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意义分析
2021-04-26回静姜巍
回静 姜巍
慢性心力衰竭的死亡率较高,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生较急性心力衰竭慢,需要长期的药物治疗,还可以通过提高运动耐量来减少突发性疾病,减缓疾病的进展,使疾病稳定,从而提高生活质量。有研究指出,为了提高运动耐力,患者可通过训练来改善呼吸肌[1]。本文选取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接受治疗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55~79岁,平均年龄(64.4±4.9)岁;病程最短0.5年,最长9年;基础疾病:高血压4例,糖尿病4例,心肌病4例。试验组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5.3±4.3)岁;病程最短1年,最长9年;基础疾病:高血压5例,糖尿病5例,心肌病3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通过症状、肺功能、胸片检查,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科2015年制定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诊断标准;患者病情稳定,自愿参加研究;心功能分级≤Ⅲ级的患者。排除标准:其他严重躯体疾病,或精神障碍,认知障碍患者;由于个人原因不能坚持训练的患者;心功能分级>Ⅲ级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包括健康教育、药物及心理、生活指导。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具体干预措施:成立训练干预小组,进行理论知识、操作技能以及预防措施、运动耐力测试和心肺功能测试等方面的培训。指导患者进行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首先用鼻子深吸气,屏住呼吸3 s,3 s后用鼻子缓慢呼气,呼气时间控制在3~4 s内;1 min完成5个呼吸周期,每次训练时间控制在10 min内,训练时间最好选在餐后1~2 h。护理人员在患者训练前后使用自感运动强度量表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进行量化评估,如果呼吸困难评分<2分则需要立刻停止训练,让患者吸氧;如果呼吸困难评分≥3分,则休息后可进行训练。住院期间指导患者完成15次以上训练,并且保证训练的准确性;对患者家属进行培训,确保患者出院后可以继续进行训练。两组均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及肺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试验组患者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肺功能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为高发疾病,也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该病的病因比较复杂,多种因素均可以导致心功能异常,从而发生结构上的改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心室射血功能和心室充盈功能受损,继而发生呼吸困难。慢性心力衰竭涉及呼吸系统的疾病,通气负荷和呼吸功能的增加,是运动受限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提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运动耐量,更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控制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临床备受关注[2]。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呼吸和运动训练是锻炼心力衰竭患者运动耐力的主要方法,呼吸训练是通过训练强化患者的呼吸肌和改善患者的心肺功能,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在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为缩唇呼吸,通过长时间的缩唇呼吸,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但是其作用有限,仅可以改善肺功能,对心功能的改善不大,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为新兴的呼吸肌训练模式,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对患者的心功能也有改善作用,从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的训练理念是通过引导患者快速缓慢呼吸,膈肌等吸气肌充分参与呼吸过程,增强患者肺泡通气,有效改善患者肺功能[3]。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还可以对骨骼肌的兴奋性进行调节,有效调节患者迷走神经平衡神经张力,从而有效降低患者心率和延长患者的舒张期,恢复患者的心输出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促进其运动耐力。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效果优于传统腹式呼吸方法,可以增加呼吸肌的工作,容易导致呼吸肌疲劳。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是根据慢性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特点设计的呼吸训练方法,从根本上改善吸气肌的负荷,通过吸气肌活动度增加从而增加吸气肌力量。延长训练呼气时间但不增加呼吸肌的平均功,从而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稳定期患者的运动耐力。董菊芳[3]在强化心理干预联合快吸慢呼训练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中发现,快吸慢呼训练可以提高患者的肺功能,改善体内炎症因子,还可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宋珍妹[4]在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和运动耐力的影响中发现,试验组的运动耐力显著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明显,临床有效率得到了提高。陈莉等[5]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对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心理体验的质性研究中发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不仅可以稳定患者的情绪,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并且操作简单,患者的临床依从性高。以上研究与本研究结果相同,从本试验可以看出,试验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以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取快吸慢呼吸气肌训练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指征,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