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语文课堂结尾的几种方式

2021-05-10刘瑞

教育界·上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

刘瑞

【摘要】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很重视课前的导入及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学生课堂语文知识的习得多少、课堂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这两个环节的设计。然而,就像写文章一样,有了“龙头”与“猪肚”,并不意味着是一篇好文章,还必须有“凤尾”。同理,语文课堂也需要一个“凤尾”。然而综观当下教学,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堂结尾往往草草了事。在近几年的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了总结归纳、横向移情、启发发散、启迪拓深、游戏表演五种结尾方式,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笔者将结合教学实例把这五种课堂的结尾方式呈现出来。

【关键词】课堂结尾;小学语文;游戏表演

教学必须做到“善始善终”。课堂结尾是新课结束时,教师以精练的语言,通过归纳概括、训练迁移、转化升华等方式,对本课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梳理和运用,使之更好地被纳入学生的认知系统,起到巩固效果的教学环节。新颖有趣的结尾能够让有限的课堂教学激发出无限学习的可能,起到“余音绕梁”“回味无穷”的效果。它不仅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还激发了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教师如果能利用好课堂最后的几分钟,根据教学目标和课堂生成效果,精心设计符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结尾,就能帮助学生消化吸收所学新知,提高其语文素养[1]。在近几年的探索和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种有效的课堂结尾方式。

一、总结归纳式

这是最常用、最普通并且被广大语文教师屡试不爽的一种结尾方式。它是对整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提纲挈领的总结和归纳,是对新知识进行条理化和系统化的梳理与提升,目的在于化繁为简、举纲目张,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掌握所学知识点,并上升到新的认知层次。在总结归纳过程中,语文教师必须在纷繁复杂的文章知识点中,寻找到一条主线,并紧紧抓住,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在归纳知识时摸不着头绪、无迹可寻。

例如,在四年级上册《三顾茅庐》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紧紧抓住刘备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这一主线,设计了这样的结束语:“这篇课文围绕刘备‘诚心诚意这四字展开故事情节的描述,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了起因、经过、结果,突出了刘备尊重人才、求贤若渴这一中心思想。文章正面描写了刘备诚心诚意、礼贤下士这一难能可贵的品质,同时也从侧面烘托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足智多谋,一正一侧的描写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这样的结尾不仅总结了课文内容,还归纳了文章的表达特色,一箭双雕,起到了强化和深化教学效果的作用。

二、横向移情式

在心理学中,移情是指一个人感受到他人的情感、知觉和思想的心理现象,又称感情移入[2]。就课堂教学来说,一节课的结束并不代表着课堂教学的结束和学生学习的终止。正好相反,它应是学生对所学新知巩固、掌握、实践的开始,是课堂教学意义的延伸。因此,在抒情散文类课文教学的结尾,教师应创设一种赋有诗意的情境,用入情的语言讲述一些同类型的诗文,对其中的情节、主题加以引申性的补充与归纳。这样,学生的情感更容易被激发出来,与作者产生共鸣,产生移情的效果,从而更好地领悟作者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这样的教学产生了余音绕梁、发人深思的效果。

例如,教学《桂花雨》这一课文时,当完成对课文的重点研读后,笔者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低回婉转的《思乡曲》中,与学生一起朗诵余光中先生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頭/大陆在那头

当学生沉浸在充满愁思的“乡曲”声与浓烈的“乡愁”情中时,笔者趁机发问:“同学们,学到这里,你觉得让作者数年后一直念念不忘的,落在作者头上、身上的,还是桂花吗?”此刻,教师通过对文本蕴含情感进行提炼与升华,将文本中作者的情感移至学生身上,让学生与作者形成情感上的共鸣。这样,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也更有深度、有厚度,发言也精彩纷呈。移情式的课堂结尾特别适用于那些蕴含着强烈情感,而学生对这类情感体验较为贫乏、难以产生共鸣的文本教学中。

三、启发发散式

启发发散式结尾就是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得出一个结论后,带领学生围绕这个结论进一步进行发散性思索,以使学生获得有联系性的、广博的知识。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当学生掌握课文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后,教师可围绕一个中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发散思维,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的效果。

