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特色与文化研究
2021-05-07木斯周莹
木斯 周莹
摘要: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是蒙古部族服饰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部族服饰之一,其制作工艺在传统蒙古族服饰工艺基础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特色。基于艺术人类学和符号学的视角,通过多次深入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西乌珠穆沁旗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形制、制作方式与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田野考察,并结合相关文献,文章试释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文化传承与符号意义,旨在从艺术人类学和符号学视阈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与文化的阐释提供不同的研究思路与参考。通过乌珠穆沁服饰工艺与文化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加了解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关键词:蒙古族;蒙古族服饰;乌珠穆沁服饰;服饰工艺;服饰文化;制作工艺
中图分类号:TS941.12;K89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003(2021)04008007
Abstract: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isoneofthetypicaltribalcostumesinMongoliantribalcostumeculture.ItsproductiontechnologyhasformeduniquecharacteristicsbasedonthetraditionalMongolianclothingtechnology.BygoingdeepintotheEastandWestofWuzhumuqinBannerofXilingolLeagueofInnerMongoliaAutonomousRegionformanytimes,onthebasisoftheanthropologyofartandsemiotics,theauthorscarriedoutafieldsurveyonthecostumeform,productionmodeandtechnologicalprocessof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s.Combinedwithrelevantliterature,thispapertriedtoexplaintheculturalheritageandsemioticmeaningsof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s,inthehopeofprovidingdifferentresearchideasandreferencesfortheinterpretationoftheprocessandcultureof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sfromtheperspectiveoftheanthropologyofartandsemiology.Throughresearchontheprocessandcultureof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s,thisstudycanhelpusbetterunderstandthehistoricalvalueandculturalvalueofWuzhumuqinMongoliancostumes.
Keywords:Mongolian;Mongoliancostumes;Wuzhumuqincostumes;clothingtechnology;clothingculture;productionprocess
