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教师的好奇心、思维力及关心力
2021-05-08徐瑛
【摘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过硬、有扎实学识、有人文科学素养、有主动发展意愿的教师队伍。这就对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培训工作不仅要抓好知识技能的“有用”培训,成就“经师”;还要加强情感态度、人文科学素养的“无用”培训,成就“人师”;更要深耕教师培训的“中间地带”,培育教师的好奇心、思维力及关心力,调动教师终身学习、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成就“名师”。
【关键词】教师培训;好奇心;思维力;关心力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3-0012-04
【作者简介】徐瑛,江苏省苏州科技城实验小学校(江苏苏州,215100)校长,高级教师。
教师培训需从教师知识、情感、精神和意志等层面去架构培训体系,分层分步培养,以期能为国家培养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早日实现高质量教育发展的目标。
一、加强情感态度、人文科学素养的“无用”培训,成就“人师”
“无用”培训是教师培训的“稀缺地”。教师光有“有用”的学识还不能成为一名能真正以自己的言行、品性去影响教育学生的“人师”。从思想上去引领学生的成长,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加强对教师情感态度、科学人文素养的培训势在必行。只有教师具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坚定的教育理想信念、美好的仁爱之心,教育才能突破发展瓶颈,走出困境,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
(一)教师“无用”培训的必要性
爱因斯坦认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经过专业教育,他可能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完整发展的人,人的培养取决于全面而自由的教育。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师自身的精神不成长,缺少人文和科学的素养,是培养不出和谐发展的人的。教师职业道德素养、情感态度是教师培训的首要任务。这个特质是甄别学校和培训机构的重要标准。
庄子指出“无用之用”,这是较早地体现了为学无功利的观点。“无用之用”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里对为学非功利性的表述。无功利性的学习,才是学习的本质。
那么,教师培训(学习)的本质也应该具有超功利的属性,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二)教师“无用”培训的紧迫性
当下教育的困境就是功利主义盛行。功利主义、个人主义盛行,社会和人皆被“物化”,经济利益、钱财、资本积累等成为很多人所追求的最高目标。我们期待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培养有正确价值观、育人观、课堂观的“三观正,行动实”的“人师”,做到知行合一,并以此来影响和改善目前的教育生态。
1.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博弈加剧。
国家三令五申减轻学生负担、减轻教师负担、让校园安静下来的政策还未真正改变教育现有的生态。唯分数、唯学历在当下依然是主流现象。学校教育被社会、家长、培训机构的意志捆绑,校闹事件层出不穷,学校、教师不堪重负。
例如:2013年6月15日央视网报道, 高考刚刚结束,有一条消息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有网友发微博称“湖北钟祥高考考生作弊被抓,数百人围攻监考老师”。监考老师为什么会被打?记者来到钟祥市公安局,拿到了当天的询问笔录。原来,6月7日下午,这位监考老师没收了考生带进考场的手机,引起家长不满,于是殴打了监考老师。
为了分数,家长学生不择手段,这样的教育是扭曲的。考试考的不仅是学识,还有诚信。在这个无形的考试中,很多考生和家长还没进考场,就已经不合格了。
美国教育哲学家内尔·诺丁斯说,无数美国年轻人自称是“丢失的一代”,长辈们经常告诉他们,良好的教育会带来幸福的生活。可是,当他们发现自己不属于学校里10%或20%的学习尖子时,他们意识到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未来在等着他们,他们迷失了。成人应该告知孩子们,人生的路有千万条,成功的人生也有千万种,并非只有一种活法才能使你博得他人的尊重。但是,事实上没有人这样告诉他们。同样,这样的情况在中国也日益成为年轻人生活的真实写照。如果教师再不站出来坚持正确的导向,我们的教育将更积重难返。
2.育人功能呈现缺位状态。
学校“只教书不育人”,家庭“只见分不见人”,都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美好的人生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有无限可能的生命过程,最重要的一定不是只有分数,不是反复操练的技术,而是人性的真善美,是心灵的宁静与精神的成长。这些看似无用的,才是陪伴人的一生最有用的东西。
查爾斯·西尔贝曼在《教室的危机》一书矫正了他早期重视认知目标的立场,他对任何以智力开发为唯一或首要任务的教育课程都失去了信任,尤其是有感于德国大学与纳粹主义兴起的关系,他指出重智力不能有效抵御道德沦丧。他认为未来所需要的并非是成堆的知识分子,而是大量受过教育的人——会感觉、会行动也会思考的人。当下的教育,正在把人推向“无感”的境地,最终沦为没有情感的动物人。
例如:2020年,北京大学学子吴谢宇案终于开庭审理。2015年吴谢宇作案后,谎称母亲出国陪同其交流学习,骗取亲友144万元钱款予以挥霍,通过网络购买30多张身份证。2019年4月21日,吴谢宇被抓获归案。
北大学子,是多少父母心中的期盼。可吴谢宇在法庭上说,他杀害母亲就像是推理完成一个数学模式,每一步都按照他的计划实施,全在他的掌控之中。活脱脱的一部解题机器,让人听得毛骨悚然。我们还能觉得,孩子教育只要分数就够了吗?血淋淋的实例都在警醒我们培养全面发展、身心健康的人才是教育正道。教师要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素养,要遵循人的成长规律教书育人。
面对教育的困境,教师首先要有丰厚的人文素养、丰富的情感、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才能用自己的生命影响另一个生命,用自己的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要通过教师培训激发教师使命担当、教书育人的意识。“无用之用”的教师培训迫在眉睫,这也可能是让教育走出当下困境的希望点。
二、深耕“中间地带”,调动教师主动发展的内驱力,成就“名师”
