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礼教社会中的茶礼及其社会功能研究
——以《朱子家礼》为例

2021-04-26周媛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礼教祠堂宾客

周媛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礼”的最重要的提倡者和践行者,儒家的最高理想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修身、齐家”所要借助的工具或者说手段就是礼[1](P2-5)。朱熹所著《朱子家礼》①,是儒家礼教社会礼仪规范的集大成之作,也是最具平民意识和实践意义的礼仪规范,对后世家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家礼》共五卷,每一卷都涉及茶礼,这对我们研究儒家礼教社会中的茶礼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社会学家默顿关于社会事项的“正负向功能论”,礼仪的社会功能可以分为正功能和负功能,礼仪的正功能有助于不同个体与群体之间的互动协调,推动社会良性运行与发展[2](P1-4)。《家礼》中的茶礼无论对于个体还是群体,都有着很多正面的功能。本文针对《家礼》中出现的茶礼进行详细的分析解读,并试图探寻茶礼在礼教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这对于我们现在茶文化中茶礼的发展有着一定的意义。

一、家礼的发展

自汉代开始,中国封建社会从整体上看,都是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上到皇家贵胄下到普通百姓无不受其影响。早期的“礼”几乎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关真正意义上的“家礼”的记载,最早的应见于《仪礼》。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在我国家庭礼仪史上意义重大,在其影响之下,从南北朝到隋唐,整个社会对家庭的礼仪都比较重视,出现了大量的有关私家家礼的记载。唐代以后,社会文化受佛教和道教影响,儒学的社会地位受到了威胁。儒家学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将原本的“贵族之礼”变成适用于整个社会的普通“庶民之礼”。宋代学者司马光所著的《书仪》和《家范》,为家礼的世俗化开了先河;朱熹的《朱子家礼》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删减原来儒家礼仪,成为当时最具影响力的“庶民之礼”[3](P8)。由于该书所定礼仪简约,易于实行,顺应了时代的需求,很快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至于自元以后,《家礼》成为一般家庭和宗教公认的家礼的行为规范。明朝时期,《家礼》传入东亚儒教文化圈中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并在朝鲜半岛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直到近现代,韩国礼仪文化中仍然可以看到《家礼》中礼仪的存在。

《家礼》共五卷,卷一为“通礼”,即家用日常之礼节;卷二为“冠礼”;卷三为“昏礼”;卷四为“丧礼;卷五为“祭礼”。“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尊于朝、聘,和于乡射”[3](P391),朱子《家礼》的编排删减也是按照这个原则进行的。茶在家庭礼仪中的运用,同样涉及这人生中五个最重要的礼节。因此,通过对《家礼》中茶礼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茶礼在中国儒家礼教社会中是怎样发挥社会功能的。

二、《家礼》中的茶礼

(一)通礼②中的茶礼

“通礼”中包含了:“祠堂”“深衣制度”“司马氏居家杂仪”三个部分。其中涉及到茶礼的为“祠堂”。“祠堂”之所以放在开篇,究其原因,与儒家以孝治天下的理念有关,“今以报本反始之心,尊祖敬宗之意,实有家名分之守”[4](P875)。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才把“祠堂”章节放在首篇。

君子建房,先建祠堂。祠堂须在正屋之东。在祠堂内,建四个龛③,用来供奉世代的祖宗。刚建祠堂,要先置办田地和祭祀用器。祠堂的主人④,每天早上须身着深衣⑤进祠堂大门来拜谒,焚香再拜。正至、朔望⑥则参:前一天,应该洒扫房子。当天,清晨天还未亮,开门。在每一个神龛前备好新鲜的水果。在每个神龛的匣子里放上茶盏、茶托,酒盏、酒盘各一个。在香桌前设束茅聚沙,在阼阶上设一桌子,放酒盏、酒盘,将酒放于桌子西边。制备盂盆、帨巾各两条,放在阼阶⑦的东南方向。祭拜时,站立的位置,以及神主牌位的放置位置如图1。主人敬酒,执事将酒倒入注子。主人右边一人拿着注子,左边一人拿着盏盘。主人与执事皆跪,主人注酒后,奉盏盘。左执盘,右执盏,将酒酹于束茅上,代表神主用过酒了。敬酒顺序,先正位后袝位,长子亦如此。主妇敬茶,则主妇拿着茶筅,在神主前点茶,执事拿着汤瓶跟随着,长妇与长女亦如此。主人与主妇分别站在香桌前,向东西两方拜祭,归位后,与众人再拜。辞神而退。冬至日拜祭亦如此。望日,不设酒,主人点茶于神位前,长子辅助。其他一般的节日参拜,则用时令的食品敬献。如果有事告祖,则按前面的礼仪进行即可。

