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赋能:思政教师团队建设的时代应答
2021-05-08黄艳梅
黄艳梅
【关键词】专业赋能;思政教师;团队建设;教研训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C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3-0048-03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造就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根本任务。2019年3月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六点要求。淮安市清江浦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肩负时代使命,加强专业赋能,借助多样化研修途径,努力实现区域思政教师团队专业理念、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等方面的综合提升。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坚持价值引领、坚持实践导向、坚持系统提升的“集体行走”,不仅推动了区域思政教研训一体化高品质发展,而且为当下的区域学科教师团队建设贡献了可借鉴的研修经验和发展样本。
一、坚持价值引领,积极营建同生共长的团队文化
清江浦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系区思政学科教研员徐振伟老师领衔的专业团队,他们中有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新秀,本身已呈现梯队成长的态势。鉴于学科活动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他们日渐形成“1+8+N”的组织结构,“1”自然指徐振伟老师,他是团队的领导者、助学者,也是首席学习官,担负着促进教师团队整体发展的重要职责;“8”指团队的核心成员,他们是来自不同学校的骨干力量,“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们是思政教研的关键少数;“N”是区域内受到影响和感召的一线思政教师。中心组在与一线思政教师的互动中发挥专业影响力,并通过广大思政教师实现思政课堂的教学改进,区域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这是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建设的最终目标。
团队是现代组织的基本单位,共同愿景与价值追求是团队之魂魄,在团队中发挥着群体动力作用,维系着团队成员持续的组织活动。清江浦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团队组建三年多来,经过磨合、调适和创新,成为创生共识、合作探究的成长家园,他们提出“做睿智、担当、民主、博学教师,育阳光、健康、快乐、自信学生”,他们的育己育人主张明快而富有感染力。他们明晰团队的“关注点”是教师群体的专业成长,“切入点”是区域研训课程的优化,“价值点”是核心素养的培育,“落脚点”是学生的生命成长。他们准确定位学科育人团队,建构“县域—片区—学校”的多维教研网络,不断引领教学、培养骨干,实现与一线教师的共同成长。他们的团队是扁平的、柔性的、有效的学科专业组织,他们同生共长的团队文化保证了团队稳定、持续、健康的发展。
二、坚持实践导向,深入探索教研训一体化行动策略
成人学习内容侧重于实用性,学习效果受实践经验影响,所以教师研修要面向教育实践本身,依据教师所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改进教学行为和提升自身经验的过程中促进专业发展。清江浦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基于成人行为逻辑,将研修活动根植于教育教学实践。他们结合驻点调研、复习研讨、课题研究以及“广教研”活动等,强调实践性和综合性,引导教师以新理念观照教育教学工作,从而在行动研究中发展能力。
在集体备课活动中,为了让更多的一线教师卷入研究,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采用抽签形式,现场确定交流人员名单。发言人随机产生,但人人都有深度的准备,即围绕时政热点,分别以未成年人保护、绿色中国、精准扶贫等不同主题进行时政“串讲”。他们还从热点扫描、课本“链接”、习题回顾、命题预测等角度展开热烈研讨,这样有创意的集体备课方式将教师们“卷入”,无论主讲人还是其他参与者都是收获满满。
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聚焦高效课堂,多次开展课例研修活动。他们认为思政课一要有魂,不忘立德树人的初心;二要有理,厘清知识点间的逻辑;三要有情,在学生心底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四要有趣,结合淮安地域,挖掘乡土资源,用故事娓娓道来,让课堂有趣有料、有滋有味。意趣相融、情理相生,这“四要”无疑指向了思政课堂的本质,成为他们课堂教学的参照系。团队成员据此观察、诊断课堂教学,研习、改进教学行为,当教师认同这样的参照系和话语方式,他们更有可能致力于持续的教学改进和专业发展。
思政课是接轨于时代、落地于生活的一门学科,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立足学科特点,开展具有学科特色的主题研讨活动,如乡土资源的开发、红色资源的利用、民法典的学习等;他们还针对思政课程实施中的热点、难点,研发设计一线教师感兴趣的课程,开展课题研究,使之切合教师的现实需求。在研修方式上,除了常用的讲座式,还积极引入参与式、探究式、体验式等方式,以避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实现教研训一体化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教学是日常工作,研究是精进之路,培训方能保证持续发展,强化基于教学现场、走进真实课堂的研修策略,教研训一体化才会真正发生。如上种种,以中心组为主干的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扎根田野研究,通过立足教育现场加深专业理解和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的综合性成长搭建更为宽广的实践平台,引导教师建构自己的学科思维,形成自己的教育智慧。
三、坚持系统提升,着力谋求自我超越的成长图景
很多教师感叹自己参加研修活动“听着激动,回去不动”,碎片化研修虽然也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强大的传统惯习会拖住教师前行的步履。团队的各类活动和同伴互助则能够帮助教师走出职业倦怠,实现个体的系统提升。教师是研修团队的主体,教学需要深入改进,教师只有进入持续而有深度的学习状态,才能完成从观念到行为的自我超越和系统变革。
清江浦区思政学科育人中心组开展集中研修,引领思政教师深度参与其中。他们坚持读书打卡,定期开展交流;通过团队学习,开展研讨和分享,从实地考察中汲取教育经验,在深度参与式研修中进行思想交流。诚如戴久芳老师所言,“‘卷入研训,共享发展”,她认为团队教研的魅力在于它能使教师在思维碰撞和相互激励中燃起自觉的意识,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吴静静老师受益于订单式培养,享受到团队发展红利,她说团队“点燃了我的教育理想”。他们重视同伴合作发展,面对问题,互相学习,彼此支持,共同进步。其实,同伴互助还可以改善教师个体的心智模式,促使教师在团队组织中发挥重要作用。苏华友老师感念中心组成员帮助他们学校教研组“催生”和完善教学改革方案,促进他们提升教学品质。张红星老师“借势”团队研究热潮,助力自身发展,推动学校教研活动实现从“单打独斗”到合作共享的变革;他们主动展示个人专业发展经验,并将研修成果进行转化运用。清江浦区思政教师团队深切理解自主专业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自主选择阅读书籍,培养良好的反思习惯,学习撰写活动简报、读书笔记以及教育教学论文,以此锤炼自己的专业写作能力。“团队—同伴—自我”,徐振伟与他的团队用行动勾画了教师自我超越的成长图景,他们踏上了教师系统提升的立体通道。
基础教育是立德树人的事业,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当前思政教师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内容怎样更好回应时代关切,教学方式怎样更贴近人性逻辑,教学效果怎样更落地有声,等等。思政教师研修团队只有抓好专业赋能,发挥好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才会越上越好。培养一代又一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清江浦思政教师团队等诸多同仁,我们永远在路上。
(作者系江蘇省淮安市教师发展学院院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