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疗效观察

2021-04-26黄超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1年7期
关键词:椎旁椎弓入路

黄超

腰椎骨折为临床中常见脊椎骨折类型之一,多在暴力作用下引起损伤,随着交通业、工业快速发展,腰椎骨折临床发生率随之升高。腰椎为人体承重、运动重要结构,其中有大量神经经过,腰椎骨折后可影响机体正常结构,并可造成神经损伤,对相应肢体功能造成影响[1]。临床中治疗腰椎骨折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对于有手术适应证患者多采用手术内固定治疗,以快速恢复骨折腰椎解剖结构,恢复腰椎稳定性,促进腰椎神经和功能恢复。随着微创手术在临床中应用,内固定手术采用内固定材料对腰椎实施固定,可显著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为临床中治疗腰椎骨折的主要手术方法之一,采用螺钉对骨折椎弓根实施内固定治疗,能快速修复骨折腰椎,恢复腰椎功能[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入路选择对手术实施难度、手术创伤及手术修复效果等均有重要影响,传统手术入路采用正中入路,其手术操作简便,但临床实践发现,传统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术后固定螺钉稳定性较差,可增加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影响手术治疗效果[3]。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新型手术入路方式,本文探究其在腰椎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8月~2019年10月于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50例腰椎骨折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①患者有明确外伤史,入院后完成腰椎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CT或磁共振(MR)检查,明确诊断为腰椎骨折;②对患者骨折类型、一般情况进行评估,均有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指征;③对患者骨折情况进行评估,患者均有传统手术入路、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指征;④向患者和家属讲解本次手术治疗方法、研究措施,获得患者同意。排除标准:①合并胸椎骨折及其他部位严重外伤患者,如骨盆骨折、颅脑外伤患者;②既往有胸腰椎其他病变患者,如结核、肿瘤等;③合并有重度骨质疏松患者;④严重心脑血管系统疾病及肝肾功能严重障碍患者;⑤手术部位出现严重感染、畸形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每组25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腰椎骨折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n,)

注:两组比较,P>0.05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采用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在伤椎投影体表作正中切口,长度约15~20 cm,逐层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到达伤椎位置,直视下恢复椎体解剖结构,选用适宜大小螺钉进行椎弓根内固定,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干预组患者采用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螺钉根内固定手术治疗,全身麻醉后,患者取俯卧位,在伤椎投影体表部位作正中切口约15 cm,作纵向切口约2.0 cm,将伤椎周围腰背部筋膜、关节突充分显露,对多裂肌、长肌和肌间隙进行分离,在C型X线透视引导下,对伤椎椎体进行定位,并插入定位针,沿着螺钉植入椎弓根螺钉。将钛棒植入椎弓根螺钉凹槽位置,并拧紧顶丝。将椎旁肌剥离,切除全椎板,将伤椎棘突、棘间韧带、棘上,充分显露压迫脊髓和神经,并进行减压治疗,将突入椎间盘内组织切除,将固定棒置入另一侧,复位内固定,观察内固定固定良好后,留置引流管,逐层缝合。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腰椎功能恢复效果。①围手术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从手术切皮开始计时,到缝合完全为止)、术中出血量(按照纱布浸湿、吸引器吸出血液总量进行计算)、住院时间。②术前和术后6个月根据患者腰椎DR或MR检查结果,统计分析患者后凸Cobb角和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③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术后随访6个月,采用Oswestry脊柱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分,包括疼痛、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性功能等10项,每项内容评分0~5分,总分0~50分,评分越低表明患者腰椎功能越好,根据得分评分为优(0~10分)、良(11~24分)、可(25~44分)、差(45~50分)[4]。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2 两组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且干预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3 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 干预组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96.00%高于常规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2 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注:与常规组比较,aP<0.05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

表3 两组手术前后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aP<0.05;与常规组术后6个月比较,bP<0.05

表4 两组腰椎功能恢复效果比较(n,%)

3 讨论

椎弓根内固定为临床中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主要方法,能快速恢复胸腰椎解剖结构、促进胸腰椎功能恢复,相对传统手术能减轻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5]。常规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入路选用前正中入路,其手术操作简便,便于临床内固定,但研究认为,前正中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不能探查骨折腰椎后方损伤神经,术后会对患者腰椎功能、神经功能恢复造成影响[6]。前、后入路能满足内固定便捷、后方损伤神经探查,但两种入路手术对患者造成手术创伤较严重,不利于术后创面愈合和康复。

近年,随着对胸腰椎骨折内固定手术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学者选用后路手术治疗,但临床实践发现,传统后路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可影响患者肌肉收缩功能,多数患者在术后出现腰背部酸痛、胀痛等,影响患者生活质量[7,8]。因此,腰椎骨折手术过程中应注重保护椎旁肌。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能满足后入路对后方神经损伤的探查,对压迫脊髓和神经减压,并可避免对椎旁肌造成损伤。本研究结果得出,干预组患者住院时间短于常规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后路经椎旁间隙入路可避免损伤较多正常组织,降低正常血管、神经损伤,进而降低手术创伤,促进术后康复。本研究结果另得出,术前,两组患者后凸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显著高于术前,且干预组后凸Cobb角显著小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伤椎前缘高度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患者腰椎功能优良率96.00%显著高于常规组的7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学者研究指出,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可显著降低对腰椎神经的损伤,提高患者术后腰椎功能的恢复[9]。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能加强对患者神经功能的保护,并能提高腰椎内固定效果,进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学者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同样采取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提高了患者术后胸腰椎内固定稳定性,提高了患者胸腰椎功能[10]。

综上所述,采用后路经椎旁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相对于传统入路能提高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椎旁椎弓入路
定量CT与化学位移编码磁共振成像测量椎旁肌肉脂肪含量的相关性研究
穴位电刺激联合椎旁神经阻滞治疗急性期带状疱疹神经痛疗效观察
尺骨冠状突骨折的入路和预后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前外侧入路结合Kocher入路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疗效观察
椎体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与单纯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椎体骨折的远期疗效比较
后路椎弓根钉棒复位内固定+经伤椎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中间入路与外侧入路行单侧甲状腺叶全切除术的对比
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后正中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手术治疗中的应用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