以教学《最佳路径》为例,在完成对课文的整体教学后,笔者利用一个小练笔结束了课程。 这个小练笔的具体要求是这样的:“请为格罗培斯大师撰写颁奖词,要求要写清迪士尼乐园路径获奖的原因。”这样的小练笔看似简单,但要求颇高,不仅要求学生全面理解、掌握文本,还需要学生调动已有知识,发散自己的思维。这就很自然地沟通了学生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而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学习能力。例如,教学《田园诗情》一文时,当学生对课文所展示的充满诗意的美景及优美的语言有了较深感悟后,笔者让学生充当小导游,写导游词,用文字引领学生再次领略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以巩固其学习成果。又如,在教学《瀑布的葬礼》后,笔者让学生以巴西总统的口吻发表关于爱护地球、保护大自然的片段演说等。这些结尾设计都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发散学生的思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启迪拓深式

很多教师认为启迪拓深式和启发发散式有点重复,应该归为一类,即认为这两种课堂结尾方式都是使学生从语文课本中走出来,走向更为广阔的语文课堂外,获取更多的知识。其实不然,它们有质的区别。启发发散式是在原有知识上的“散”,启迪拓深式则是在固有知识基础上的“聚”。因此,语文教师应注重因文制宜,积极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阅读兴趣,让学生丰富知识储备,为自身长远发展奠基[3]。

例如,执教柳宗元的《江雪》时,笔者是这样结束整节课的:讲述姜子牙渭水之滨垂钓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垂钓”文化的学习兴趣,再让学生在课后收集更多的以“垂钓”为题材的故事进行品读,以加深对垂钓的理解。四年级的学生或许不明白其中蕴含的深意,但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给学生讲解相关文化,通过拓展有趣的故事,践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义务。又如,学了《哪吒闹海》后,笔者引导学生去读《封神演义》,把学生的视线从一个简单、有趣的神话故事引入更为精彩、更具中华文化内涵的神话体系中,让学生了解更多反抗邪恶势力的故事,从中得到感情的升华,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总之,学生仅阅读教材中的课文是不够的,只有将阅读的目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才能真正学好语文。

五、游戲表演式

喜欢玩是学生的天性。当语文课堂结束,学生学习疲乏倦怠时,一个游戏表演活动往往可以驱散他们的倦意,使其头脑中松弛的弦慢慢紧绷起来,重新燃起学习的激情。因此,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而且能体现教学重点的游戏表演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欢快、活泼好玩的氛围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古诗《寻隐者不遇》时,笔者紧紧抓住了作者的情感变化这条主线,设计了这样的结尾:在学生理解了整首诗的内容后,笔者采取了师生一问一答的方式,表现作者的情感变化,要求学生在诵读古诗时加上相应的动作、神态。

师:贾岛山中访故友,站在松下问童子,你师父在家吗?

男生读:松下问童子(做满怀希望状)

女生读:言师采药去(男生做失望状)

师:大老远上山拜访故人却没遇到,确实很失望。可是贾岛心里还存有一丝希望,接着又问你师父在什么地方采药啊?

生: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在进行表演时,有的学生在最后用手指向远方,有的学生读完后轻声发出“唉”的叹息。这一系列的表演动作其实正是学生对文本积极内化的表现,也是学生对文本理解程度的展现。

在教学《公仪休拒收礼物》这个独幕剧时,笔者在梳理了文本后,让学生用10分钟时间表演了这个独幕剧。在表演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演员”在台上表演得起劲,“观众”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在表演完后,有的“观众”甚至在课后找到“演员”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一位对语文不太感兴趣的学生就对饰演公仪休的学生提出一些意见,如怎么做动作,以怎么样的语气说台词才能更好地表现出公仪休的清正廉洁、机智聪明等。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游戏表演可以让学生重新思考,手脑并用,在玩乐中受益匪浅,真正体现出“寓教于乐”的优势。

当然,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师的认知水平不同、对教材的解读不同,课堂结尾方式也就不同。但不论怎样,教师都应该深入思考,如何利用好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让学生学有所获,回味无穷,这才是最重要的。

【参考文献】

张晓娜.初中语文课堂结尾练习的有效设计[J].教师,2020(10):49-50.

陈荣.语文课堂结尾艺术例谈[J]. 小学教学参考,2017(01):51.

黄先雄.浅析语文课堂结尾的常用形式[J].小学教学参考,2018(12):16.

猜你喜欢

小学语文
基于微格教研的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
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研究
语文教学中因势利导渗透德育探究
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讨
践行少教多学,构建高效课堂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