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及对策

2021-05-08董海珠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21年4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新媒体大学生

董海珠

[摘 要] 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通过以碎片化的史料堆积歪曲历史、以娱乐化方式恶搞历史、以迷惑性手段否定历史,对大学生的历史观、价值观以及民族认同感等带来负面影响。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普通教师和思政课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有效抵制历史虚无主义。

[关键词] 新媒体;历史虚无主义;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21) 04-0004-02

历史虚无主义带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它以所谓“重新评价”为名或者利用所谓“新材料”“新观点”大做“翻案”文章,歪曲近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从学术领域拓展到日常生活领域,由特定的专业人群扩散到社会大众,扰乱人们的思想,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一、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方式

相较于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新媒体拥有其独特之处:全民参与,内容丰富且迎合大众口味,传播与更新的速度快,互动性强,受众群体广泛等。但是,由于人人都能参与内容的创作和传播,加之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国家监管难度大等因素,新媒体也成为某些不怀好意之人或无知之人传播历史虚无主义的平台。在新媒体时代,历史虚无主义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虚无”历史。

(一)用碎片化史料歪曲历史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习惯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获取信息,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就迎合了人们阅读时间碎片化的现状。历史虚无主义者充分利用这一特点,主观臆断,将史料任意剪裁,断章取义,以小细节、小故事对整个历史下结论,妄图以“碎片化”的历史重塑整个大历史。例如,有人借助新媒体利用精挑细选出来的史料,以偏概全,刻意夸大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建设的种种错误,而对成就视而不见,试图证明社会主义道路是错误的。

其实,孤立的史料或个别现象并不能代表事物的本质。正如列宁所说:“社会生活现象极其复杂,随时都可以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的材料来证实任何一个论点。”而历史虚无主义者不关注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只是挑选利用一些碎片化的史料达到他们歪曲历史的目的。

(二)以娱乐化方式恶搞历史

历史娱乐化的倾向在新媒体时代愈加明显。一些自媒体或网络大V通过发表各种段子、图片、视频等戏谑、恶搞英雄。如网络大V“作业本”与凉茶企业加多宝侮辱英雄邱少云、赖宁事件,“暴走漫画”侮辱董存瑞、叶挺烈士的短视频,以及网络上对英雄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雷锋等人的恶搞。它们在吸引眼球的同时,也使人们失去对英雄的敬重。

经典歌曲、民族感情等也被人娱乐恶搞。一些网红哗众取宠,为博眼球在网络上上演各种无底线的闹剧:有网红主播在直播中篡改国歌曲谱,嬉皮笑脸地唱国歌;有网红女主播调侃南京大屠杀;有网红亵渎红领巾,在某平台上传其穿着暴露、戴着红领巾捕鱼的视频。这些网红的言行亵渎历史的庄严,伤害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而她们在网络平台粉丝众多,造成恶劣影响。

(三)以迷惑性手段否定历史

历史虚无主义者否定历史的方式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者披着“价值中立”的学术外衣,以“学术自由”“学术争鸣”为幌子歪曲历史。还有些人以所谓科学的名义胡编乱造、否定历史,如有人发帖认为“邱少云一动不动”不符合生理学基本常识,有人从能量角度质疑黄继光堵枪口的合理性。还有些“标题党”以博眼球的标题吸引人们点击进入,如以“揭秘”“亲历者自述”“解密资料”等字眼引人关注。这些内容迷惑性很强,初看似乎有理有据,但其实是断章取义或杜撰伪造。

总之,历史虚无主义借助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与多样的“虚无”方式相伴随的是传播速度的快捷性、受众人群的广泛性和传播手段的隐蔽性,很多人潜移默化地受到了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二、新媒体视域下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大学生善于使用网络,容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很多大学生的阅读方式发生变化,相较于主流媒体,他们获取信息更多地来源于网络,尤其是微博、微信公众号、朋友圈、BBS论坛等,历史虚无主义借助这些新媒体容易对涉世未深、认知层面不够成熟的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

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会扭曲大学生的历史观。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一些大学生由于不够成熟的认知特点和追求标新立异的想法,相较于课本上的历史知识,更愿意相信主流渠道之外所获得的信息,而历史虚无主义歪曲颠倒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易使大学生形成错误的历史认知,削弱对主流历史结论的认同感。

“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科学的历史观使人们对繁纷复杂的历史现象能够做出正确的评价和判断,这对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而错误的历史观会扰乱大学生的思想,影响其是非判断标准。例如,有些学生对救火英雄赖宁的行为嗤之以鼻,他们忽略赖宁身上所体现的见义勇为的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认为这仅仅是愚蠢的送死,甚至对赖宁的行为进行恶搞戏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英雄事迹和英雄精神,他说:“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我们前行的强大力量。”但是历史虚无主义者却戏谑英雄、否定英雄,当英雄处处被恶搞,大学生就会失去对英雄的敬重,甚至对英雄的英勇行为产生怀疑。榜樣的力量消失了,凭借他们的先进事迹而挺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变得假大空。与此同时,西方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通过网络、电影等乘虚而入,扰乱思想,可能导致大学生的“全盘西化”。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对历史的否定达到对现实的否定,它具有明确的政治诉求和现实指向。“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无论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手段如何多样,其要害和本质是不变的,是否定中国近现代史、党的历史、新中国的历史。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于大学生而言,历史虚无主义的盛行会解构其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使他们对共产党执政的必然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产生怀疑和动摇,削弱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三、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对策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带来的消极影响,高校要守土有责,全方位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袭。

(一)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高校要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话语权。一方面,线下线上共同发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有机结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要把握工作主动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传弘扬主旋律,通过学术讲座、理论宣讲、读书沙龙等形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要坚守网络阵地,立场坚定批驳错误思潮,加强宣传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充分利用新媒体,激发正能量。

另一方面,注重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利用重要历史节点(如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通过话剧、舞台剧等多种形式加深对历史的认识、增强对历史的直观感受。通过精心选择实践教学基地,扎实开展实践教学,充分利用革命遗址、纪念馆、展览馆等红色文化,开展家书朗读、红歌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企业、走进社区等,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国的发展变化,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对国家民族的认同感。

(二)发挥教师“引路人”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高校要多组织针对辅导员、普通教师的国史国情、思想政治教育等的培训讲座,保证他们摒弃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进而发挥好每门课程的协同育人功能。

高校教师尤其是辅导员平时要多关注学生,通过朋友圈、论坛、微信群等新媒体,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第一时间为学生解疑释惑。针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言论,教师要及时发声,有力回应,尽早切断其传播路径。

教师要坚持正面宣传,用學生喜爱的、更容易接受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积极传播主流话语。还可以建立或者引导学生关注一些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引导学生加入有意义的QQ群、微信群等,积极传播正能量。

(三)发挥思政课的“主阵地”作用

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必须坚定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蔓延。四门思政课要形成合力,协同育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帮助学生塑造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坚定唯物史观教育,为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提供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引导学生抓住历史发展的主线,以史料为根本,用事实说话。“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深入细致研究分析的基础上。这是抵制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增强学生的四个自信。

增强思政课课堂教学实效性。思政课要不断改革创新,坚持“八个相统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特别是新媒体之中的正能量资源,辅助课堂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可利用对分课堂、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综上,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借助新媒体广泛传播,对大学生带来严重危害。高校应当守土尽责,帮助大学生更加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使大学生能够担负时代使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树军.掌握强大思想武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J].求是,2017(8).

[2]列宁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李捷.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历史观[J].高校理论战线,2008(10).

(责任编辑:王义祥)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新媒体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