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2021-04-26崔艳美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7期
关键词:尿激酶溶栓卫生

崔艳美

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主要是由于大脑动脉干或分支动脉硬化,导致血管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急性脑梗死是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存在脑组织供血障碍、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血液成分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可导致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的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治疗的关键是使闭塞的血管通畅,以恢复神经功能。目前,国内外公认发病后6 h内的溶栓治疗可称为超早期治疗,可大大提高闭塞血管的再通率[1]。溶栓治疗包括静脉溶栓和动脉溶栓。静脉溶栓简单灵活、经济有效,动脉溶栓效果好,但具有创伤大、安全性差、费用高、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静脉溶栓是目前临床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最有效的方法。尿激酶半衰期短,作用迅速,能激活血栓中的纤溶酶原,使失活的纤溶酶原转变为活性纤溶酶原,促进纤溶,使闭塞血管再通,恢复神经细胞功能,是一种理想的溶栓药物,目前,尿激酶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选择本院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急性脑梗死后出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诊断标准;②对本研究方案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发病之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剂等影响凝血功能的患者;②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③合并凝血功能障碍;④合并精神疾病;⑤合并恶性肿瘤等其他严重疾病;⑥药物禁忌;⑦怀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对照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54~78岁,平均年龄(65.11±4.30)岁;合并糖尿病11例,高血压18例。观察组中男22例,女18例;年龄54~77岁,平均年龄(65.66±3.89)岁;合并糖尿病10例,高血压18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给予依达拉奉30 mg混合2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静脉滴注治疗,30 min内滴注完毕,2次/d,治疗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尿激酶溶栓治疗,将4~6万U的尿激酶混合250 ml的低分子右旋糖酐或者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30 min内滴注完毕,1次/d。若有出血症状需要立刻CT扫描脑部,根据出血情况需要及时给予患者补充新鲜血浆,若无出血可在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300 mg/d,1次/d,治疗10 d。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治疗效果、出血发生率。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越高,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越严重。生存质量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好。疗效判定标准:显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降低>50%,症状体征消失;有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降低25%~50%,症状体征改善;无效:病情无明显好转。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6.33±1.25)、(8.21±2.52)d,均短于对照组的(9.21±2.95)、(11.11±3.11)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bP<0.05

表2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n(%)]

2.4 两组出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5,P<0.05)。

3 讨论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缺血性脑血管病日益增多,脑梗死死亡率和致残率居高不下。预后与超早期积极正确的治疗密切相关[3]。急性脑梗死由核心坏死区和周围缺血半暗带组成,抢救缺血半暗带已成为脑梗死急性期治疗的重点。如果血管再通,血液循环重建,可以挽救缺血半暗带内的神经元,恢复其功能。溶栓药物能裂解血管内纤维蛋白原,溶解新鲜血栓,防止血栓重塑,加强缺血区血供,挽救缺血半暗带内可逆性受损神经元,减少梗死灶,改善脑神经功能[4]。尿激酶能在一定程度上激活纤溶酶,使闭塞状态下的血管通畅,从而实现患者缺血区脑组织的及时供血,同时提高双膦酸酶的生物活性,有效减少脑梗死细胞坏死的数量,使患者的神经损伤功能降至最低。尿激酶是一种从人尿或人肾培养物中制备的纤溶药物,其直接催化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水解形成纤维蛋白,溶解血管中的血栓,降解血液中的凝血因子,使机体产生全身抗凝和溶栓状态。溶栓治疗要求严格掌握适应证:年龄18~80岁,无出血倾向,无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血压低或可控,发病6 h内,明确神经功能障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4分),卒中症状持续30 min以上,治疗前无明显改善。静脉溶栓治疗主要有三大并发症:颅内出血、再闭塞和再灌注损伤[5]。只要严格控制溶栓时机和剂量,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对超早期脑梗死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可以迅速恢复梗死部位的血流灌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并发症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大多数脑梗死患者由于时间窗延迟,往往超过最佳溶栓治疗时间,得不到溶栓治疗,影响患者预后。因此,要加强院前急救,建立急性脑梗死标准医疗流程,向广大市民普及脑血管病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知识,让更多患者在溶栓治疗的最佳时期接受溶栓治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让更多的脑梗死患者从中受益[6]。本研究的结果显示,观察组生命体征稳定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生存质量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在严格掌握溶栓治疗适应证的基础上,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提高血管再通率,明显改善脑梗死所致脑缺血,促进神经功能恢复,临床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常规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对于急性脑梗死后出血的治疗效果确切,可改善患者血清学指标和神经功能,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改善。

猜你喜欢

尿激酶溶栓卫生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胸腔微管引流并注入尿激酶治疗结核性胸膜炎
卫生歌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负压封闭引流(VSD)结合尿激酶溶液冲洗应用于四肢软组织缺损的研究
讲卫生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