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认同视域下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
2021-05-08包志梅
【摘 要】本研究通过对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分析,揭示当前职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由于家长的失望、学校制度的隐性排斥以及教师贬低化的学生观引发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使职校生产生归属感的消解、方向感的模糊以及学习上的无力感等问题。研究认为,教育者应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家长观念,注重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关系,提高学生期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认同。
【关键词】身份认同;职业学校;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4-0045-05
【作者简介】包志梅,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062)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长期以来,由于职业教育考试招生依附高考且招生批次滞后,因而常被看作“次等教育”,职校生也常被赋予负面形象。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职教20条”),其中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1]“职教20条”确立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而非层次教育,为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提供了政策导向。然而,职业教育多年来的污名化所引发的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使得职业教育改革仍存在诸多困境。本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法,从关系群体视角分析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产生的具体原因与作用方式,以期为职业教育改革提供启发。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描述
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职校生规模日渐扩大,职校生的身份认同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为深入探究职校生的身份认同问题,本研究选取J省G校作为目标学校,在前期参与式观察基础上,选取12名职校生作为个案,并对8名教师(包含任课教师和管理教师)进行深入访谈。为保护受访者,文中分别以“S-编号”和“T-教师姓”对学生和教师信息进行编码处理。学生样本分布情况见下页表1。
二、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的个案呈现
“身份认同是个体对自己归属某一群体的认知,是自我概念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2]身份认同的内涵较为复杂,表层体现为个体显而易见的行为模式,深层表现为有关身份所带来的情感体验。本研究通过访谈,了解职校生日常行为与心理结构,洞察职校生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
1.消解的归属感。
“归属感是通过成员把自身理解为群体中的一分子而获得的,根植于群体之中,即为了成为群体的成员,为了寻求个体与群体的一致性。”[3]访谈中我们发现,学生对职校生群体的归属感日渐消解,主要体现在对学校政策和教师行为的种种看法和意见之中。
“学校管理非常严格,事无论大小都会管,现在就连上厕所都要管,系里管,班主任管,学生会也管。其实挺没意思,我们已经不是小孩子,为什么要管这么多。之前在家里的时候,父母管得都没这么细,可能学校就是觉得职校生问题多吧,不管的话不行。”(S-04)
“本以为来职校可以轻松些,结果管得更加严格。上初中时,老师不怎么管成绩不好的学生,现在到了这里,老师们反而要管了,我们系应该是最严的。”(S-06)
就学生反馈可见,学校管理非常严格,教师言辞也较为严厉。我们也看到职校管理的特殊性,严格的制度在现实中或许也不可或缺。然而如何提高制度的人情味,在引导学生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同时,增强其对学校、班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或许是当前各职校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2.模糊的方向感。
由于一直以来职业教育缺乏相应质量标准,职业属性无法彰显,故而吸引力不足。许多学校为吸引生源,大力宣传“升学”绿色通道,在课程设置上也逐渐与普通教育趋同。理论化的课程知识在增加学生学习难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认识模糊。一边是令人神往的升学,另一邊是迈向就业的大门,学校所学是否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之需,学生们对此也多有疑虑。
“我们是14级,明年就要出去实习,我现在要考虑以后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之前班主任也跟我们说,学校里学的东西去企业可能用不上,所以我们也有这方面的担忧,会迷茫,但也要做好心理准备。班上也有许多同学要转本,但是考上很难。”(S-01)
