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老茶罐里识茶香
——记泉祥茶庄的那些事
2021-04-26姚晓燕
姚晓燕
中国的茶文化历史悠久,茶器伴随着茶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变化,成为茶文化最重要的载体,而作为茶叶的贮藏器——茶叶罐,是茶器中不可或缺的品类。茶叶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容易受潮,散茶的出现对茶叶包装要求从不密封到密封性能好,改变了茶叶贮藏的形态。茶叶贮藏从传统的纸包、箬叶、竹罐、瓷罐,紫砂罐、锡罐,到近代的印花铁罐等。特别是明清时期,茶叶罐形制各异,种类丰富,千姿百态,不同时代、不同材质的茶叶罐在历史的长河中为茶文化保留了馥郁的茶香。
民国时期,有一种茶叶罐,不同于明清时期茶叶罐的风格,它自成一派,浑身都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是民国风情的一个缩影,它就是马口铁茶叶罐,很多时候也叫老茶叶罐。
马口铁,俗称镀锡钢板,也称洋铁。近代,随着工业化的发展,以马口铁作为材料的茶叶罐逐渐盛行。这种罐子镀锡后具有防止腐蚀与生锈的作用,而且强度高,密封性能好,无金属味道,有很好的保鲜功能,于是便有大批量的生产。1810年,英国人彼得·杜兰德发明马口铁罐并获英国专利权[1](P191)。马口铁进入中国有好几种说法,有人认为,第一批镀锡板是于清代中叶自澳门进口的,而澳门的英文名为Macao,读“马口”,所以就有了马口铁之称[2](P128)。
马口铁比玻璃瓶轻便,不易碎,还可以在罐身上印刷出精美的图案。马口铁上印制图案主要采用的是平版胶印,民国时期印铁制罐业最早出现在上海,后逐步发展;天津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经济条件,制罐业也发展迅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这种内里镀锡的马口铁茶叶罐凭借良好的防潮效果和美观的装饰,在中国茶行业风行开来。茶叶罐造型有圆柱形、长方形、六角形等等,容量大小也不等。各地茶商为了宣传促销,非常重视茶叶的包装,在马口铁茶叶罐上设计几何图案、风景画、人物画等,具有“月份牌”画风为主的图案,同时在图案上还附有茶庄名称、地点、广告词及广告画等内容,起到了一定的宣传作用。
如民国“泉祥鸿记茶栈”铁茶叶罐(图1),这是一家开设在天津英租界的茶栈。茶叶罐整体色彩鲜艳,罐身外观印有风景画和美人图,四面皆有各式宣传语。正面标有“泉祥鸿记茶栈”的名称及所售卖的茶品(美术字体:红绿花茶);背面以含羞戴花的美人吸引眼球,阐述“茶之功效”:上清头目,下滋肝脏,避疫除瘴,增力悦志;边侧注明茶栈地址及赠亲馈友珍品的广告语。靠近底部标有“天津河东粮店街明星印纸印铁制罐厂”的小字。开窗几何图案繁多,却不突兀,图文并茂,已经有平面设计的元素。还有吴裕泰、正兴德、汪裕泰等知名茶庄都纷纷推出五颜六色的印花马口铁茶叶罐,既达到了商业广告的宣传效果,也突出了自己的品牌个性,赋予了马口铁茶叶罐更多的文化精神内涵。本文以中国茶叶博物馆馆藏泉祥茶庄各色马口铁茶叶罐为例,试图揭开泉祥老字号茶庄的前世今生。
一、以贩布发迹的孟家
山东济南章丘县旧军镇孟氏家族,是十八世纪左右中国北方崛起的豪门巨商,富甲一方。据传早在清康熙年间,孟家就开始经商,主要是收购章丘县附近盛产的土布,开设了布庄生意,从此靠贩卖土布发迹,之后孟家后代分别在北京、济南、天津等地开设绸布店,生意日渐兴隆。孟家的商号名称中都带有“祥”字,如“瑞蚨祥”“瑞生祥”“瑞林祥”“泉祥”“隆祥”“庆祥”等,因此被称为“祥”字号商帮。
