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信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述评

2021-04-27王姣莉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师范生信念因素

王姣莉

(洛阳师范学院 学前教育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教师信念对教师的实践影响很大,如果教师教育不涉及教师信念,教师教育对教师的影响将微乎其微。[1]教师信念作为打开和理解教师价值追求与内在动机的钥匙和窗口,引起了国内外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主要围绕“教师信念的概念、影响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三维因素、推动我国教师信念更新的启示”展开综述。

一、教师信念的概念

教师信念仅指教师关于教育的信念,即教师的教育信念。[2]梳理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学者虽尚未对该概念达成一致,但仍有许多共性。第一,概念界定中都关注教师信念的基本结构。综合考尔德黑德(Calderhead)、谢翌和马云鹏等学者的观点,教师信念结构包括教师关于学科、学习和学习者、教学、自我角色、科研、考试等的信念。[3]第二,都关注教师信念的所属范畴。无论是教师信念的“取向(orientation)”[4]“命题(propositions)”[1]“个人信息库”[5],还是“观点和假设”[6],都强调教师信念是教师个体所信奉的、主观上信以为真的看法。第三,都强调对教学行为的影响。如帕亚雷斯[2]、俞国良等学者[7]都在相关概念界定中强调: 教师信念影响并指引着教师的教学行为。

综上所述,教师信念是指教师从学生时代开始,以评价和判断为基础,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教师个体确认并信奉的关于学科、学习、教学、学生、自我以及其他教育活动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假设和观念,影响并指引着教师的行为。此外,教师信念有过滤器的作用,它允许接纳或过滤掉那些与现有信念兼容或不兼容的新知识。[8]

二、影响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三维因素

影响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因素主要包括先行因素、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先行因素是指个体早期的各种经历,内部因素是指个体对教育教学的情感、态度、兴趣等,外部因素是指学校环境等。[9]由于影响职前教师、在职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因素有所不同(具体如图1、图2所示),故分开阐述之。

(一)影响职前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1.先行因素: 个人早期经历

职前教师信念的形成离不开个体学生时代的经历。研究者一致认为,职前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之前已经拥有了“基于个人经历的教与学的信念”[2]。这些信念来源于其早期学生时代的经历或生活经验。其中一些拥有着“根深蒂固的信念(entrenched beliefs)”[10],而另一些则抱着“模糊的(vague)”和“破碎的(fragmented)”信念[11]。可见,个体早期经历所形成的既存信念有强弱差异。罗克奇认为,信念在强度方面有所不同; 信念因“中心-边缘”维度(a central-peripheral dimension)不同而有所不同; 越中心的信念,越难改变。[12]根深蒂固的信念过滤作用强,处于信念系统的较中心位置,比较顽固、难以改变; 模糊破碎的信念过滤作用弱,处于信念系统的边缘化位置,相对容易改变。[13]

2.内部因素: 个人情感、反思等

情绪情感是教师信念形成或改变的基础。反复多次的沮丧或害怕的情绪体验会让师范生质疑自己的选择,以致形成负向信念; 而伴随着开心、自豪或欣喜的积极情绪体验,则会改变或巩固师范生的信念走向正向。[13]

此外,多项研究表明,反思也是影响教师信念变化的主要内因之一。[14]反思智力水平越高,教师信念越正向。[15]当拥有主动反思的能力时,职前教师就会主动更新既存信念,进而形成正向的教师信念。[16]

3.外部因素: 教师教育项目

教师教育项目影响职前教师信念的形成与改变。巴伊(Bai)等通过量化研究发现教师教育者“学习者中心”的教育信念直接影响着职前教师的信念。[17]皮利特塞斯(Pilitsis)发现,通过教师教育项目,职前教师开始从“教师中心”的信念走向“学生中心”的信念。[18]但卡根认为,职前教师更容易受实习学校指导教师(cooperating teachers)而不是高校教师和教师教育课程的影响。[19]罗泽尔(Rozelle)等则通过民族志的质性研究证实了上述观点,6名实习教师的教学信念和行为深受实习指导教师的影响。[20]此外,赵琳琳[21]、郑名等[16]通过调查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教师教育项目(包括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等)对职前教师信念的具体影响。

(二)影响在职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因素

在职教师信念的形成与改变,除了受早期个人经历和师范教育等先行因素、个人情感和反思等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会受同事关系等学校文化的影响。