作者簡介:木斯(1993),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服饰。通信作者:周莹,教授,Mindafashion@163.com。
蒙古族服饰是中国少数民族服饰的重要构成,它不仅展示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同时也蕴藏着蒙古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和传统习俗[1]。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独具特色,作为蒙古部族服饰文化中较为典型的部族服饰之一,其服饰文化已成为一种符号象征,诠释着当地蒙古族群传统文化的变迁与发展。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城镇化不断发展,许多制作蒙古族服饰的传统工艺与技法也面临着无人继承与发扬的窘境,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也迫在眉睫。
从目前研究现状来看,对于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研究大部分是从图案、色彩、结构等方面进行的,这些研究成果与观点为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发展保护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但在新时代背景下,对于传统服饰的工艺与技法的传承发展的思考相对缺乏。本文以田野调查为基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从艺术人类学与符号学角度出发,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流程进行阐述、分析及研究。以乌珠穆沁部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流程为切入点,探讨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制作工艺与传承发展问题。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作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符号象征之一,传递着其部族变迁、历史发展与文化传承的重要信息,同时也是乌珠穆沁人智慧与情感的象征。通过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的解析,希望可以为日后研究蒙古族服饰文化的工作者提供一些新的路径与思路。
1 乌珠穆沁族群概述
乌珠穆沁部现驻牧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端,小兴安岭西麓的乌珠穆沁草原,这里被中外学者称为“中国北方草原最为华丽的一段”,在蒙古族各部族中,乌珠穆沁部族是游牧文化保存较为完整的部族之一。“乌珠穆沁”源于“乌珠穆”(葡萄之意),“沁”为构词附加成分,意为“(从事某个职业的)人”。据《蒙古游牧记》记载:“成吉思汗第十六世孙,子博第阿喇克(也称图鲁博罗特)时期,其第三子翁衮都喇尔号所部曰乌珠穆沁,其后嗣只是沿用这一称号。”相传古代蒙古帝国塔映帮克大坝旁有一个金矿,金矿西南处有一座山峰,其名为“乌珠穆山”,这座山上长着许多野生葡萄树,居住在这里的人不但食用这些野生葡萄,同时一些人会将这些葡萄销售到其他地方,乌珠穆沁的名字也由此形成,意为“摘葡萄的人”[2]。有学者认为乌珠穆沁人曾居住在阿尔泰山脉,服饰受阿拉伯人影响较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他们对手工艺品的审美判断是由伊斯兰艺术培养的”[3]。西域优质的丝织品,精细的毛、棉纺织品,如纳石失(以镂金法织成的织金锦,纳石失为蒙古语音译,又叫“纳石矢”“纳赤思”)、怯绵里(波斯语音译,义为“翦茸”,元朝时为制作天子、百官质孙服之用料之一)、速夫(波斯语音译,又叫“苏非”,源于波斯,一种羊毛织成的长毛呢,仅次于纳石失的重要服饰面料)、撒答剌欺(名贵锦缎的一种,原产于中亚撒答剌欺镇,故以此得名,此种锦缎以珠宝装饰,元朝时多为蒙古族贵人礼服的用料)等都成为蒙古族服饰面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见证着蒙古人对服饰审美的改变。
