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的实施效果及对并发症的影响
2021-04-26陈博郭传波张斌
陈博 郭传波 张斌
运动损伤、交通事故伤、击打伤等是导致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且颌面部血液血环丰富,骨骼及腔窦较多,发生损伤的风险高。临床对于口腔颌面骨折多采用手术治疗,但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手术治疗后恢复时间相对较长,外加术后面部美观度不能达到患者要求,导致其认可度低。微创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且其术中采用的钛金属材料可塑性强、贴合性好,在缩短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恢复面部美观度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次对本院患者实施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探讨其对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8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74例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依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7例。参照组患者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5.26±5.87)岁;上颌骨骨折17例,下颌骨骨折11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9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3例,摔倒伤9例,击打伤15例。研究组患者中男24例,女13例;年龄20~48岁,平均年龄(35.38±5.91)岁;上颌骨骨折19例,下颌骨骨折10例,上下颌骨联合骨折8例;其中交通事故伤12例,摔倒伤9例,击打伤16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年龄20~50岁,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排除合并多发骨折、精神系统疾病、凝血功能异常患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患者实施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治疗。术前经由CT检查明确骨折情况,实施局部或全身麻醉,依照骨折位置选择对应术入路切口,完全暴露骨折端后对接复位,后行结扎内固定。术后密切观察患者体征变化情况,视情况开展牵引治疗。
1.2.2 研究组 患者实施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术前明确骨折部位及骨折类型后实施全身麻醉,依照骨折位置确入路切口,对颧突处骨折患者经由耳屏处入路;对下颌骨处骨折患者经由前庭入路,但需确保未偏离口内骨折线;对开放性骨折患者经由创口部位确定切口,以隐蔽式切口入路为主。暴露骨折线后,对移位骨片进行复位处理,对合良好后实施结扎内固定,于下颌骨部钻孔后使用钛钉固定骨折部位,同时查看咬合功能良好后实施冲洗及创口缝合。术后给予加压包扎,5 d后拆除。
两组患者术后均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术后相关情况(骨折Ⅰ期愈合率、固定无移位率及外形恢复满意度)、并发症发生情况。①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口腔颌面部骨折、面部功能及外形完全机恢复,判定显效;治疗后口腔颌面部骨折逐渐愈合,骨折端对位效果欠佳,颌面部功能及外形好转,判定有效;治疗后口腔颌面骨折部位未出现愈合迹象,面部功能丧失或发生骨折断端移位,判定无效[1]。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外形恢复满意度采用本科室自制调查问卷进行统计,采用百分制评分形式交由患者自行评定满意度,依照评分情况进行满意度划分,≥9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基本满意,<7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③并发症包括咬合不佳、愈合延迟、感染、神经麻痹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研究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对比 研究组患者Ⅰ期愈合率、固定无移位率、外形恢复总满意率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n(%)]
表2 两组患者术后相关情况对比[n(%)]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参照组患者发生咬合不佳3例,愈合延迟3例,感染2例,神经麻痹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4.32%(9/37);研究组患者发生咬合不佳、感染各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5.41%(2/37)。研究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32,P=0.022<0.05)。
3 讨论
颌面部骨折为常见的创伤性骨折类型,临床数据显示,交通事故伤、运动损伤、击打伤等是导致口腔颌面部骨折的主要原因。且因其位置特殊性,骨折发生后继发骨折移位、咬合错乱及面部畸形的可能性高。临床将口腔颌面部骨折分为上颌骨骨折、下颌骨骨折、上下颌骨联合骨折、颧突出骨折等几大类型。其中以上颌骨骨折最为常见,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发生率近50%[2,3]。颌面部骨折的发生不仅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在承受较大生理痛苦及经济压力的同时,亦可能因担心术后面部形态改变而产生较大的心理压力,不利于患者术后恢复。本次结果中,研究组患者外形恢复总满意率高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该治疗方式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应用,对颌面部外在形态的恢复具有积极作用。
与传统颌间结扎内固定治疗方式相比,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的优势:①钛板的超强塑性功能,手术过程中采用生理盐水冲洗后,可促使钛板其紧贴于骨折断端。其次钛板具有较强柔韧性,对预防移位及畸形事件的作用明显,采用台板固定后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缩短,可促进面部形态短时间内恢复;
②钛板同组织的生物相容性好,可降低术后感染发生率[4,5]。采用传统术式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内固定时间需30 d以上,会对患者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且期间患者咬合关系及张口度均较差。且受气牵引方法、牵引力度等因素影响,可能会导致断裂或移位情况的发生[2]。而采用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治疗可有效弥补以上不足,对患者颌面部及口腔生理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周强等[6]在关于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治疗口腔颌面部骨折35例临床分析中指出,采用该术式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采用传统内固定法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在并发症发生率发面,对照组咬合关系欠佳、骨未愈合、神经麻痹及愈合延迟等并发症发生率高达44.44%,远高于研究组的11.76%,同本次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但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未考虑合并基础疾病及患者机体功能状态差异、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状态对术后恢复的影响,亦未进行并发症高危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续将逐步增加病例选择数量并延长随访时间,同时将患者年龄、机体功能状态、心理健康水平等因素纳入综合考虑范畴,排除多因素影响后,进一步论证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用于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的临床价值。
综上所述,微小切口进路坚固内固定术式在口腔颌面部骨折患者中的实施效果显著,患者恢复快、并发症少且外形恢复满意度高,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