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某省属医科大学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调查
2021-05-10潘莉莉姚文兵
潘莉莉,姚文兵
(1.安徽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 合肥 23060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1]在中国及全世界范围的肆虐,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显著影响[2-3]。在疫情防控工作中,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等专业医务人员承担了一线工作的重要部分,给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医疗卫生行业的生力军,在校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今后所从事工作的职业认同水平是否受到疫情的影响不得而知。因此,探索疫情下,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基础开展早期干预,对促进医学生专业学习、学校适应和职业选择都具有重要意义[4-5]。本研究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及其相关因素进行调查,旨在为后期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2020 年3 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安徽省某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专业,每个专业各年级抽取4~5 个小班学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其中,男生809 名(36.5%),女生1 409 名(63.5%),平均年龄为(20.3±1.5)岁,共回收有效问卷2 218 份,。
1.2 方法
1.2.1 一般情况 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性别(男/女)、年级(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大五)、生源地(农村/城镇)、独生子女(是/否)。在校情况:专业(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护理专业)、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其他)、学生干部(是/否)、是否参加过专业见习(是/否),是否参加过实习(是/否)。疫情信息来源:传统媒体(电视/报纸、广播)、新媒体(官方网站/新闻客户端/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
1.2.2 专业态度 疫情发生后大学生对专业的态度,包括对专业不感兴趣和担忧、没有变化、更感兴趣、充满信心4 个选项。
1.2.3 职业认同水平 使用张丽莉[6]编制的“医学生职业认同量表”,调查医学生对即将从事或正在从事职业的目标、社会价值及其他因素的总的看法。问卷共38 个条目,每个条目包括不符合、不太符合、说不清、基本符合和完全符合5 级评分,分别计1~5 分,反向条目反向计分,累计各条目分数为量表总得分。本研究中,量表Cronbach’s α 系数为0.944,内部一致信度良好。
1.3 质量控制
通过班级微信群发送问卷星调查二维码,问卷推送后由辅导员使用统一指导语介绍问卷概况,并及时答疑。问卷发布者通过问卷星账号实时接收问卷数据,问卷设置1 部手机只能提交1 次,题目均为必选题。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3.0 进行统计分析。使用χ2检验比较不同特征医学生专业态度检出率的差异;利用方差分析和t 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医学生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一般特征
2 218 名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大四和大五所占比例分别为17.1%、28.5%、22.2%、25.8%和6.4%;城镇学生1 053人(47.5%),农村学生1 165 人(52.5%);独生子女717 人(32.3%),非独生子女1 501 人(67.7%)。临床医学、公共卫生和护理专业学生所占比例分别为38.1%、30.3%和31.6%。其中学生干部为44.5%,中共党员5.7%。参加过专业见习学生49.8%,参加过专业实习学生19.5%。疫情信息来源是新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比例分别为37.3%和62.7%。
2.2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专业态度情况
医学生对各专业态度为不感兴趣和担忧、没有变化、更感兴趣、充满信心的比例分别为11.0%、35.0%、30.7%和23.3%,说明疫情对大多数医学生(65.0%)的专业态度产生影响,且积极影响更大(54.0%)。男生较女生对专业更充满信心,独生子女较非独生子女更充满信心。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对专业兴趣和信心程度显著高于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没有专业见习/实习经历的学生专业兴趣和信心程度显著高于有专业见习/实习经历的学生。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获取疫情信息的学生较单纯使用新媒体者对专业更有兴趣和充满信心。以上各组间专业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专业态度情况[n(%)]
2.3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职业认同水平分布情况
在年级方面,各年级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中大一最高,而大四最低。在学生身份和政治面貌方面,学生干部和中共党员职业认同水平高于非学生干部和非党员。组间比较显示,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高于护理专业,职业认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没有专业见习/实习经历者以及同时使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获取疫情信息者职业认同水平更高,医学生不同专业态度间职业认同得分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3 讨论
3.1 疫情下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存在性别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医学生职业认同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与前期调查结果相似[7-8]。但研究发现,男生在疫情后对专业信心程度高于女生,而女生对专业不感兴趣和担忧的发生率高于男生,可能与男生能够更积极乐观地看待疫情有关。此外,专业态度越积极则其职业认同水平越高,可见未来职业教育中需增加对女生的关注。
3.2 疫情下不同年级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存在差异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四和大五医学生积极对待疫情者更少、职业认同水平也相对较低,而且有专业见习/实习经历学生较没有专业见习/实习学生也表现出类似差异,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类似。康凤浇等[9]发现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随年级的增高而下降,吴倩[10]研究显示,有实习工作经历的护理专业学生对职业认可度比没有实习工作经历的学生要低。鉴于大四和大五是专业见习/实习的主要阶段,上述研究也说明专业见习/实习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形成的重要作用。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缺乏认知,疫情发生后,他们更容易受到身边事例和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影响,因而专业兴趣和信心程度保持在较高水平;而经历了专业见习/实习的高年级学生对疫情下高强度和高风险的工作更有体会,可能对其专业认知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应该加大对专业见习/实习经历的高年级学生的干预力度[11-12],从而改善其专业态度,提高其职业认同水平。
表2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职业认同量表得分情况
3.3 疫情下不同专业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存在差异
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对专业兴趣和信心程度显著高于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和护理专业,而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高于护理专业。前期研究中已显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认同水平较高[8],可能是因为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多为高考第一志愿录取,临床医学相关专业也是医学院校中的主体学科,相比于调剂较多的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入校心态较好,学习动机比较强,因此职业认同得分较高。课题组前期在本校医学生中调查也发现[13-14],临床医学相关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水平高于公共卫生相关专业。本研究中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职业认同水平相当,且在疫情后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专业态度更为积极,反映出疫情对医学生特别是对公共卫生相关专业学生专业认同产生积极影响。
3.4 医学生专业态度和职业认同水平受疫情信息来源的影响
调查还显示,新媒体已成为医学生了解疫情的重要渠道,但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了解疫情的学生较单纯使用新媒体者专业态度更积极、职业认同水平更高。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除传统媒体以外,新媒体成为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更是大学生这一年轻群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不可否认,一些新媒体从业者为吸引读者眼球,在叙述医疗事件时故意夸大、歪曲事实,造成读者对疫情的认识出现偏差。因此,各媒体从业者要肩负起传播正能量的责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健委联合健康报在快手平台推出“我的战役青春故事”系列直播,笔者所在学校的官微设置了抗疫一线、最美逆行者等专栏,这些讲述抗疫一线经历,分享疫情期间救死扶伤的事迹,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产生了积极作用,为医学生健康成长营造了和谐氛围。
本研究基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弥补了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对医学生职业认同感影响相关研究的空白,引发了对医学教育的反思,为培养合格的医学生提供参考,同时促进全社会对医学生实际状况的理解,为针对性干预改善医学生专业态度、提升职业认同水平提供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