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
2021-04-26吴旭辉
吴旭辉
在近年来的临床治疗中,骨性关节炎较为多见,其作为一种退行性病变疾病,与患者长期运动方式不当、肥胖、职业等多种因素有关[1]。患者在患病后的典型症状为关节处出现疼痛与胀痛感,对日常生活、负重能力影响较为明显。作为一类慢性病,该病的患病人群主要为老年人,因此具有一定的治疗风险,很多患者出于安全性及耐受度的考虑会选择药物进行疾病控制,但其治疗效果差强人意,因此近年来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应用率也逐渐提高[2]。基于此,本文将探究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晚期膝骨性关节炎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12月在本院确诊病历资料完整的52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依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常规组及人工组,每组26例。其中人工组男女比例6∶20;年龄55~75岁,平均年龄(65.32±4.11)岁;平均病程(9.33±2.24)年。常规组男女比例11∶15;年龄55~78岁,平均年龄(66.61±4.29)岁;平均病程(9.33±2.24)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院内诊断标准,并表现出关节疼痛症状,日常活动受限;②患者意识清醒了解研究内容,并签署相关协议;③患者无其他严重的脏器系统疾病[3]。
1.2 方法 在对两组患者进行检查后,常规组患者给予保守方案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塞来昔布胶囊(Pfizer Pharmaceuticals LLC,注册证号J20120063)进行口服治疗,2次/d,0.2 g/次,连续服用3个月。
人工组患者给予人工膝关节置换术治疗。在治疗前再次指导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确定其病灶情况与治疗方案,然后对患者进行术前宣教,要求其进行8 h禁饮禁食,手术时给予患者全身麻醉或腰硬联合麻醉干预,然后指导其取平卧位,消毒铺巾后运用止血带或气囊进行止血,压力维持在260~280 mm Hg(1 mm Hg=0.133 kPa),先从患者髌骨上方到胫骨结节内侧区域做手术操作切口,接下来逐层分离皮下组织,从髌骨旁入路,切开其下滑膜等组织,将髌骨外翻使膝关节处充分暴露。然后开始进行截骨,处理多余的骨赘组织,在截骨完成后依照患者实际情况,挑选合适的假体进行安装,观察其松紧度,模拟运动轨迹。在确定其合适以后,运用骨水泥进行固定,固定好后采用生理盐水进行切口冲洗,置入引流管进行缝合。手术完毕依照患者需要给予其抗感染治疗药物,并使用冰袋对病灶处进行冰敷,在术后第1日开始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训练其四头肌收缩、关节屈伸等能力[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1.3.1 治疗效果 在接受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患者膝关节无明显疼痛感,正常运动、生活不受影响,关节功能量表评分≥85分为显效;患者仍会感受到关节疼痛感,但不会对其正常生活活动造成干扰,无畸形表现,关节功能量表评分在71~84分为有效;患者关节功能量表评分≤70分,膝关节使用受限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3.2 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采用KSS对患者膝关节活动情况进行评分,包括上下楼梯、行走功能、稳定性、活动度、疼痛五项,得分越高,患者恢复能力越好[3]。
1.3.3 生活质量 采用院内改良的简明生活质量量表(SF-36)对患者治疗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项目分为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职能、身体健康四项,评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人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人工组患者的上下楼梯、行走功能、稳定性、活动度、疼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人工组患者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职能、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分)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3 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关节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在生理结构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容易因为外界暴力而产生损伤[5]。很多患者常年不健康的膝关节使用习惯及自身体重过重都会加强对膝关节的损耗程度,使其出现退行性关节炎疾病。大量临床数据表明,晚期骨性关节炎疾病多发于高龄人群,其临床症状主要为患者关节处出现酸胀、疼痛感,随病程延长疼痛感也会加剧,不仅会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产生影响,长期的疾病困扰也会对其心理情绪产生负面影响[6]。在早期的临床治疗中,出于对高龄患者耐受能力的考虑,一般会建议其采用保守方案进行治疗,其中平衡牵引术最为常用,该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治疗周期较长,不仅会耗费患者一定的时间成本,还会耗费相应的经济成本,而且随治疗周期的增加,患者治愈信心以及治疗依从性也会受到负面影响,因此具有较大的治疗局限性[7]。
本次研究表明,人工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的上下楼梯、行走功能、稳定性、活动度、疼痛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组患者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社会职能、身体健康评分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对整体疗效的提高有积极影响,其原因分析如下:①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能有效提高疾病治疗效率。相较于药物治疗,采用人工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解决患者软组织不可逆的受损问题,采用合适的假体进行置换可以保证膝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减少患者膝关节进一步受损程度,为膝关节的正常使用提供良好条件[8];②采用人工置换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预后质量。由于疾病本身与患者膝关节受损有关,因此其治疗质量的提升与患者和治疗期间康复训练的参与程度有关。对于保守治疗患者而言,其需要在服药一段时间后才能有效缓解疼痛,开展训练;但对于手术治疗患者而言,其在术后1周内,就可通过佩戴护具进行训练,因此其恢复效率也相应较高[9]。
综上所述,对晚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进行治疗时,采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可进一步保证疗效,缓解患者疼痛症状,具有临床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