乌珠穆沁部族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蒙古部族,其历史发展进程经历了五次大迁徙,行程达两万多公里。每一次迁徙,都给予乌珠穆沁人宝贵而丰富的生活经验,在数次迁徙之后选择了现在乌珠穆沁这片水草丰富的草原,他们称这里为“最适合放白马的家园”。因此,乌珠穆沁蒙古部族服饰也受到环境、地理天气及宗教文化的影响而极具特色与风格。
2 乌珠穆沁袍服特征与艺术特色
蒙古族服饰在保留本民族固有特性、习俗的同时,不断吸纳其他民族服饰的长处,在元代形成的各民族文化大交汇、大融合的局面[4]。蒙古族在各民族文化相融合的过程中,以宽松、肥大、长袍为特点的服饰被人们所接受和熟知,这种服饰具有“昼为常服、夜则为寝衣”的特点[5]。自然经济与地域联系促成了部族的形成与发展,人类在经历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不断融合与重组,形成了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部族群体。蒙古族所属的各部族服饰文化在游牧文化的基础上不断进行融合与发展,形成了蒙古族看似相似,实则各具特色的多个部族服饰,因此,研究蒙古族服饰应从其部族服饰着手更为便利。蒙古族服饰是一个概念的统称,蒙古部族服饰学是对蒙古各部族服饰的抽象概括,就是对蒙古族各部族服饰的抽象概括[6],因此称其为蒙古部族服饰比蒙古民族服饰更加确切。蒙古族服饰的符号特征特别明显,不同部族服饰也都自成体系,许多部族的服饰拥有独立的表述与称谓,形成其部族的标志。
服饰是符号化的文化选择,作为一种非语言符号包括能指和所指两個层面,即物质形式和表征意[7]。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特征的形式与表征意在北方游牧民族中也较为典型,其服饰多用红、绿、蓝、黑等颜色布料且领口与袖口宽大并绣以各种图案刺绣进行装饰,独特的服饰文化造就了其独特的符号功能与符号属性。大部分乌珠穆沁蒙古袍是外缘镶边、翻领或者立领、右衽大襟、连袖直身、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大摆、侧缝开衩或不开衩,袍子宽松,镶边较宽且做工精细。
2.1 袍服形制与服饰类别
乌珠穆沁部族分为东西两翼,其服饰形制上也略有不同,如帽子、马蹄袖及珩线等方面都有所不同。东乌珠穆沁针脚较为细密,线与线的距离更为紧凑,而西乌珠穆沁的针脚较为稀松,线与线的距离也更宽一些。
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根据类别大致可分为长袍、坎肩、马褂、敖吉(蒙古语uuji的汉语音译,也叫“乌吉”或“奥吉”,意为“齐肩长褂”)、蒙古帽、靴子、腰带及饰品等。根据季节分类又可大致分为单袍、棉袍、外珩线棉袍、吊面皮袍、吊面羔皮袍、白茬皮袍及熏皮袍(表1),根据面料分类大致可分为绸袍、缎袍、绢丝袍、棉布袍等。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袍服肥大、袖子长、左右两边开衩,无论单袍或棉袍都较为华丽,是乌珠穆沁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审美意识是主体由长期的审美实践积累形成的一个民族优秀的传统[8]。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境况所造成的,而它的境况归根结底是受它的生产力状况和生产关系制约的[9]。乌珠穆沁地区气候多变且温差较大,袍服的选料如动物毛皮、丝绸、棉等,根据季节不同其对应服饰也略显不同。乌珠穆沁地区四季气温较低,具有冬时令长、夏时令短的特点。服饰形制大致可分为女子珩线棉袍、男袍、男童袍、男女夏季服饰、男女春秋服饰及妇女服饰等。乌珠穆沁女子多穿珩线棉袍,多以翻领、开气、大襟,有马蹄袖或无马蹄袖,束绸缎腰带,两侧开衩至膝盖,袍身宽松肥大,以缎为面,内里絮有薄棉,镶边多以彩虹形式的华丽纹饰为主。乌珠穆沁男袍秋冬服饰多为翻领、大襟、马蹄袖、束腰带长袍,袍身宽松肥大,秋季时多以花色绸缎为面,内絮薄棉,以库锦镶边,冬季时多以吊面为袍,以素缎为里;夏季时,男女服饰略为相似,多以白色为主的浅色绸缎为袍,男子的长袍喜用以黑色为主的深色布帛镶边,以绸带为束腰。儿童服饰多为翻领、大襟、马蹄袖,袍身同样宽大,束绸缎腰带,多在袖端、衣襟及下摆等处镶边;春秋服饰多以蓝色绸缎缝制,配以艳丽色彩,宽松肥大。妇女服饰多为羔皮棉袍,翻领、马蹄袖,两侧开衩,外套配以对襟长坎肩。
2.2 面料选择与色彩搭配
