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对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
2021-04-26王琴金连珍张志柳志萍
王琴 金连珍 张志 柳志萍
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多见于成人,约占糖尿病总患病例数的90%。T2DM患者多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量不足或者正常,但胰岛素调控葡萄糖代谢能力下降引起的。T2DM患者的血糖水平基本长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长期可导致血管、心脏、神经、肾脏、眼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严重损害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于病程较长、血糖控制难度较大、多次胰岛素注射血糖控制仍不佳的患者来说,治疗更不方便,依从性更差,且更容易出现低血糖,因此,研究相应的治疗方式十分必要。利拉鲁肽属于一种人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同源长效类似物[1],可以通过模拟内源性GLP-1作用发挥降糖疗效,因其可引起饱腹感而具有减重作用,利拉鲁肽具有葡萄糖依赖作用,低血糖期间不会刺激胰岛素分泌,是临床效果良好的降糖药物,低血糖发生风险较小,现逐渐应用于T2DM患者临床治疗。因此,本研究通过30例患者研究利拉鲁肽对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具体情况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30例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预混胰岛素2~3次注射或三短一长4次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T2DM的诊断标准,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实验组中男9例,女6例;年龄44~88岁,平均年龄(62.3±8.6)岁。对照组中男8例,女7例;年龄43~86岁,平均年龄(62.4±7.9)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签订知情同意书,且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检测,然后通过患者血糖水平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对照组继续保持原有治疗手段,实验组则调整为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利拉鲁肽的起始剂量为0.6 mg/次,1次/d,基础胰岛素用量可继续原有方案中的用量,最终使用剂量:利拉鲁肽在1.2~1.8 mg,基础胰岛素在0~20 U,治疗时间为2~3个月。治疗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血糖变化情况,进而及时调整用药剂量。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FPG、2 h PG、HbA1c),治疗前后BMI,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包括低血糖、恶心呕吐等[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的FP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的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BMI(23.34±2.62)kg/m2低于本组治疗前的(25.43±3.26)kg/m2及对照组治疗后的(25.95±3.81)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指标对比()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对比(,kg/m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MI对比(,kg/m2)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实验组治疗过程中1例患者出现低血糖,1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2/15);对照组治疗过程4例患者出现低血糖,3例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6.7%(7/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糖尿病在临床上是一种很常见的慢性疾病,与患者生活方式、饮食习惯等息息相关,一旦患病便是终身性的。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T2DM主要是由于胰岛素抵抗以及身体内中胰岛素的分泌量不足所造成的,其中胰岛素抵抗往往对患者治疗效果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有研究报道指出,控制患者血糖水平可以有效抑制糖尿病的发展恶化。GLP-1可以促进胰岛β 细胞的分化,并且能够刺激该细胞的新生、抑制其凋亡,因此有助于增加该类细胞的数目,并且对该类细胞有着良好的保护能力[3]。利拉鲁肽属于GLP-1类似物质,可以通过葡萄糖浓度的依赖形式抵制多种因素引起的胰岛β 细胞损害,从而有助于增加人体胰岛素的分泌量,降低人体对胰高血糖素的过量分泌,从而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延缓T2DM患者的病情进展。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FPG、2 h PG、HbA1c作为检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的常用指标。其中,FPG、2 h PG能够直观反映出胰岛素治疗方式的降糖效果。HbA1c是由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和血浆葡萄糖通过不能逆转的结合反应而产生的物质,与人体内的血糖浓度呈正比。HbA1c在血液中的半衰期一般为120 d,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患者近8~12周的血糖变化情况[4]。因此,本研究中选取FPG、2 h PG、HbA1c这3项指标作为评价血糖控制效果的指标。本研究的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FPG、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FPG、2 h PG、HbA1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对照组患者的FP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实验组患者的2 h PG、HbA1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2 h PG、HbA1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在降低T2DM患者体内的FPG、2 h PG、HbA1c水平效果显著,可以有效延缓血糖控制不佳T2DM患者的病情进展,而且用药较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更为方便,患者依从性更高,低血糖风险更小。
BMI是诱导T2DM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患者体重增加是影响降糖药物临床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5]。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的BMI(23.34±2.62)kg/m2低于本组治疗前的(25.43±3.26)kg/m2及对照组治疗后的(25.95±3.81)kg/m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利拉鲁肽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体重,这对于改善伴有肥胖的T2DM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利拉鲁肽联合基础胰岛素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人体内的胰岛功能,显著降低患者的血糖浓度,同时降低低血糖发生率,减轻患者体重,其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中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更好的依从性,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