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思维导图提高5~6岁幼儿自我情绪的调适能力

2021-05-06浙江大学幼儿园百合花分园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1年4期
关键词:糖糖负面导图

浙江大学幼儿园百合花分园 胡 艳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下称《指南》)认为:健康是指人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而愉快的情绪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之一。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给幼儿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也对幼儿的情绪造成很大的影响。提高幼儿自我情绪调适的能力,有助于幼儿从心理上战胜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幼儿更好地融入疫情后社会生活。

★ 疫情下幼儿的负面情绪与情绪调适

情绪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主观有意识地体验和感受。由于疫情导致的负面情绪不利于幼儿的身心发展,对疫情结束后其融入幼儿园和社会生活也会造成消极的影响。

㈠疫情给幼儿情绪造成负面影响

在对204名5~6岁幼儿的调查中发现,只有10%的幼儿觉得自己在疫情期间的生活是开心的,其余90%的幼儿或多或少都遇到了不开心的事(见图1)。笔者分析认为:首先,疫情的发生使人们加强了防护消毒措施,很多新的防疫规则让幼儿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与适应;其次,面对社会舆论对疫情的报道,幼儿已有的经验和信息的采集也会引发消极联想。在疫情期间,幼儿有的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后迫于家长的权威压抑了自己内心的不愉快,有的通过哭泣宣泄负面情绪,还有的则是默默承受负面情绪。幼儿产生负面情绪后调适方式不正确,会使得负面情绪在幼儿心中长期积累而得不到有效发泄,而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造成消极影响。

图1.疫情期间幼儿生活中的情绪状态统计图

㈡幼儿情绪调适能力的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发现,87%的幼儿对情绪调适方法有较清楚的认识。通过访谈“你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幼儿的情绪自我调适的方法主要有转移注意力、积极暗示、合理宣泄和自我放松这四种(见表1)。

表1.幼儿已有的情绪调适方法

疫情期间,幼儿会不断产生想找朋友、想出去滑滑梯等想法。虽然幼儿已有的情绪调适经验可以短暂缓和负面情绪,但在疫情没有得到改善的情况下,当他们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境下仍旧会产生类似的负面情绪,其原因在于幼儿缺少对负面情绪的归因分析,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就导致他们的情绪自我调适方法并不能真正帮助他们解决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问题。

★ 以情绪思维导图帮助幼儿自我情绪调适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想法和行为之间是相互影响的。“情绪ABC理论”认为人的消极情绪和行为障碍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B)所直接引起。结合“情绪ABC理论”,我们通过设计与运用情绪思维导图引导幼儿正确看待疫情期间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从而生成合理情绪和行为,最终达到调适情绪的目的。

㈠认识与面对负面情绪

拉扎勒斯认为,负面情绪是“个人—环境”关系的评估中被视为对自己状况不利的情绪,其背后就是自己内心存在的不舒适感觉、自己内在的黑暗面,所以接纳负面情绪也是接纳自己。每一种情绪的产生其本质上都是人们对自己更好的期冀,而负面情绪是其不恰当的表达方式。认识与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也是引导幼儿客观看待和评价负面情绪的过程。

情绪是抽象的,但是引起情绪的事件是具体的,因此回归事件情境可以唤起幼儿对情绪的感知经验。5~6岁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发展已经能有序、连贯、清楚地讲述事件,因此提供情绪导图帮助幼儿回忆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并将过程分解为“事件”“想法”“结果”三部分,利用思维导图让幼儿梳理自己负面情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幼儿可以用图画和前书写方式分别记录这三块内容,例如:糖糖小朋友记录了她在疫情期间发生的不开心的事,晚饭后妈妈不同意糖糖小朋友出门,但是糖糖很想去找好朋友一起玩,最后妈妈很生气,糖糖也哭了(见图2)。

图2.幼儿情绪思维导图(调适前)

㈡分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

5~6岁幼儿不仅要经常保持愉快的情绪,还要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情绪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心理”过程,是一种抽象的事物。通过引导幼儿并分析情绪导图的三个组成要素中可变与不可变的因素,我们就可以利用排除法帮助幼儿寻找负面情绪出现的根源。