在“祠堂”礼仪中,茶是用来供奉先祖的。供奉祖先时,由主人与长子敬酒,然后由主妇、长妇以及长女点茶。如果是望日,不祭酒,只由主人点茶,长子佐之。依照儒家的先后、尊卑顺序,可知,在祠堂祭拜中,茶的地位次于酒,茶礼也是次于酒礼的。

(二)冠礼中的茶礼

冠礼,是古代的成人礼,包含了男子的冠礼,以及女子的笄礼。冠礼在古代非常重要,因为“盖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行与其人,故其礼不可不重也”[4](P889)。

冠礼前三日,主人要告于祠堂。冠礼由冠者的祖父,或继承高祖的宗子住持。日期确定后,作为冠礼的主人,提前三天通知各位亲友、同僚来参加冠礼。从朋友中选择一位贤者为正宾⑧。正宾确定后的第二天,主人要前往正宾家中做特别的邀请,正宾以茶招待。主人说明来意和冠礼举行的日期,正宾推辞;主人再请,正宾同意。还家后,主人遣使者下邀请书,正宾再辞;使者再请,正宾从之。朱熹将该礼节简化,只需在正月里选择一天就好。也不再需要占卜选择正宾,而是将贤能与否作为择宾标准。此时的茶礼,表现为待客之礼,是正宾接待宾客之礼。

(三)昏礼中的茶礼

昏礼⑨,“昏礼者,将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后世也,故君子重之”[5](P991)。男女适婚年纪不同,“男子十六至三十,女子年十四至二十”[4](P895)。男方须通过媒人传达自己的意思,即议昏。只有等女方同意了之后,才可以纳采⑩,这个程序,可以确保双方有足够的时间来了解对方,不至于仓促成婚酿成遗憾。其实传统的儒家是反对指腹为婚的,因为这样的婚约没有任何保障,男女双方长大后,很容易因为对方家境衰败或身体原因而毁约,导致官司和矛盾。“昏礼”共四个部分:议婚、纳采、纳币、迎亲。涉及茶礼的为“纳采”部分。古礼中的纳采用大雁作为礼品,即“奠雁礼”。大雁象征着合乎阴阳和忠贞。在《家礼》中,纳采变成了主昏者用笺纸具书的形式。

早上在祠堂里告于祖宗,和冠礼是一样的。然后派家族里年轻的后辈作为使者,到女方家里去;女方主人,也就是家族中的宗子出来迎接。如果女方父亲不是宗子,则站在宗子右边;比宗子年长,则稍微站前面一点;反之,则稍后一些。喝完茶,使者说明来意,并以书交给主人,主人辞谢,使者不答拜,出去等候主人的回应。女方主人,奉书告于祠堂,然后写回复的书信,交由使者,再以酒食宴请使者。使者回去复命,主人也要告于祠堂。此处的茶礼,与冠礼中的茶礼功能类似,是招待宾客之用。

(四)丧礼中的茶礼

丧礼可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为将亡者遗体装入棺柩,包括:“初终”“沐浴、袭、奠、为位、饭含”“灵座、魂帛、铭旌”“小敛”“大敛”“成服”“朝夕哭奠、上食”“吊奠赙”“闻丧、奔丧”。后半部分则是将棺柩安葬,包括了“治丧”“迁柩、朝祖、奠、赙、陈器、祖奠”“迁奠”“发引”“及墓、下棺、祠后土、题木主、成坟”“反哭”“虞祭”“卒哭”等。大敛⑪之后,亲人的哀痛应该稍杀。全家人只要在朝夕两个时间到殡宫号哭就可以了。在每月的十五日,要为死者设馔,用新鲜的食物供奉给亡者。其中涉及茶礼的部分为:“吊奠赙”“虞祭”以及“致赙奠状”三部分。

