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脊疗法结合偏位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1-05-06刘佳李志强李道通鲍铁周
刘佳,李志强,李道通,鲍铁周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颈肩腰腿痛中心,河南洛阳 471000)
神经根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CSR)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年轻化趋势[1]。本院颈肩腰腿痛中心运用平脊疗法结合健侧偏位牵引法治疗CSR,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8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CSR患者100例,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统计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如表1所示,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以下人群均予以排除:颈椎有先天畸形者,颈部肿瘤、结核或严重的骨质疏松症者,严重心、肺、脑及血液系统疾病者,治疗部位有严重的皮损者,颈部有外科手术史者。
表1 受试者一般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治疗运用平脊疗法,即颈椎前屈位牵引、中药熏洗治疗配合颈椎调衡手法,治疗组同样采用平脊疗法,但将颈椎前屈位牵引改为健侧偏位牵引。
(1)颈椎前屈位牵引:患者仰卧位,颈肩部加枕,塑形至颈曲,牵引方向与身体纵轴一致,用角度测量仪测定前屈25°,牵引质量为体质量的1/10~1/6。2次/d,40 min/次,2次牵引间隔4 h以上。每次牵引过后,嘱患者卧床休息10~15 min,15 d为一疗程[3]。
(2)中药熏洗:采用中药雾化薰洗床进行,患者平卧,脊柱暴露于薰洗雾化孔,双侧用毛巾被掩盖,避免药汽散发,温度以个体忍受为度,2次/d,30 min/次,间隔4 h。熏洗药处方:透骨草、伸筋草各30 g,威灵仙、五加皮、千年健、三棱、莪术各20 g,艾叶、川椒、红花各10 g。每日1付,15 d为一疗程。
(3)颈椎调衡手法:于颈项部斜方肌、肩胛提肌及枕后肌群进行拿、捏、点、按、、揉手法,每个部位手法操作3 min。待颈部肌肉放松后,行颈椎不定点旋转扳法,术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肘护患者下颌部,另一手推住项后部,让患者颈部屈曲,头部水平旋提至极限角度达到有固定感,肘部用力快速向上顺势提拉,可听到一声或多声弹响。然后进行颈部提拉推顶法,患者正坐,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肘托患者下颌,向前上牵引,患者前屈并旋转颈部,另一手手拇指固定病变棘突,拇指向前推顶。对侧同样进行。肌肉放松手法1次/d,动关节手法隔日1次,整个疗程(15 d)完毕后,对颈椎生理曲度进行复查[4-5]。
(4)治疗组前屈偏位牵引:同样采取仰卧位枕颌带牵引,颈肩部加枕,塑形至患者颈曲,牵引方向与身体纵轴一致,用角度测量仪测定前屈25°,而后再将牵引绳由中立正中位向健侧偏移25°,牵引质量为体质量的1/10~1/6。2次/d,40 min/次,2次牵引间隔4 h以上。嘱患者卧床休息10~15 min,15 d为一疗程。
1.3 疗效指标
(1)患者治疗前后的症状、体征,采用《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体征积分表(26分)》进行评定;(2)疼痛采用VAS评分进行评定;(3)测量颈椎弓弦值:自枢椎齿突后上缘至隆椎后下缘画一直线,沿颈椎椎体后缘画一圆润弧线线,在两线间最宽距离即为颈椎的弓弦值,其正常范围为7-17 mm。两组患者在1个疗程后,进行疗效比较。
2 结果
两组的总体疗效比较,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上肢痛和颈肩痛VAS评分均显著下降,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各组VAS评分比较
表4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总分比较
表5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
表6 两组受试者治疗前后弓弦值测量值比较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体征积分总分均显著提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两组治疗后的上肢疼痛或麻木评分,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及上肢活动痛,颈部压痛,椎间孔挤压试验,臂丛牵拉试验,感觉障碍,翻身,颈活动等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其中,治疗组上肢疼痛或麻木,颈、肩、背部疼痛,颈部及上肢活动痛,颈部压痛,感觉障碍,翻身,颈活动等症状、体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的弓弦值均显著提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约占50%-60%,该病的典型临床特征是与颈脊神经所支配区域一致的根性症状,在治疗方面多采用保守疗法,诸如整脊手法、牵引疗法、中药外治法、针灸等,往往都能取得较满意的疗效[6],本研究采用的平脊疗法能有效缓解患者急性疼痛症状,临床疗效显著,且治疗结束后症状在短时间内未见复发。平脊疗法即平衡脊柱疗法,是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鲍铁周教授总结提出的一种脊柱调衡法,运用平脊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首先通过优值牵引、中药熏洗等手段放松颈椎周围失衡的动力肌;再施以颈椎调衡手法以改变椎曲,恢复稳定构架,以维持颈椎整体平衡,预防复发[7]。
牵引疗法是颈椎病非手术治疗中应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方法之一。其作用机理是通过对颈段脊柱的轴向牵拉,扩大椎间隙或椎间孔,减轻神经受压,改变突出物、赘生物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利于无菌性炎症的消退,而牵引方向决定着牵引的最大应力位置,随着对颈椎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颈椎牵引方向对椎间隙及椎间孔的影响作用日益明确,李雪迎等[8]发现随着牵引角度增大,颈椎位移逐渐增大,其最大应力位置逐渐下移。詹红生等[9]通过试验证实前屈15°的牵拉力在C4-5关节所产生的应力最高。
平脊疗法运用前屈角度牵引治疗神经根性颈椎病疗效肯定[10],其急性期牵引角度为前屈位牵引,前屈位的牵引姿势与疼痛患者的减痛体位一致,适当的前屈角度可使患者在不增加对颈后肌群张力的情况下,扩大椎间孔面积从而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刺激。但在急性疼痛期,往往伴随着神经根的充血水肿,此时单纯的前屈位牵引不能有效地对椎间孔减压,牵引结束时可出现疼痛一过性的加重。笔者发现急性期患者的减痛姿势往往在颈椎前屈的同时伴随着向健侧轻度的侧偏,因此在前屈位牵引的基础上配合小角度的健侧偏移,使椎间孔在轴向伸展的同时沿矢状轴旋转,能够更好地扩大椎间孔空间,减轻脊神经在椎间孔行进中的压迫,使急性疼痛症状得到有效的恢复[11]。
平脊疗法是在解剖学与中医经络学说的基础上所创立,突出中医整体辩证、平衡互补的治疗特色,通过矫正异常移位的脊柱,调节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缓解或解除对神经挤压刺激,而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将前屈位牵引改位健侧偏位牵引可快速缓解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临床疗效。本研究例数较少,今后还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以明确不同病变节段的确切牵引角度,进一步优化牵引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