《黑鞑事略》记载道:“其冠被发而椎髻,冬冒而夏笠,妇人顶故姑。其服,右衽而方领,旧以毡毳革,新以紵丝金线,色以红紫绀绿。”[10]这一记载体现出古代蒙古族服饰色彩的华丽程度,乌珠穆沁部族服饰延续了这样华丽的色彩选择。唐宋以后随着中原的布匹、绸缎、天鹅绒、织锦等纺织品进入北方地区,蒙古族开始使用纺织品[11]。面料选择变得多样性,为其服饰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乌珠穆沁蒙古部族服饰对于面料的选择相较于其他部族也更讲究。这与其服饰配色有一定关系,乌珠穆沁服饰强调面料、造型与色彩搭配的和谐统一,如选用肌理明显的皮料配合长袍造型,特征独特且尽显雍容华贵,选用与袍服色彩搭配和谐的棉线进行镶边刺绣等。对于多种不同面料的组合也在其传统服饰中呈现,如皮毛与绸缎(图1)、皮毛与团花缎组合,不同的面料搭配丰富了其服饰的视觉效果和风格造型(图2)。
色彩是最直观的显性因子,蒙古族在历史上作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性格豪爽、自由、奔放,因此在颜色的使用上也非常大胆,鲜艳明快、视觉冲击力强的色彩是蒙古人的向往和追求[12]。色彩是乌珠穆沁部族服饰最直观的文化符号,乌珠穆沁蒙古部族服饰色彩丰富却不杂乱,长期的游牧生活引导着乌珠穆沁人的色彩偏好。在色彩搭配中,传统乌珠穆沁服饰常以色彩饱和度较高的颜色进行搭配与装饰,以相邻或相近颜色形成不同“色块”,配以金线、银线及不同色彩的线装饰(图3),表现出对比强烈的服装色彩。以镶边装饰和腰带的点缀来增加色彩感和华丽感。镶边的刺绣色彩对比强烈,与袍服搭配却相得益彰,达到了视觉统一的呈现效果,整体看上去虽然艳丽但却不失庄重与优雅。
2.3 装饰工艺与装饰流程
从乌珠穆沁部族服饰镶边工艺来看,其服饰文化除了受到伊斯兰影响以外,蒙元时期的“纳石失”和“质孙服”都对其服饰文化有着较为深远的影响。乌珠穆沁服饰的镶边色彩丰富,多以金、银、红、绿、蓝、黑色为主,这样的色彩符号属性是乌珠穆沁人不断传承与发展的视觉呈现。镶边包括色彩、材质、宽度、图案和装饰部位五个方面,服饰的镶边是独立于衣身缝制的,在缝制完成后再与袍服进行拼接,利用相近颜色相互依附与组合,形成具有装饰效果的镶边(表2)。镶边材质主要为库锦,即当地人对这类边饰材料的统称,按照现代织物的分类,库锦是云锦中的一类,即花纹全部用金银线织成且缎面花满,并以小花纹为主的丝织物。
乌珠穆沁服饰的镶边一般情况下分为两种,一种为花边刺绣,另一种以绦子逐步递接而成。花边刺绣图案种类丰富,有卷草花纹、龙虎纹等,通常作为核心图案绣在中间。两边则多采用库锦或绦子来进行装饰,最外面的两道镶边,多以锯齿状、圆形或是方块组成,以多种不同色调和深浅不同的相近颜色搭配,以每4~5种颜色组成一个单元格,从第二个单元格开始循环往复,从而形成酷似“彩虹”的镶边。绣制过程中需要压进去一条棉线,进行手工绣制,完成后利用缝纫机轧上去,再以金或银纱压出来进行装饰。根据这样一套镶边工艺,从领口、前襟、腰间、下摆、袖口甚至钗头,有时也会在胸前背后绣出类似披肩的形式。库锦绦子的制作方法相对简单,从每层库锦的背面缝合,然后翻过来依次递进缝制,使得针脚不露在外面,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五色库锦绦子缝制5~6道,大约五指宽(图4)。无论以哪种方式进行刺绣,都是从背面的里子进行,从外面看不出针脚与线头。
3 乌珠穆沁服饰工艺流程及其符号特征
3.1 工艺流程
古代蒙古袍源于对于肌体的模仿。古代蒙古族部落中流传着一个故事,古时候一对夫妇准备为自己即将远嫁的女儿做一套衣服,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参照物,妻子看着自己的双手受到启发,她把一只手的手心对着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下重叠,把大拇指比作袖子,中间重叠的部分比作衣服的前后两面,传说这是第一件蒙古袍的诞生过程,这样的丈量与剪裁方式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乌珠穆沁服饰剪裁丈量的独特之处。在对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缝制过程进行观摩时发现,许多老人在缝制袍服时不用尺码,而是用手掌关节进行丈量,在缝制蒙古袍时,将顶针戴在食指自上而下的缝制。据袍服制作者斯琴格日乐说:“她们在学习缝制袍服时并没有测量工具,更多是以手度量或是以人为参照物。这样的方法不仅
适用于袍服缝制,同时适用于领口、袖口等地方,这样的度量方法是对于模仿自然以及古老蒙古族历史文化的传承。”这种度量方法在蒙古族日常生活或是词典中也有对应参照。