1.吊奠赙⑪

此时凭吊者应该身着白绢制作的幞头与衣衫,用香烛、茶水、酒、水果来祭奠,用钱币作“赙”。凭吊者自报姓名后,丧家要点起香烛,铺好席子,主丧的人出去迎接宾客。宾客进入厅事,向主丧者表达慰问,然后由主丧者引至灵座前,宾客焚香,跪敬死者茶酒,祝读祭文,主宾皆哭;宾客再拜,主人哭着西向稽颡谢宾客,宾客向东答拜。接下来是主宾交谈,主宾互拜,宾客宽慰丧主。护丧者送宾客到厅事,饮茶汤,然后退。此处三处涉及茶礼,而每处的作用和功能都不同:第一处,主人以茶水来供奉亡者;第二处,宾客以茶来祭奠亡者;第三处,则是主人以茶水待宾客。该礼仪中,茶的功能与“冠礼”“昏礼”类似,只是主宾所处环境、情景不一样。

2.虞祭⑫

主人及其余人沐浴。执事,摆放好虞祭的器具以及食物。祝将神主牌位请出,主人及其他人哭。降神⑬,与前祠堂降神无异,只是这时主人是从西阶走到灵座前供奉食物而非阼阶。初献⑭,主人执酒注子,执事取灵座前盘盏站立在主人左边。主人注酒后,放注子于桌上,与执事走到灵座前,面朝北立。主人与执事皆跪,主人敬酒,在束茅上敬酒三次,然后起,执事将盏盘放回原处,祝读版词,主人哭后复位。亚献由主妇主持,礼节如初献。终献,由亲人或宾客主持,男女不限,礼节同亚献。

主人及其他众人,离开灵座,关上门。主人立在门的东边面朝西,其余辈分较低的男子站在其后。主妇立与门的西边,面朝东,其余辈分较低的女子站在其后。身份辈分较高的人可以休息。祝再次打开门,主人及其余人至灵座前,执事点茶。祝将魂帛掩埋后,朝夕哭客就结束。此处点茶者为执事,与前述点茶者身份都不一样。茶也是供奉给亡者的,此时亡者已安葬。

3.致赙奠状

在“吊奠赙”中,需写一张状或纸(有官者叫“状”,无官者叫“纸”),“致赙奠状”即列出资助丧主的钱财清单,与如今丧葬中的主人家的账单类似。状上需写明官位姓氏,以及助丧何物:“右谨专送上某人灵筵,聊备赙仪(香茶酒食,云‘奠仪’),伏惟歆纳,谨状。年月日,具位某姓。”[3](P930)茶充当“赙”来祭奠死者、慰问生者。

(五)祭礼中的茶礼

祭礼包括了“四时祭⑮”“初祖”“先祖”“弥”“忌日”“墓祭”等部分,其中涉及茶礼部分的为“四时祭”。四时祭是在每季的仲月进行,上旬先占卜选具体的日子。日子选定后,前三日先斋戒。主人率众男子于斋外,主妇率众女子于斋内沐浴更衣。饮酒,但不能乱了次序。食肉,但不能吃荤。不吊丧,不听音乐,凶秽之事都不能做。前一天,要安排好位置和祭祀用的器物。当天众男子身着深衣,执事洒扫正寝。