商贾孟氏家族世系都有各自的堂号,如三恕堂、其恕堂、容恕堂、矜恕堂、学恕堂、进修堂等等。因各自的发展步伐不一,到了清末民初,贫富差距拉大,财富逐步集中到矜恕堂和进修堂。到1949年,先后在济南、青岛、烟台、北京、天津、福州等城市,开设了100多家祥字号商店,有绸布店、茶叶店、杂货店、药店、织布厂、制茶厂等等。
二、泉祥老字号的兴起
济南章丘旧军镇的孟家长期以子承父业、代代相传的传统家族经营模式经商。到了晚清,西方的公司制管理模式逐渐影响我国,这种经营方式与家族经营形成互补,孟家“祥”字号旗下开展连锁零售、批发经营模式,形成自己独特的经营管理体系,有着相当雄厚的资金和规模,孟家也成为中国早期民族工商业的典型代表。其中孟氏矜恕堂一枝发展极为突出,特别是孟洛川,他将家族企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成为孟氏集团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传珊是孟洛川的父亲,最早起家于周村。周村在康熙、乾隆年间曾是鲁中陆路交通的重要枢纽,后来发展成为山东北部的最大货物集散中转地。晚清,周村一度成为棉麻、丝绸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中心。道光年间,孟传珊娶名门之女高氏为妻,由高氏出资,在周村开设了“万蚨祥”杂货店,主要经营生活用品。由于经商有道,后扩大店面改为“瑞蚨祥”,主要经营绸布业务。
清代中期以后,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茶叶外销日趋繁荣。经过对市场的分析,孟传珊决定入主茶叶生意,于1835年将万蚨祥更名为泉祥,业务改为以经营茶叶为主[3](P336)。随着经营的不断发展,第一家分店“瑞蚨号”布店在济南开张。在孟洛川十几岁时,孟传珊因病去世,孟洛川跟随伯父外出经商。1868年,18岁的孟洛川正式接管孟家的产业[4](P120),以其独到的眼光,过人的胆识,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三、泉祥字号遍布华北各地
1896年,孟洛川将周村泉祥总号迁至济南估衣市街,而济南泉祥茶庄也正式创立。因为茶庄生意兴隆,随后又在济南开设了济南泉祥东号、济南泉祥西号、济南泉祥鸿记茶栈等等,在山东的青岛、烟台等地也设有分店,茶叶经营不断拓展。
泉祥茶庄的货源大都是前往国内各主要产茶区采购及窨制,各类花茶在福州设有加工窨制茶厂。在苏州也设庄窨制茉莉、玉兰花茶;在杭州设有茶庄的常驻机构;在安徽王林村设有收购点,并加工珠兰花茶[5](P45)。为保证茶叶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在全国各主要茶产区都设立收购加工点。泉祥茶庄形成了收购、加工、销售一条龙体系,有了自己的茶叶产业链,又在北京、天津等地陆续设立了茶叶分号。
泉祥茶庄有总店,也有很多分店,实施集中化管理,把各店的经营活动组合成整体,进行规模经营,相互支持,相互协调,共同承担风险,从而实现规模效应,使经营更具竞争力,发挥了连锁经营的优势。由于孟洛川善于经营,有自己严谨、独特的一套商业管理模式,“泉祥”成为一个从济南走出去的老字号,开始在全国设立连锁分店,拥有多家企业和商号的商业巨头,也使这块金字招牌久负盛名。
1893年,孟洛川在北京大栅栏开设了(北京)瑞蚨祥绸布店,由其助手孟觐候管理。光绪26年(1900),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瑞蚨祥产业毁于一旦。1901年,在孟觐候的努力下,北京瑞蚨祥重新开业。依托瑞蚨祥产业雄厚的经济实力,此后瑞蚨祥分别于1911年和1918年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开设“北京瑞蚨祥西鸿记茶庄”(图2)和“北京瑞蚨祥东鸿记茶庄”(图3),还有一些绸布店,北京瑞蚨祥产业逐渐扩大,名声大振。