一指:一个指头横量的长度,寸:食指指尖到第二关节指纹;虎口:拇指和食指叉开的长度……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在此基础上不断变化和发展形成了其独特的裁剪方式。比如蒙古袍长度为五尺,领子高度为二指或三指。在买布的时候虽然是以“尺”为单位,但在测量时是以大拇指到无名指间的距离为测量方式进行测量,这样的测量方式简单却很值得考究。选好袍服面料后,用它的撇幅来裁剪出大于人的高度和宽度,将面料面子对面子对折,一般用张开大拇指和中指(或小指)来测量,使两面高度与人的身高相近。裁剪时,将平整对齐的一面朝上,用划粉画出大致位置顺着裁剪,裁掉四周多余的布料,剩下的部分就是袍服的大致形態(图5)。
独特的裁剪方式形成了乌珠穆沁服饰独特的工艺流程。相较于其他部族服饰,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除了其独特的测量方式以外,裁剪工艺流程也具有很多值得考究的地方。首先,乌珠穆沁袍服肥大宽松,在剪裁时会量好具体尺寸,将一整块布裁剪,将袍服放在地上展开,形成“十”字型,用一条粗的棉线放置在中间,将袍服平分,使其缝制更为对称,再将内衬置于剪裁好的袍服之下,用较为密集珩针将内衬与外衬缝合,再用剪刀将多余的地方裁掉,从袍服内里以暗线缝合再翻面。通常情况下,长袍主要分为前后两面,从内里以暗线缝合再翻面,形成袍服。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美观整洁,另一方面,由于袍服选择的材料多为绸缎,可以防止袍服变形或脱线(图6)。
其次,从袍服内里以暗线缝合再翻面,在袍服边角处一般会用两条明显且平行的线缝纫。冬季袍服的缝制过程,除了以上工艺外,会在内衬与外部之间续一层薄薄的棉花,将袍服身平均分成若干份,再用较为密集的珩针从袍服的顶端缝制至尾端,形成类似“棉袄”的形态(图7)。
最后,选择与袍服颜色相一致的棉线,将已经缝制好的领口、前襟、大襟、下摆、袖口与袍服进行缝合,缝合后再用熨斗将袍服整体熨烫平展并叠好定型,这样的制作流程形成了乌珠穆沁独特的制作工艺。乌珠穆沁部族服饰独特的制作工艺、组合流程和呈现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蒙古族部族的服饰文化。
3.2 符号特征
对乌珠穆沁服饰文化符号的深入探索是诠释其文化内涵的重要途径。大部分乌珠穆沁部族服饰的制作依旧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这与其服饰制作的面料选择和工艺手法有关。乌珠穆沁服饰袍服面料多以绸缎为主,在制作过程中,服装的局部斜纱容易变形,因此,其黏合方法多采用面粉制成浆糊,将领口、大襟、袖口及下摆的镶边与长袍黏合,再以棉线对其进行二次缝合,保证其边缘硬挺而不脱散。大部分乌珠穆沁服饰从缝制、拼接到黏合全部都采用传统的手工缝制,这种纯手工的制作工艺大大提升了乌珠穆沁服饰的工艺价值。
乌珠穆沁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乌珠穆沁人民长期探索和实践的产物,种类、款式、风格、材质、工艺都是其不断传承与发展的结晶。乌珠穆沁服饰已然成为其独有的一种符号文化,以古老而独特的工艺形式存在,反映其服饰文化的独特性与特殊性。游牧的民族生活造就了乌珠穆沁蒙古族的独特审美,而其审美的不断发展造就了其服饰文化的特殊符号特征。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文化组成,袍服独特的缝制工艺流程与华丽的服饰色彩都构成了乌珠穆沁蒙古族独特的象征符号。
4 传承与发展中的乌珠穆沁部族服饰
“人们在审美实践历史中形成的审美经验,通过艺术品、工艺品和器物等创造物进行交流,得以传世,得以继承”[13]。乌珠穆沁服饰是一种审美与实用并重的独特服饰文化,是乌珠穆沁人民独特审美的形成与发展,是精湛的传统工艺与得天独厚的文化的结合,既是一种符号的传递,也是一种部族文化情感的形式表达。
4.1 服饰文化的传承
“旧的社会语境下乌珠穆沁人长期以这三种途径从能指和所指两方面实现对蒙古袍的承继。传播过程中创作者与受众关系较为紧密;然而在生产生活方式转变的同时,大众传播也开始介入,其更多是从技术理性的角度,在审美情感等文化指征层面有局限性”[14]。此次田野调查中,有幸与多位传承人与服饰制作者对乌珠穆沁服饰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交流与探讨,对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乌珠穆沁蒙古部族服饰进行了相对深入的了解。20世纪60~70年代时,其服饰工艺相对简单,但工艺却依旧很精湛,无论是缝合或是刺绣都很值得考究。除了领口的镶边之外,服饰形制也没有太多的装饰,60年代直接将内衬与镶边缝合形成翻领,70年代时袍服具备了独立翻领,80~90年代开始,服饰的形制开始变得华丽且更为精致,并逐渐将马蹄袖应用于袍服制作中。随着时代的变革与各民族的融合发展,袍服变得越来越华丽。