设高祖考妣的牌位在祠堂的西北方位的墙旁,面朝南。高祖父的牌位在西,高祖母的牌位在东。各自用一张椅子和桌子放着,并在一起。曾祖考妣以下,按照高祖的方式依次向东摆放。在祠堂中设香案,上面放香炉和香合,束茅聚沙放于香案前。在阼阶上设酒架,在酒架的东边放置桌子,桌子上放置酒注、酹酒盏盘、盛胙肉⑯的盘子、匕勺、巾帕、茶盒、茶筅、茶盏托、盐碟和醋瓶。西阶放置火炉、汤瓶、香匙等。在其西边也设一张桌子,上面放置祝版⑯。在阼阶东放置盂盆与帨巾;在西阶设台架,台架东边放置一张陈放食物的大床。主人率众男子着深衣,亲自前去观看牺牲的宰杀;主妇带领族中女子亲自洗涤祭祀用的器物,最后将这些祭品供奉给神主。这里出现了六种茶具,分别为:茶盒、茶筅、茶盏、茶托、汤瓶以及香勺,这都是点茶所需用具,这六种茶器也都是祭祀所需器具。文中未提及有点茶的行为,但按前面的礼节,应该会点茶。

三、茶礼的社会功能

(一)学习茶礼: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通礼”中的“祠堂”部分,茶是用来供奉祖先的。在冬至和夏至日,还有每个月初一,家族的宗子以及宗子的长子都要以酒来供奉祖先,主妇和长妇则在祖先神龛前点茶供奉。在每个月中旬的望日,是由宗子和长子点茶供奉,无需献酒,也无需主妇长妇参与。礼教社会极其讲究等级尊卑次序,在大的节日和日子里供奉祖先是先酒后茶,先宗子再长子,先男性家主再女性家主,男性执酒女性执茶,这体现的即是礼教社会的等级次序。礼可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4](P17),茶礼作为祠堂供奉礼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人通过点茶、奉茶等行动,感受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并在一次次的实践中逐渐从内心认同他们自己的行为,最后认同茶礼中所传递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观念。

供奉祖先的祠堂就是礼教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充分展现的舞台。在家庭中,个体通过这些礼仪形式,将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逐渐内化于心,从心里慢慢认同这些标准和规范,这是个体逐渐融入社会、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一个过程,是一个人社会化的过程[6](P115-117)。如果在这个过程中个人不能熟知这些礼仪,并从心理真正认同礼仪中传递的文化价值观念,便会在生活中遇到极大的阻碍和困难,不能被主流的社会所认同。

(二)客来敬茶:社会互动的媒介

在冠礼、昏礼和丧礼中,都出现了“饮茶汤”,分别是“冠礼”中,主人亲自上门拜访邀请正宾,正宾以茶汤接待主人;“昏礼”中“纳采”环节,男方派使者持书信去女方家,女方用茶汤接待;“丧礼”中,宾客前往主人家吊丧,凭吊结束后,护丧者将宾客带往客厅休息饮茶汤。在这三处礼节中,“茶汤”都作为接待宾客的媒介。在我国茶文化礼节中有“客来敬茶”,从《家礼》的这个部分中可以看到该茶礼的传统由来已久。有意思的是,为什么在这些场合中都是以茶汤作为接待宾客的媒介,而不是酒⑰?这与茶的自身特性和文化内涵有关。首先,茶是越饮越清醒,而酒是越喝越糊涂,这些重要的场合需要保持清醒和理性,故不宜饮酒而是饮茶。其次,茶有自身的特殊文化意义,“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7](P13),饮茶象征着内心有操守、有德行、节俭和自律,在重要的礼仪场合用来接待宾客最适合不过。我们人与人的互动交往是需要媒介的,一个好的媒介可以促进互动交往的和谐性。茶由于自身的特性成为重要场合互动媒介,一杯好茶可以使宾客对主人留下更好的印象,在奉茶和接茶的细节上也是加深双方情感的很好的手段,一杯热茶从一个人手上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上,这是无言的交流。