“我现在也在考虑要不要转本,但我英语基础不行,觉得自己可能不是读书的料,挺纠结的。”(S-12)
职业教育本应致力于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但由于前期的专业设置、师资配置模仿普通教育办学,导致学生对职业规划并不明晰,人才培养成效也不尽如人意。职校生在学业和职业规划上多有困惑,在对“我应该做什么”和“我能做什么”的思考中陷入迷茫。
3.学习的无力感。
专业技能的获得是职校生安身立命的根本,然而由于学生报考时对专业认识不够,学校一些课程安排缺乏系统性,理论性知识不减反增,实践性知识深度不足,导致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期待也增加了学生压力,使其产生学习上的无力感。
“我的专业是通信技术,本以为是像计管系一样弄计算机的,但是实训中发现主要是焊板子、弄电路什么的,感觉跟我以后想做的事情没什么关系。”(S-03)
“在我家人眼里,我不上高中,学历就比别人差一些。我特别喜欢研究计算机软件这一块,但在选择专业时,我爸妈死活都不同意,他们觉得我只是喜欢捣鼓电脑、打游戏,其实我是喜欢软件开发,我对会计不是很感兴趣,但最后还是选了会计专业。现在专升本对英语要求比较高,而英语是我的短板,所以我学起来特别吃力。”(S-07)
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正确引导是职校生完成学业的重要基础,然而现实中,很多职校生对所选专业了解不足,一些家长在选专业时也没能兼顾学生兴趣,学生在选择专业上没有自主性,导致入学后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同时,教师在专业培养中的引领作用不足,职校生在学业上想要获得成功变得难上加难。
三、职校生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分析
职校生产生身份认同危机的原因较为复杂,其中关系群体的实践起到重要作用。根据访谈文本,我们发现至少有三方面原因,分别是家长的失望、学校制度的排斥和教师错误的学生观。
1.家长的失望。
家长作为职校生的重要他人,在职校生的身份认同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访谈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子女上职校的态度对职校生身份认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家长隐晦地将子女上职校转述为上普高或大学,家长认为子女上职校这件事没面子,这一言行的背后透露出当前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
“逢年过节串门时,如果有亲戚问我读到哪里了,我爸妈第一时间会说‘小孩念高二了,但其实我是职校二年级。”(S-03)
“有时候一些长辈会问我在哪里读书,我会直接回答说职业学校,但一般我这么回答的时候,他们就不再问了,他们可能觉得继续跟我聊这个话题会让我尴尬。”(S-02)
“如果有人问我在哪里读书,我会直接回答,但是我妈就看不起读职校的,她觉得跟别人比起来很丢人。”(S-07)
目前,国家政策强调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类型教育,也致力于摘掉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标签,然而很多时候需要改变的是家长们的心态与观念,因为他们切实影响着学生是否上职校以及上职校后是否有发展。如果家长仍然认为普通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或者上职校的学生都是考不上高中或本科的学生,那么职业教育的生源问题仍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职业教育的质量也就难以提高。职校生群体在家长的态度、他人异样的目光中逐渐走向自卑,表现出自我的迷失和身份认同的危机。
2.学校制度的排斥。
“现代学校组织管理基本上以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为主导形态,学校的规章制度也表现出规约的特征。”[4]“制度设定之初基于个人理性行为能力是有缺陷的这一前提,希望通过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来保证人的行为的合理性。”[5]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职校相关制度、方案的设立致力于有效制约学生非理性行为。但由于对制度本身的过分依赖和对学生关注的缺失,人们往往忘记了设计制度的初衷,出现“只见制度不见人”的情况。通过对G校相关制度文本的梳理,我们发现,从校级层面看,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制度主要有《G校关于学生处分和撤销处分的管理条例》和《学生宿舍管理条例》,两项制度综合覆盖学生在学校场域中的主要行为规范。《G校关于学生处分和撤销处分的管理条例》内容细致充分,既涉及校级处分的具体情况,又涵盖开除学籍的诸项规定。其中,关于校纪处分的内容有14项,关于开除学籍处分的内容也有10项。从G校的《学生宿舍管理条例》来看,条例中明确指出“宿舍十项禁令”,管理条例全文12次出现“严禁”字眼,惩戒措施包括“警告”“严重警告”“记过”和“留校察看”等。
具体到系部相关规定,各系部不完全相同。有系部对学生晚自习时的上厕所时间和人数也有所限制,并且学生会会定期检查。事实上,适度的制度约束是必要的,实践中也是有效果的,但过度的约束会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和自我否定,短期内可能会压制住一些学生,但却易引发他们的身份认同危机。或许借助职业教育改革的契机,职业学校的制度文化应完成从保守的规制向积极的促进转变。换言之,职业学校不能只满足于学生不出事,促进学生专业发展和培养杰出技能型人才应成为其工作重心。
3.教师错误的学生观。