当今,大部分乌珠穆沁服饰依旧以纯手工制作为主。一件衣服在一个人独立制作的情况下,至少需要120h甚至更长的时间。此外,袍服的制作大部分是当地人口口相传或是母亲的经验传授,目前袍服制作几乎没有培训班或是其他学习途径,这也使得许多技法开始出现落寞甚至失传的危险。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乌珠穆沁服饰文化也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与发展。
4.2 乌珠穆沁部族服饰穿着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与城市化的发展,许多蒙古族牧民逐渐走进城镇,城镇生活改变了他们原有的生产模式与生活方式。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乌珠穆沁服饰发生了许多改变,穿着方面变得越来越不受环境拘束,受环境和气候影响变小,许多袍服创作者开始从人们审美需求出发进行服饰设计。如今的袍服变得更加合身和轻便;曾经的面料多为天然蚕丝或棉麻纤维,如今人造纤维也逐渐被许多服饰制作者采用,合成材料比天然材料更易打理与保存,还降低了袍服制作成本。
然而随着人类社会一体化步伐的加快,民族文化互相影响与交融现象也在加快,许多人对于本民族的传统服饰也在逐渐淡忘。蒙古族也在将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不断融于本民族的服饰文化之中,不断“取其精华”为我所用,乌珠穆沁人亦是如此。虽然相比于之前服饰的使用率有所降低,但这并不影响乌珠穆沁服饰文化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乌珠穆沁人对于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热爱随处可见,在婚礼、那达慕、祭火等大型节日或场合中,乌珠穆沁人依旧会穿着蒙古袍盛装出席。对乌珠穆沁人而言,无论男女几乎都有一套甚至更多的蒙古袍来作为出席重大场合的礼仪服饰。在乌珠穆沁人举办的婚礼上,依旧可以看到传统乌珠穆沁部族服饰的华丽与端庄。
5 结 语
近百年来,乌珠穆沁服饰受到不同时期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经历过数代人的不断努力,它的形式与内涵变得越来越丰富,在保持自己原有风格的基础上依旧不断传承与发展。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的工艺制法虽然以手工缝制为主,但随着时代发展,无论是袍服的面料、工艺或是装饰上都有非常大的进步,在款式、面料或是缝制工艺方面也都表现出追求新颖别致和个性求异的审美心理。袍服的工艺繁复,在传统制衣的基础上还有很多镶、嵌、绣、贴等纯手工工艺,这些复杂的工艺使得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更具识别性,反映出蒙古族服饰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发展。如今乌珠穆沁服饰的制作工艺在继承传统手工艺的基础上也在不斷丰富和提高自身的技术与创新力。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年轻袍服制作者加入到传统服饰的设计与制作中,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乌珠穆沁蒙古族服饰工艺的传承性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新鲜血液的注入有助于更加清晰地了解蒙古族服饰文化及蒙古族服饰的象征意义,在弘扬蒙古族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引发更深层次的民族服饰的应用理念与定位思考。
参考文献:
[1]苏日娜,刘杨.从非言语象征符号解析蒙古族服饰的象征意义与功能[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2(5):122-128.
