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培酮联合舍曲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及社会功能的影响分析

2021-04-26柳迎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7期
关键词:舍曲林利培生理

柳迎新

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a,SCZ)是一种重型精神疾病,病因复杂,特征表现为认知、行为及情感功能障碍,多数患者随病程迁移出现病情反复且易伴发抑郁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1,2]。目前主流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其中利培酮、奥氮平、喹硫平等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已作为首选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在消除阳性症状上疗效确切,但就消除阴性、情感及认知症状上收效不佳,且长期单一用药还会导致严重不良反应[3]。基于此,作者选取132例SCZ患者为研究对象,以此探究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SCZ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2018年1月~2020年1月经本院精神科收治的132例SCZ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6例。观察组男36例,女30例;年龄34~54岁,平均年龄(40.3±5.5)岁;平均病程(4.5±0.4)年。对照组男37例,女29例;年龄33~52岁,平均年龄(40.1±4.3)岁;平均病程(4.2±0.3)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符合SCZ诊断标准且经本院确诊;②无相应治疗药物过敏史;③PANSS评分≥60分;④无酒精及药物依赖。排除标准:①处于哺乳及妊娠期;②器质性疾病;③有过往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经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利培酮(浙江华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2330,规格:0.1 g)进行治疗,初始剂量1 mg,1次/d或2次/d口服,依患者耐受性逐步加大用量,7 d后剂量控制在2~4 mg,14 d后剂量控制在4~6 mg,最大用量<10 mg/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盐酸舍曲林(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80141,规格:50 mg),初始剂量50 mg,1次/d,依耐受性逐步加量,每7天后剂量增加50 mg,最大用量<200 mg/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sTNFRs水平、神经电生理特征、PANSS评分、PSP评分。治疗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由英国Amersham提供)测定sTNFRs水平,仪器采用美国沃隆厂家生产的RF2000型射频治疗仪。采用加拿大Xltek公司生产的肌电诱发仪对神经电生理特征中P300、N250、LPP、ERN波幅进行测定。PANSS评分共计30个评分项,包含阳性症状7项、阴性症状7项及一般精神病例16项,分数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4]。PSP评分总分100分,0~30分:机能低下,需密切监护;31~70分:有不同程度的能力缺陷;71~100分:有轻微困难。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sTNFRs水平比较 观察组治疗前后sTNFRs水平分别为(3540.21±34.78)、(1830.97±20.34)ng/L;对照组治疗前后sTNFRs水平分别为(3544.37±35.02)、(2436.28±24.86)ng/L;两组治疗前sTNFRs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5,P=0.495>0.05);观察组治疗后sTNFRs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53.10,P=0.000<0.05)。

2.2 两组神经电生理特征比较 两组治疗前神经电生理特征中P300、N250、LPP及ERN波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电生理特征中P300、N250及ERN波幅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LPP波幅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电生理特征中P300、N250及ERN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LPP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PANSS评分及PSP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及PSP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PANS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PSP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治疗后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神经电生理特征比较(,mV)

表1 两组神经电生理特征比较(,mV)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PANSS评分及PSP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PANSS评分及PSP评分比较(,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3 讨论

SCZ属常见重型精神障碍疾病,至今尚未明确其病因,从神经生物学着眼分析可理解为神经递质异常,5-羟色胺(5-HT)、多巴胺(DA)及谷氨酸含量均高于正常人,可由各方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5]。其突出特征表现为阳性和阴性症状,并在病程迁移发展中多数患者常伴有抑郁症状,患者临床症状更加复杂。其中阳性症状多有易怒易躁、激动不安等情绪,甚至出现毁坏公物、动手伤人等行为,危害了社会公共安全;至于阴性症状则体现在语言、情感及兴趣障碍,病情隐秘,且控制十分困难。若SCZ患者伴有抑郁症状,治疗难度加大、治疗过程时间延长,且复发率高,患者身心严重受损,由此引发的心理及疾病问题加剧,甚于可导致自杀等不良后果[6]。目前医学界研究主攻方向偏向于采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控制病情进展,因此利培酮药物得到广泛应用。利培酮属一类可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拮抗剂,可与5-HT2A受体发生拮抗作用,从而释放DA脱抑制性,使前额皮质D1受体激动,进而发挥效用,对SCZ患者的阴性症状进行改善,但其亲和力较弱,据研究指出:20%~40%初患SCZ患者仍持续残留阴性症状表现,且持续用药,效用锐减,后续不良反应增多,病情恢复严重受阻[7]。为此,亟待寻求一种更为有效的药物治疗手段。故而使用抗精神病药联合抗抑郁药物共同治疗已成为现今医学界的重点研究课题。抗抑郁药物主流药物为舍曲林,其功效在于提升全脑多巴胺功能和5-HT功能,从而提高前额叶D1受体活性,在与利培酮药物共同用药过程中治疗效果更为出色[8]。

本文作者针对本院收治的132例SCZ患者采用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经治疗后对患者临床症状控制及社会功能进行深入分析发现,观察组患者治疗后sTNFRs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TNFRs水平及神经电生理特征从某一程度上代表了临床症状控制效果。sTNFRs水平可反应机体炎症状态,其高表达与炎症反应对身体的损害呈正相关[9],而使用利培酮及舍曲林联合可协同降低sTNFRs水平减轻炎症损害,帮助患者进一步恢复。此外,SCZ多伴有神经电生理异常,由而神经电生理特征可佐证患者联合用药临床控制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神经电生理特征中P300、N250及ERN波幅高于对照组、LPP波幅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P300与心理因素的密切关系、N250在阴性精神分裂病患者表现特点,LPP在情绪调控、精神状态的紧密联系以及ERN与神经冲动抑制的关联具体分析,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对SCZ患者临床症状控制有确切效果[10]。经治疗后,观察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SP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而表明利培酮联合舍曲林治疗对SCZ患者的社会功能有显著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在SCZ的治疗中采用利培酮联合曲林,其对临床症状控制效果更佳,社会功能恢复更好,可为后续SCZ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猜你喜欢

舍曲林利培生理
打破生理“平衡”
基于BP神经网络的旋转血泵生理控制
盐酸舍曲林分散片联合脑循环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的临床观察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认知行为与利培酮联合治疗精神分裂症残留型的临床疗效分析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22例临床观察
探讨舍曲林合并喹硫平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和安全性
舍曲林联合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
门诊森田疗法联合舍曲林治疗躯体变形障碍3例报告
“DIY式”小创新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