疫情期间有很多规则是大家必须遵守的,是无法改变的事实,那么在情绪思维导图中“事件”就是不可改变的因素,因此,导致负面情绪产生的可变因素只有“想法”,说明幼儿用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这些事情才是决定其情绪状态的关键。通过情绪思维导图排除不可改变的事实因素,幼儿就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根源是自己对于事件的想法,从而理性地审视自己在事件中不恰当的想法。例如:糖糖小朋友冷静下来后觉得妈妈说的是对的,疫情期间外面有很多病毒,所以疫情期间可以在家里做一些别的事情,但不能去朋友家里玩。

㈢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与理解事件

幼儿的认知理解与认知期望会影响他们的情绪反应,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情绪,因此引导幼儿猜想自己再次遇到类似的情境要如何改变自己的想法才能达到情绪愉快的状态也是增加幼儿对事件的认知与理解的过程。引导幼儿记录同一事件情境下改变后的想法和随之产生的结果,例如:糖糖觉得微信聊天可以在家看见好朋友,通过微信视频见面大家都很开心(见图3)。在情绪思维导图的完整呈现中,幼儿可以直观地看见在同一事情背景下因为自己改变想法而带来的不同情绪体验,深刻感受不一样的想法带来的不一样的情绪。

图3.幼儿情绪思维导图(调适后)

★ 成效与启示

《指南》认为:5~6岁幼儿需要知道引起自己某种情绪的原因并努力缓解。5~6岁幼儿与更小年龄的幼儿不同,他们在产生负面情绪时不仅仅是依靠成人的安抚,更需要有自我情绪调适的能力,使自己的情绪保持愉快安定。疫情期间幼儿在居家生活中产生的各种负面情绪对幼儿的自我情绪调适能力的提升既是困境又是挑战,关键在于教师和家长能否引导幼儿采用有效的自我情绪调适策略。情绪导图的使用,不仅提高了幼儿的情绪调适能力,也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的过程,通过家园合作引起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

㈠丰富幼儿自我情绪调适的经验

传统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幼儿不具备情绪自我调适能力,幼儿的负面情绪都需要成人安抚才能有效缓解。其实不然,幼儿在认识和思维发展过程中已经逐步积累了自我情绪调适的潜力,只是缺乏有效的支持,所以幼儿的情绪调适能力无法得到充分发展。“情绪ABC理论”看似是一个需要用理性认知来调整情绪的机制,但是以情绪思维导图为载体将幼儿抽象的情绪发展路线可视化,幼儿就可以运用这一理论来帮助自己正视负面情绪,探索负面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幼儿了解了负面情绪产生的根源,可以激发他们自我调节情绪的意愿,从而增加他们的情绪调适经验,为今后学习与生活奠定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㈡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

运用“情绪ABC理论”帮助幼儿调适情绪的过程,也是教师自我成长的过程。教师通过分析5~6岁幼儿的心理发展水平与特征,从心理学层面理解幼儿情绪自我调适是幼儿内在发展的需要,结合“情绪ABC理论”用情绪思维导图辅助幼儿探究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情绪思维导图在“接纳—理解—调适”的路径设计与实践中培养幼儿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提高疫情期间教师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素养。

㈢引起家长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关注

疫情期间,运用“情绪ABC理论”促进幼儿自我情绪调适的线上活动中,家长需要协助记录幼儿的负面情绪,与幼儿共同完成情绪思维导图,引导幼儿发现负面情绪产生的原因,并和幼儿一起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体验情绪调适带来的情绪体验。在这一过程中,家长走进孩子的心灵,倾听负面情绪下幼儿的内心想法,初步了解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家长可以利用此方法强化幼儿自我情绪调适的能力,帮助幼儿在疫情期间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

疫情防控的要求影响了幼儿原有的生活方式,给幼儿带来诸多负面情绪。5~6岁幼儿虽有情绪的理解与调适的经验基础,但在实际运用中仍具有局限性。依据“情绪ABC理论”设计情绪思维导图,将幼儿的情绪产生与调适过程可视化,从而引导幼儿直观地认识与面对负面情绪,分析产生负面情绪的原因,进而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与理解产生负面情绪的事件,丰富幼儿自我情绪调适的经验,帮助幼儿在疫情期间提高自己的情绪免疫力。

猜你喜欢

糖糖负面导图
应用思维导图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力
思维导图在历史知识复习中的应用
小狗“糖糖”
吃虫子的花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思维导图
1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将启用新版负面清单
第6章 一次函数
涉及商业伦理的负面事件
有时没有下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