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疗效对比

2021-05-05郭磊郭永冰郜辉李明马向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骨板腕关节桡骨

郭磊,郭永冰,郜辉,李明,马向辉

(山西省沁源县医疗集团人民医院,山西 长治)

0 引言

桡骨远端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折疾病,偏发于中青年及老年群体,群体患病比例约占总患病人数的65%,而其中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则在老年群体中有较高发病率。目前,临床上针对桡骨远端骨折一般都选用手术治疗方式,便于缩短患者的治疗和恢复时间,但传统式的治疗手段对后期患者腕关节的功能恢复效果不太显著且存在诸多问题[1]。因此,本次研究伴随创伤外科不断进步的同时提供了“T”型锁定加压骨板和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两种手术治疗模式,分析对比两种手术治疗手段的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抽取某院2018年1月1日至2020年2月29日收治的需进行手术治疗的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参与研究调查,并将其中的3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5例)和参照组(15例)。其中参照组中男7例,女8例,年龄42~68岁,平均(51.41±9.48)岁;研究组男6例,女9例,年龄在42~68岁,平均(51.23±8.75)岁。

1.2 方法

参照组--“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1)取仰卧位,从掌侧入路,一般是在臂丛神经麻醉后;再选择纵行切口位置,一般是沿桡侧腕屈肌桡侧缘处;向尺侧牵引桡侧腕屈肌,向桡侧牵引桡动脉及肱桡肌;将旋前方肌切开,让骨折断端完全暴露出来;(2)复位(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以腕关节关节面的平整恢复为主,注意尺偏角和掌倾角;(3)确认骨折复位一定要在C型臂透视下完成,再选适当的“T”型锁定加压接骨板予以固定,最后冲洗后缝合[2-3]。

研究组--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1)取仰卧位,从掌侧Henry入路,一般是在臂丛神经麻醉后;再选择纵行切口位置,一般是沿桡侧腕屈肌桡侧缘处;向尺侧牵引桡侧腕屈肌,将旋前方肌充分暴露出来后将其切开;(2)将骨折断端完全暴露出来,清扫软组织,骨折复位后,再选用克氏针予以初步固定,保证桡骨远端关节面的平整;(3)选用适合患者的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借用C型臂透视,确认放置角度和长度后予以固定,将克氏针拔出后,冲洗缝合[4]。

两组术后均给予消肿、抗感染等治疗,同时指导腕关节功能康复训练。

1.3 观察标准

参照《桡骨远端骨折诊疗方案》制定标准:①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指标--掌倾角、尺偏角,依照正侧位X线片予以测定。②腕关节活动度--桡偏、背伸、掌屈、尺偏。③腕关节活动功能评分--依据Gartland & 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测定,优(0~2分)、良(3~8分)、中(9~20分)、差(≥ 21分)。

1.4 统计学方法

利用SPSS 18.0软件分析、处理,用t、χ2检验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P<0.05。

2 结果

2.1 影像学相关指标

研究组和参照组的尺偏角和掌倾角在手术前的影像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但手术治疗6个月后发现,尺偏角和掌倾角的影像学指标表现较优的一组是研究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指标均具有一定差异性,详见表1。

表1 影像学相关指标( )

表1 影像学相关指标( )

掌倾角 尺偏角术前 术后6个月 术前 术后6个月研究组 15 -4.52±0.69 10.05±1.767.18±1.2018.90±3.41参照组 15 -4.46±0.70 7.13±1.66 7.26±1.4212.35±2.89 t 0.236 4.674 0.166 5.675 P 0.814 0.000 0.868 0.000组别 例数

2.2 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

经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6个月后可知,腕关节活动度(尺偏、背伸、桡偏、掌屈)表现更灵活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和研究组腕关节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2。

表2 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 )

表2 术后6个月腕关节活动度( )

组别 例数 尺偏 掌屈 桡偏 背伸研究组 15 22.21±3.75 71.42±3.87 20.05±2.71 73.25±4.75参照组 15 17.56±3.35 52.05±3.71 13.56±2.43 65.24±4.36 t 3.581 13.993 6.905 4.811 P 0.001 0.000 0.000 0.000

2.3 腕关节活动功能

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后腕关节活动功能比较,腕关节活动功能表现为优良效果更多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中仍存在活动功能偏差一类的患者,两组的腕关节活动功能具有一定差异,详见下表3。

表3 腕关节活动功能[n(%)]

2.4 并发症情况

两组在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出现腕管综合征、腕关节慢性疼痛、愈合畸形或骨折移位的概率更高的一组是参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概率明显较低,两组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4。

3 讨论

桡骨远端骨折发生在桡骨远端2~3 cm,常伴桡腕关节及下尺桡关节的损坏,其临床症状有压痛明显、腕部肿胀、腕部和手活动受限等,不仅会造成运动功能障碍,同时还会造成肌肉、神经的损害。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特点包括: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关节面移位超2 cm;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粉碎范围背侧超掌侧50%;桡骨远端复位后,仍然存在移位情况。现阶段,临床上提供了多种针对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方式,以恢复腕关节的功能活动,而本次研究选用了“T”型锁定加压骨板和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两种治疗方式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患者实行相应治疗,来评估两种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5-6]。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是一种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较于“T”型锁定加压骨板,前者可提供更好的抗扭矩能力和稳定性,也更符合桡骨远端的解剖结构,减轻对骨膜的创伤,更适合临床微创的需求。本次研究将“T”型锁定加压骨板和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在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对比,依据对比结果可知,研究组和参照组在手术治疗前后的影像学指标相比,尺偏角和掌倾角在手术前的影像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但手术治疗6个月后发现,尺偏角和掌倾角的影像学指标表现较优的一组是研究组,两组在术后6个月的指标均具有一定差异性;经不同手术治疗方式治疗6个月后可知,腕关节活动度(尺偏、背伸、桡偏、掌屈)表现更灵活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和研究组腕关节的活动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照组和研究组术后腕关节活动功能比较,腕关节活动功能表现为优良效果更多的一组是研究组,参照组中仍存在活动功能偏差一类的患者,两组的腕关节活动功能具有一定差异;两组在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对比,出现腕管综合征、腕关节慢性疼痛、愈合畸形或骨折移位的概率更高的一组是参照组,研究组的并发症概率明显较低,两组术后的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及统计学意义(P<0.05)。

表4 并发症情况[n(%)]

综上所述,两种锁定接骨板治疗中,万向双柱锁定接骨板针对桡骨远端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更佳,术后腕关节的恢复效果及活动度、功能评分等更高,优势明显。

猜你喜欢

骨板腕关节桡骨
桡骨远端骨折掌与背侧钢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分析
带血管蒂桡骨瓣逆行转位治疗舟骨骨不连12例
惯量主轴在桡骨粗隆精确定位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ABAQUS 的金属接骨板典型样品数值模拟
基于改进迭代最近点算法的接骨板贴合性快捷计算方法
研究多层螺旋CT联合核磁共振成像应用于腕关节损伤的影像诊断价值
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应用T型钢板治疗的效果探讨
高频超声检查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腕关节早期病变检出率的影响
1.5T与3.0T核磁共振对腕关节软组织损伤影像诊断探讨
基于平均化骨骼模型的接骨板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