“教师的学生观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更关涉学生的成长。”[6]职校生在教师眼里是一群什么样的学生?他们有什么优点与不足?未来会有怎样的发展?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深深影响着职校教师的日常实践,也对职校生身份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一道主观题对G校3位教师进行了调查,题目为“如果让您用6個词形容职校生,您首先想到什么?”希望借助此题认识教师眼中的职校生。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H老师解释,这里的“义气”主要是指:当班上同学有什么事情,他们都会帮忙。根据Z老师所言,学生的“浮夸”体现在穿奇装异服上,“太年轻”体现在有点事就能打起来。
从表2可以看出,教师眼中的职校生既有表现差的一面,也有积极、可爱的一面,只是老师们首先看到的都是负面形象。或许这不仅仅是教师的看法,也是很多人对职校生的印象。当研究者问及:学生们哪些行为让你感到惊喜时?T-X老师认为,学生在课余时间看专业书是令他非常惊喜的,觉得不可思议。从整个访谈过程来看,研究者感受到职校生在教师眼中的形象并不是积极的,甚至呈现贬低化的第一印象(因为教师们首先说出的都是负面词汇)。然而人们总是乐于将自己归入能带来积极情感体验和价值意义的群体,当所属群体不能带来上述的正面效应时,往往会引起消极的身份认同(身份困惑),甚至身份焦虑或身份认同危机。职校生的身份认同危机在家长的失望、学校制度的隐性排斥和教师错误的学生观中正在形成或加剧。
四、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的缓解路径
本研究访谈资料的收集在国家实施职业教育改革诸多措施之前,体现的是一直以来职业学校在人才培养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研究希望从关系群体层面揭示其对职校生身份认同的负向影响,并基于此,尝试从家长、教师和学生方面构建缓解职校生身份认同危机的若干路径。
1.加强家校沟通,转变家长观念。
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教育能力是影响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家长的受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对职业教育的看法也有所不同。因此,一方面,学校尝试通过宣讲会、讲座、家访、家长会等多渠道进行家校沟通,普及目前国家实施的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相关举措,帮助家长转变对职业教育的固有偏见。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定期向家长汇报学生的在校表现,鼓励家长主动向学校或班主任了解学生状况,增强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待,引导家长与子女进行有效沟通,树立并提高职校生的自信心。
2.注重师生互动,增进师生关系。
作为人际互动的重要形式,师生互动对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日常教育实践在聚焦课内师生互动的同时,也要关注师生课外互动;不仅关注师生互动的频率,也要兼顾师生互动的质量。在具体操作上,任课教师要密切注意学生的课堂学习参与情况,及时与学生沟通,对学习状况不佳的学生进行适时的教育干预。班主任要常与学生进行课外互动交流,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情况,必要时可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解决学生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增进师生情谊。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和班级活动,及时发现并解决班级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学生实施针对性指导,为学生有序展开学习活动打好基础。
3.提高學生期望,促进学生实现自我。
随着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身份的确立,职业教育的地位慢慢改善,职校生的发展也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学校或教师应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加强职校生学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规划的针对性、有效性,帮助学生明晰未来发展方向。与此同时,学生应提高自我期待,发挥主观能动性,尽己所能跨越已有的限制和障碍,实现自身的理想和抱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1-24)[2020-3-20].http://www.moe.gov.cn/jyb_xxgk/moe_1777/moe_1778/201904/t20190404_376701.html.
[2]Deaux K. Reconstructing social identity[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1993,19(1):4-12.
[3]林一钢,冯虹.师范生教师身份认同危机及其原因探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40(8):34-38.
[4]车丽娜,韩登亮.学校制度的规约与教师文化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07(8):30-33.
[5]韩登亮,车丽娜.理性与伦理双重规约中的学校制度建设[J].中国教育学刊,2009(1):38-40.
[6]邓凤玭.论教师的学生观与师生关系[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4):47-4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