从哲学角度看,“中”是人类所谋求的一种无过无不及的中间状态,反映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中就是“中道”(中庸之道)。中庸、中道不仅是一种道德特征,也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本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可见,“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有时,“无”恰恰是最大的“有”。
如果教师缺乏一种对生命的爱和对工作的渴望,尤其是对教书育人的工作缺乏激情,那么再好的技术也只是一堆没有生命气息的工具而已。就目前的教师培训现状,知识技能的培训是教师培训的“主阵地”;情感态度、人文科学素养的培训是“稀缺地”;教师培训的“中间地带”是“智慧之地”,介于“有用无用”之间,是成就“名师”的心灵沃土。
(一)“中间地带”培训的目的: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内驱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任何人如果不能教育自己,也就不能教育别人。一句话就讲明了,教育者的教育是从自我教育开始的。人就是这样的存在,始终保持着未完成的状态,总是带着已成的可能性,走向新的可能性。这就是“终身教育”背后的人性常识。
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知识的迭代,生活方式的日新月异,思维水平的不断升级,已经在改变社会的发展方式,也改变着教育方式和人类学习的方式。面对这样的挑战,教师如果没有终身学习的信念和行动,是难以胜任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的。教师要想成为真正的名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并知行合一,站在教育改革的队伍前列,勇立潮头,引领方向,贡献智慧,助人成长,践行有道德、有尊严、有灵魂的育人之路。
(二)“中间地带”培训的内容:培育好奇心、思维力及关心力
1.唤醒教师好奇心的四个角度。
学习动力源于人的好奇心。好奇心是人类发展进化的基础,是人的本性使然,也是生存之本,它和紧张、恐惧等情绪一样,是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天然禀赋。好奇心是创新型人才的典型特征。
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唤醒教师的好奇心的培训应当带有职业的特征,可以从四个角度切入:培养对学生本身及其成长的好奇心;培养对课堂教学的好奇心;培养对教育本质、教育过程的好奇心;培养对未来新的知识、技术以及人类的发展的好奇心。
教师具备了这样的好奇心,才会对学生倾注觀察研究的热情,才会把学生的喜怒哀乐装进自己的心里,进而自觉观察和研究学生,产生用自己的爱去影响他们的内心冲动。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好奇心,教师才会觉得每天的教师日常生活都是充满色彩的,每天都是和学生在共创一个独特的天地间的课堂作品,收获属于和孩子共同经历的惊喜、沮丧……也才会有对未来的主动探究,竭尽所能提升自己、成就学生。对教育的好奇,会转化成一个个发现,一个个问号,一次次探究与实践。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教育。
2.提升教师思维力的四个层级。
教师成长遭遇瓶颈期的主要原因是思维水平跟不上不断积累的经验,无法搭建起持续成长的阶梯。缺乏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出色的思维能力,教师的持续生长就受阻,也就无法成为名师。
基于教师的工作特性,教师的思维力可以聚焦在四个层级做培训提升。一是教学设计的逻辑思维;二是教材运用的设计思维;三是课程开发的系统思维;四是课堂教学的批判思维。
现在,我们总在讨论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思维力,但教师的思维水平培养还未曾提到培训的范畴里来,这是有悖常理的,因为教师没有好的思维力,是不可能培养出具有优秀思维品质的学生的。
3.培养教师关心力的三个方面。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学会关心”的教育理念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正式提出。吕新宇在《从控制转向关心的教育——来自内尔·诺丁斯“关心理论”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传统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凸现的是控制哲学,导致关心缺席。改革这种局面如果只是在课程、方法、途径上小打小闹则是无济于事。真正的改革,必须从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入手,从控制转向关心学生的需要。关心是一种感知孩子需要的能力。”
教育如果能回归到关心孩子的需要,才能真正激发孩子学习、成长的内在动机,从而让孩子完成从被动到主动的行为转变,自主学习,自觉成长才会成为可能。在当下教师知识权威的大厦即将倒塌之际,教师育人的价值将会得到彰显。在未来,如果教师在师生关系、家校关系等方面无法去建构关心的关系,缺失关心力,也就无法引领、辐射、带动一批教师去追寻教育的本质,去践行直抵学生心灵的教育,将无法成长为一名真正的名师。
培养教师的关心力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培训。一是形成有关心力的师生关系;二是搭建有关心力的家校关系;三是营造有关心力的家庭亲密关系。
诺丁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培养有能力、能关心人、爱人并且可爱的人。让孩子学会如何关心人作为物质和精神结合体的自我。人永远比任何理论和系统更重要。我们强调了那么多年的“看见人”的教育,在现实中却总是迷雾重重,看不清,也无法看见。好教师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擦亮双眸,努力地去“看见人”,这是这个时代的教育要求我们扛起的责任和担当。
(三)“中间地带”培训的路径:校本研修+自修反思
“中间地带”的培训指向的是教师心灵成长、心智成熟的淬炼的过程。贴近教师个体生长需求、动机的培训,才能真正转化为行为。校本研修比校外培训的优势就是能更清楚教师的生长状态,更了解教师成长的方向和路径,对教师自身的薄弱点、成长的关键点相对熟悉,这就更利于有自主式的、针对性的、选择性的培训,保证目标达成度更高。
只有来自自己的真正选择,才能说拥有真正的自由,行为不受外界的控制。幸福最终来自心灵的解放。教师心智的成长一定是来自自己的内在动机,是他为自己而做某件事,他是为了行为本身固有的回报而做某件事,而不是为了某种外在的结果。教师的自我研修与反思最能帮助自己不断持续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