1.学校支持

学校给予教师的硬件支持(教学设备等)和软件支持(合作文化、制度建设等),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信念。学校领导的支持,包括校长对教师能力的评价[22]、对教师参加在职教师培训项目的支持[23]等都影响着教师的教学信念。

2.学校同事

人际关系比学校经历更影响教师的信念。[24]我国在职教师大多仍是孤独的,同事间难以分享新知、更新信念; 而志同道合的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则有助于教师打开心扉、共享智慧、相互影响、共同成长,进而更新信念。[25]

3.学生成绩

我国台湾学者刘世雄(Shih-Hsiung Liu)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成绩、外部期望等对教师信念有着显著影响。[26]金爱冬也在研究中发现,考试文化深刻影响着教师信念的形成,既可能影响教师形成“学生中心”的教师信念,也可能影响教师形成“知识中心”“分数中心”的教师信念。[25]

图2 影响在职教师信念形成与改变的三维因素

三、推动我国教师信念更新的启示

(一)先行因素: 关注并发展师范生的既存信念

诸多研究表明,教师教育项目作为先行因素影响着在职教师的信念,作为外部因素影响着职前教师的信念。不过,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发现,职前教师带着一定信念进入大学,带着同样的信念离开大学。高校教师教育没有改变师范生最初的信念,相反,师范生似乎更加坚定原有信念。这是因为,高校教师教育者和实习学校指导教师只简单地提供了支持和反馈,没有把握住时机和条件指导师范生通过反思日志等方式“全面”检验并评价他们的教育信念。因此,教师教育者应关注学生的既存信念及其在师范教育过程中的情绪体验,继而思考如何培植其“积极信念”,改变其“负向信念”。具体来说,高校教师必须帮助师范生感受新知识带来的欣喜或成功,并帮助学生将其隐性信念显性化; 使学生意识到并直接面对这些不充足和不一致的信念; 给学生机会去整合和分化新旧知识,消除“偏见”。[19]

此外,鉴于教师教育者的教育信念、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实习都可能影响教师的信念,高校教师教育者必须及时反思自身教育信念及行为,确保教师教育课程内容能够被学生个体接纳,转变教育实习带来的“现实打击”,发挥实习指导教师的正向导向作用。

(二)外部因素: 重构学校文化

教师信念与学校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学校文化直接影响着教师信念的形成与改变; 另一方面,教师信念是学校文化的一部分。促进积极教师信念的形成,要从重构学校文化开始。学校文化主要包括学校愿景、学校领导风格、同事关系等。[27]53

第一,转变学校愿景,即学校应思考如何从“应试教育取向”走向“素质教育取向”。[28]第二,转变学校领导风格。学校领导风格以及领导对学校愿景的构建直接影响着教师信念。因此,从自上而下的“垂直权威领导”走向“共享及支持性领导(shared and supportive leadship)”,重组教师工作的条件和结构,使人人参与学校生活的重要领域,是促进教师信念变革的重要策略。[27]373第三,形成良性互惠的教师合作文化。建立志同道合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以叙事、反思日志等方式共享其教学行为与教学经验,促进教育信念的更新。

(三)内部因素: 鼓励职前或在职教师反思个体信念

教师信念是教师个体主观建构的结果。在改变教师信念的策略方面,除教师教育和学校等影响外,最重要的还是教师自身的反思与努力。教师信念包含有意识的信念和无意识的信念,这就意味着无论职前教师还是在职教师,都有可能持有自己无意识却在行动中践行了的信念,即隐蔽行动信念。

为更好地促进教师信念的形成,挖掘教师隐蔽行动信念,需要教师以自身为对象,反思自己在实际情境中的具体行为以及当时所持有的信念,思考两者的一致性与冲突性,以解决问题为宗旨,不断完善自我信念系统。一方面,职前或在职教师要以反思日志的形式,记录下自己在教育工作与活动中的典型事迹,叙述当时的所思所想,再反观自己的教育行为与教育信念之间的关系,进而有针对性地促进自我教育信念的全面正向发展。即遵循“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主动进行教学反思—有效强化说课训练—扎实推进教学信念的实践”的路径。[29]另一方面,哈格里夫斯认为,教师通过与同伴的互动与反思来发展并重建他们的教与学知识。[30]即通过学习共同体鼓励教师同事间共享教学行为与教育信念的一致或冲突,通过沟通交流以寻求出路,最终发展积极的教师信念。

猜你喜欢

师范生信念因素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四大因素致牛肉价小幅回落
为了信念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发光的信念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论师范生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下的课程整合探析
短道速滑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