SURina,LIUYang.OnsymbolicmeaningandfunctionofMongoliancostumesinperspectiveofnonverbalsymbols[J].JournalofMinzuUniversityofChina(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Edition),2015,42(5):122-128.
[2]张穆.蒙古游牧记(卷之四):乌珠穆沁[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19:137.
ZHANGMu.MongolianNomadism(Vol4):Wuzhumuqin[M].Shanxi:ShanxiPeoplesPublishingHouse,2019:137.
[3]尚刚.纳石失在中国[J].东南文化,2003(8):54-64.
SHANGGang.NashishiinChina[J].SoutheastCulture,2003(8):54-64.
[4]苏日娜.蒙元时期的头饰[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68-74.
SURina.HeadwearinYuandynasty[J].JournalofCentralUniversityforNationalities(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08(4):68-74.
[5]绥远通志稿·民族志(蒙族)[C]//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1984.
TheDraftofSuiyuanGeneralannals·Ethnography(Mongolian)[C]//SelectedMaterialsofInnerMongoliaHistoricalRecords(Vol3).
Hohhot:ChiefEditorsOfficeofInnerMongoliaLocalChroniclesCompilationCommittee,1984.
[6]郭雨桥.蒙古族服饰文化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6.
GUOYuqiao.AStudyontheCostumeCultureofMongols[M].Hohhot:MongolianYuqiaoPress,2016.
[7]赵卫东.族群服饰与族群认同:对“白回”族群的人类学分析[J].民族艺术研究,2004(5):24-28.
ZHAOWeidong.Ethniccostumeandethnicidentity:ananthropologicalanalysisofthe"Baihui"ethnicgroup[J].EthnicArtResearch,2004(5):24-28.
[8]朱志荣.论审美意识的特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5(3):90-94.
ZHUZhirong.Thecharacteristicsofaestheticconsciousness[J].JournalofShanghai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2016,45(3):90-94.
[9]普列漢诺夫.普列汉诺夫哲学著作选集[M].曹保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57.
PLEKHANOV.SelectedWorksofPlekhanovsPhilosophy[M].TranslatedbyCAOBaohua.Beijing:Life,ReadingandXinzhiBookstore,1984:57.
[10]彭大雅.黑鞑事略[C]//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3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1985.
PENGDaya.HeitaShiLue[C]//SelectedMaterialsofInnerMongoliaHistoricalRecords(Vol3).Hohhot:ChiefEditorsOfficeofInnerMongoliaLocalChroniclesCompilationCommittee,1985.
[11]苏日娜.蒙元时期蒙古族的服饰原料:蒙元时期蒙古族服饰研究之一[J].黑龙江民族刊,2000(1):107-110.
SURina.TherawmaterialsofMongoliancostumeintheperiodofMongolianandYuandynasty:oneofthestudiesonMongoliancostumeinMongolianYuanperiod[J].HeilongjiangEthnicSeries,2000(1):107-110.
[12]宋晓薇,詹炳宏.蒙古族服饰文化因子提取及设计应用[J].包装工程,2020,41(10):325-330.
SONGXiaowei,ZHANBinghong.TheextractionofculturalfactorsfromMongoliancostumeanddesignapplication[J].PackagingEngineering,2020,41(10):325-330.
[13]朱志荣,朱媛.中国审美意识通史·史前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49.
ZHUZhirong,ZHUYuan.AGeneralHistoryofChineseAestheticConsciousness·PrehistoricVolume[M].Beijing:PeoplesPublishingHouse,2017:349.
[14]郭晓芳,马晓艳,陈剑英.乌珠穆沁蒙古袍构成及文化传承性研究[J].丝绸,2015,52(8):62-69.
GUOXiaofang,MAXiaoyan,CHENJianying.ResearchoncompositionandculturalheritageofUjimqinMongolianrobes[J].JournalofSilk,2015,52(8):6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