(三)茶器和茶汤:传递情感的符号

茶礼,在生者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生者和死者之间也是一个重要的情感符号,表现在“丧礼”和“祭礼”中。在“丧礼”中,主人用茶汤祭奠逝去的亲人,传达哀思和敬意,宾客来吊丧,祭奠的物品中需要有茶水,除此之外,宾客需要准备钱财物慰问、资助丧主,并附上一张“奠赙状”写明资助的财物明细,这里面便有“香茶酒食”。在“丧礼”中,还有一处比较特殊,即是在“虞祭”中,是由主事的“执事”点茶供奉逝者。为什么此前全部都是由主人自己点茶,而在给逝去亲人点茶却交由执事⑱?这是因为在丧礼中主人的事情非常多,接待各种宾客、操持各个环节,加上过度悲伤体力不支,并不适合做点茶的工作,这样的安排是非常的合理的。在“祭礼”中,在阼阶上放置茶盒、茶筅和茶盏托作为祭祀用具,之所以会放这些茶器,是因为这些东西在死者的生前也会经常用到,我国古人认为死者逝去并不意味着完全消失,他们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同样会用到他们生前所需要的物品。茶器和茶汤在这里并没有实际的作用,而是作为一个符号传递出对死者的情感。生者并不会因为死者的离去而忽视他们的存在,在祭祀用到这些器具时,也非常强调器具的整洁性,这都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四、小结

《朱子家礼》成为礼教社会中家庭和宗教公认的礼仪规范,并传入东亚儒教文化圈中的朝鲜半岛和日本,对现在的韩国礼仪仍然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古人人生重要的五个礼仪“通礼”“冠礼”“昏礼”“丧礼”“祭礼”中,茶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促使了个体社会化,内化了礼教社会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茶作为礼仪互动中的重要媒介,促进了个体的交流和融洽度,在生者和死者之间充当了情感传递符号。在行茶礼的实践过程中,年轻一辈的人格得到塑造,老一辈的价值观得以加强,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对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宋代礼教社会茶礼中所传递的有些价值观念和文化规范,对于今人来说已经过时了,但像“客来敬茶”和以茶来寄托哀思、表达对逝者的情感等内涵,是非常值得提倡的。如今,国家和社会对茶文化越来越重视,茶文化兴盛,茶礼从一种纯粹的礼节,变成一种文化传承和传播的身体语言,中国文化可以借助一杯茶来传承,中华礼仪可以借助一杯茶来传播。现在兴起的儿童茶礼就是茶文化传承的一个现实的案例,这也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自信[8]。

注释:

①《家礼》反映了朱熹的礼仪观,对于其是否是朱熹所著尚有争议,本文不做探讨。

②通礼:即“有家日用之常礼,不可一日而不修”。(《朱子家礼》卷一“通礼”)

③龛:供奉神位、佛像的小阁子。(《国语字典》)

④主人:即宗子,主祠堂之祭者。(《朱子家礼》卷一“通礼”)

⑤深衣:一种古代服裝。上下衣裳相连,长及脚踝,男女皆可穿。(《国语字典》,下同)

⑥正至:夏至、冬至;朔望:农历初一和十五。

⑦阼阶:东階,主人立此接待宾客。

⑧正宾:从主人的僚友中选定的一位可为其子加冠的宾客。

⑨昏礼:古时于黄昏举行结婚仪式,取其阴阳交替有渐之义,故称。

⑩纳采:古代婚嫁六礼中的第一礼,男方遣派媒人携带一定的礼物,向女家正式求婚。

⑪大敛:把死者放入棺木里,钉上棺盖的礼节。

⑫赙:以钱物帮助别人办丧事。

⑬虞祭:一种古代的祭礼。在父母葬后,將其魂魄安于殡宮的仪式。

⑭降神:迎神,请神明来临。

⑮初献:举行祀典或享客時,第一次的献酒。

⑯四时祭:每逢四时之首,用时令食品祭祀祖先。

⑰胙肉:祭拜鬼神用的牲肉。

⑱祝版:上面写有祭祀時祝祷文字的木版或紙版。

猜你喜欢

礼教祠堂宾客
名利如“宾客”
梁家祠堂史话
名利如“宾客”
名利如“宾客”
热闹婚礼季,如何在宾客中脱颖而出?
中国现代文学中“墙”的意象
中小学生识“礼”教育浅谈
《浮生六记》中陈芸的现实处境
古希腊私法何以未壮大
祠堂,华夏山水间的独特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