清末民初,孟洛川作为泉祥茶庄的投资人,为了扩大在茶叶上的经营,在天津锅店街开设了天津泉祥总号,又在天津英租界二号路开设了分号——泉祥鸿记茶栈(图4)。1930年左右在天津营口道将原来的仓库改为门市营业,成为天津泉祥鸿记茶栈的又一分店(图5)。
泉祥鸿记茶庄凭着优良的服务、优质的品质、可靠的信誉,在竞争激烈的茶叶市场始终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他们从原产地出发,保质保量,没有中间商,门店不仅有批发、零售,还有函购,如在民国“天津泉祥鸿记茶庄”价目单(次页图6)中就明确写着:函购,远方来信赐顾,款到立刻寄奉。这种通过书信购买的方式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网购,不同的只是付款方式及购买速度,虽然没有如今的互联网快速便捷,但这也是多种营销模式的尝试。从价目单中我们可以看出,泉祥鸿记茶庄主要出售:窨制花茶,如茉莉香茶、珠兰花香茶等;各色名优绿茶,如西湖龙井、碧螺春、六安瓜片……,还有九曲红梅、普洱、大红袍等,品类齐全。泉祥鸿记茶庄销售的茶叶都采自原产地,以高质量的茶品吸引顾客。
四、泉祥茶庄最后的归宿
1925年军阀张宗昌在山东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人民深受其害,苦不堪言。1928年孟洛川为逃避战乱,迁居天津英租界[6](P114),一直到解放。泉祥各地茶庄虽然有资金雄厚的“瑞蚨祥”作为强大的经济后盾,但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整个中国的工商业环境急剧恶化,孟氏集团的商业状况也逐渐萎靡,一蹶不振。新中国成立以后,孟家为顺应趋势,由各地“瑞蚨祥”代理人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各地经营茶叶的泉祥老字号,如济南泉祥茶庄、济南泉祥东号、济南泉祥西号、济南泉祥鸿记茶栈、北京瑞蚨祥西鸿记茶店、北京瑞蚨祥东鸿记茶店、天津泉祥鸿记茶栈等,也都纷纷公私合营后,转为国营(图7)。
孟洛川将传统的经营方式和近代商业模式结合起来,通过结交权贵等方式,扩大自已的影响力,有着很强的商业活动能力,但还保留着封建传统思想,并没有像天津正兴德茶庄一般大肆在报刊杂志上刊登各色广告,茶庄宣传较少,经营相对比较保守。但从一个个马口铁茶叶罐来看,泉祥也有自己独特的营销方式。铁罐上的信息表明了泉祥茶庄有很多分店,总店不变,而且留有电话号码,由此也可看出泉祥茶庄非常重视信誉。茶庄生意继承了“瑞蚨祥”的经营理念,信守承诺,保证品质,对待顾客礼貌、周到。由此,也在当时的茶行业占有重要的地位。
马口铁茶叶罐将湖光山色的风景画或时装美女画这些具有中国风的传统图案融入到茶叶包装中,能够给传统的包装带来时代的生命力,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而且能提升茶叶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20世纪二三十年代,像“泉祥”这样使用马口铁茶叶罐的商家很多,如正兴德、成兴、启元等等,精美的铁茶叶罐都是商家各自的形象代言物,每个老茶号背后都有一段自己的故事,沉浮在时代光阴之中。茶叶罐上所能呈现的信息可能是有限的,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却表现出了不一样的文化特质,至今仍能让我们一起欣赏、探寻那一个个古色古香,既带着锈斑、又色彩艳丽的民国铁茶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