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偏振光照射C2背根神经节治疗颈源性头痛
2021-05-06陈波潘恩周鑫王志彬高勇
陈波,潘恩,周鑫,王志彬,高勇
(1.上海市浦东新区光明中医医院骨伤科,上海 201399;2.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江西萍乡 337000)
颈源性头痛(cervicogenic headache,CEH)是头痛病因中的常见类型[1]。对于初诊患者,目前倾向于先进行推拿、按摩、口服药物等保守治疗,疗效较差者建议行微创神经节阻滞治疗、神经射频热凝术等[2]。但神经节阻滞治疗存在效果不持久、药物具有一定副作用等缺点[3]。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选择0.7~1.3 μm红外光光谱段,不被水、血红蛋白吸收,能深入组织5~7 cm发挥治疗作用,作用于C2背根神经节可能对CEH产生一定的疗效[4]。本研究通过C2背根神经节红外偏振光照射联合神经节阻滞治疗,探讨前者的运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2月~2020年2月于本院就诊的84例CEH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显著(P>0.05),见表1。
1.2 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国际颈源性头痛研究会 (CHISG) 制定的CEH诊断标准[5];接受药物、推拿、按摩等常规治疗无效;患者对治疗方案知情同意;排除偏头痛、严重高血压、脑卒中等其他疾病引起的头痛。排除标准:影像检查显示颈椎肿瘤、结核;合并严重基础疾病;合并精神疾病;有颈椎骨折史或手术治疗史;有颈部皮肤病或大面积瘢痕。
表1 两组CEH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神经节阻滞液进行C2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采用后路穿刺,枕颈部常规消毒,嘱患者取俯卧位,胸部垫一小软枕,头部适当固定,调整C臂机球管,正位透视下齿状突连线与鼻中隔重叠,寰椎后弓位于头侧。此时能清晰观察到寰枢椎外侧关节,C2背根神经节位于椎管外、该关节后方中点处,以该中点稍向下方为穿刺靶点。局部麻醉后,在透视辅助下进行靶点穿刺,明确穿刺准确后注入神经节阻滞液,即甲钴胺、盐酸利多卡因、复方倍他米松各1 mL,共3 mL;注射完成后按压5 min,观察15~30 min无明显异常后返回病房。每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周。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将红外偏振光治疗仪治疗探头垂直于C2背根神经节外皮肤,设置光谱为0.7~1.3 μm,探头直径1 cm,工作模式为断续输出,即照射3 s后暂停2 s,功率为10%~70%档,单日照射时间10 min,每周照射治疗5次,连续治疗3周。
1.4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采用McGill疼痛问卷(McGill pain questionnaire,MPQ)[6]评估患者头痛强度、分级以及类比评分;根据VAS评分改善率评估综合疗效,VAS评分改善率=治疗前后评分差值/治疗前评分×100%,改善率>75%、50%~75%、30%~49%、<30%分别记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MPQ问卷中的强度、分级以及类比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分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两组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眩晕2例,恶心、呕吐1例,颈部酸胀2例,总发生率11.90%;对照组分别发生眩晕1例,恶心、呕吐1例,颈部酸胀2例,总发生率9.52%。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患者的MPQ问卷比较
表3 两组综合疗效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对照组患者采用C2背根神经节阻滞治疗,3周内治疗3次,获得了85.71%的治疗总有效率,提示神经节阻滞治疗具有见效快的特点。阻滞液中,利多卡因主要发挥麻醉作用,弥散强、起效快;甲钴胺主要对机械性或炎症性损伤的神经起到营养作用,促进其修复,与利多卡因协同促进局部麻醉效果,营养神经,改善肌肉痉挛;复方倍他米松属于一种糖皮质激素,起到抗无菌性炎症、降低组织粘连等消炎镇痛作用。综合而言,神经节阻滞治疗主要机制为阻断痛觉传导,改善C2神经周围软组织血液循环,局部抗炎等,改善头部牵涉痛症状[7]。但组间比较发现,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红外偏振光照射C2背根神经节能够促进临床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两组患者MPQ问卷中强度、分级以及类比评分均显著降低,且治疗后观察组各分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该治疗方式能够促进疼痛症状的减退。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的原理是经偏振元件得到直线偏振光,设置光谱为0.7~1.3 μm,可在不被水解、吸收的情况下深入皮下5~7 cm,也被认为是一种无痛、无创的光针灸技术。笔者总结认为,红外偏振光主要有以下治疗机制[8-10]:①能够抑制神经兴奋,使肌肉松弛,加快局部组织有氧代谢,减少疼痛信号产生;②抑制交感神经兴奋,降低神经肽P物质、前列腺素的释放,减轻疼痛症状;③红外偏振光能扩张毛细血管,使支配区域血管紧张度下降,使血流量增加,改善局部微循环,加快炎性物质排除,还可改善脑部供血;④红外偏振光照射联合神经节阻滞治疗时,前者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能够促进阻滞药物弥散,具有促进药物效果及持久性的作用,发挥协同效应。在治疗安全性方面,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提示红外偏振光照射治疗临床运用安全,同时其治疗时间短、无创,因此具有较高的运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