素质原因,干起活来比较吃力。这时,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其分配一些简单轻松的劳动任务,如对表层土地进行松土、浇水等,教师可以在这些学生完成任务后给予其表扬和鼓励,说一些如“恭喜你学会种树了”“地球因为大家的努力又焕发了生机”等正面的话语,让他们怀着“我可以”的积极态度,树立自信心,从而在心理上更容易接受劳动实践课程。这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成就感,使其在今后劳动实践课程中逐步挑战更有难度的劳动活动,提高其劳动积极性。
(三)不局限于校园,增加课外社会实践
劳动教育的出发点是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来完成一些实际任务,从而使其形成有利于今后发展的价值观,所以学校首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不只在校园中,还可以鼓励学生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使其在社会实践中经历洗礼与锻炼。例如,教师可以在假期布置社会实践课题,如在学校外进行兼职活动、义工活动等,开学后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假期的实践经历,说出自己在实践过程中的感悟。教师可给出多个课题,如“我与红色遗迹有个约”“社会民生小调查”“建言公共服务”“我在乡下当志愿者”等,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实践内容,鼓励他们离开自己的“舒适区”,积极参与实践活动,通过沟通协调,学会自主处理现实问题,将自身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文章,在返校后进行汇报。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实践中培养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三观”,还可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达到一石二鸟的效果。
(四)结合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教师可以收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在课堂上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当前一些不良风气,会给学生的价值观带来很大的影响,容易让学生失去自己的思想。教师将这一社会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评判,并加以正确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3]。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周围的社区进行宣传,发一些传播正能量的小册子、小贴画等,向周围人宣传一些具有正确价值观的人物事件或者影视作品,在社区范围内形成良好风气。教师也可以讲一些发生在学校附近的事情,如某一處地点垃圾随意摆放,非常影响城市环境,鼓励学生去打扫,维护城市的洁净,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周围进行宣传,规划一个统一的垃圾投放点,让人们将垃圾整齐地堆放在一起。
(五)在全校举办劳动大赛
要想让劳动之风在学校生根,学校可以让教师对当今社会问题或者身边生活现象进行讨论和研究,设计一个贴合实际且学生较易完成的主题,让学生根据实践主题任意发挥,可以是文档、照片的形式,也可以是视频的形式,有条件的学生甚至可以根据主题制作定格动画。比如,在生活中有诸多无名英雄,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人民服务。教师可以此为出发点,让学生寻找身边的英雄,并将这一活动在全校推广。要想完成这一任务,学生需要留意身边的人和事,挖掘周围人物的事迹,并对其进行采访。比如,环卫工人早出晚归,在大街小巷忙碌,保持城市卫生,创设良好的环境,正是由于他们的辛勤劳动,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诸多色彩。学生可以采访环卫工人,利用电子设备记录这些无名英雄在生活中的付出,并说出自己的感悟。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了解劳动的价值,还可以根据周围平凡英雄的事迹制作海报,宣传平凡英雄的事迹,通过这种方法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如果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平凡英雄的事迹利用动画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魅力,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教师通过活动的形式引导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和事,明确劳动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在学习及生活中积极奋斗,为自身的发展及社会进步贡献力量。对于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心血,不管采用什么方式,都要铭记一点:劳动实践教育是优秀价值观形成的金钥匙,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才能切实得到全方位的锻炼及发展。所以教师应在劳动实践教育中,耐心教导学生,帮助学生步入正轨,这也是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当然,劳动实践的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学生进行点滴的实践积累,其背后离不开教师的巧妙引导。教师必须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其认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以改变他们对劳动的看法。
【参考文献】
章振乐.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德育,2020(04):63-64.
秦常莹.刍议现代劳动价值观异化现象及其成因[J].现代商业,2019(35):103-104.
胡晓军.创新劳动教育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9(2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