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氤氲江南:从《儒林外史》到《文木山房集》的茶文化观照

2021-04-26闫茂华

农业考古 2021年2期
关键词:马二吴敬梓儒林外史

闫茂华

清人吴敬梓所著《儒林外史》(以下简称《外史》)自问世以来,获得学人推许,众多学者从文学、语言学、地理学、历史学、社会学、茶文化学等多角度研究《外史》,成果颇丰。小说以托明写清为背景,讽刺一帮文士以“科举八股”为荣身手段,以“功名富贵”为人生目的,不顾“文行出处”的文化渊薮,致使“文人有厄”的悲剧过程,也塑造了一群理想中的真儒豪杰的感人故事。《外史》中茶事描写内容丰富,反映了明清时期江南地域的茶文化现状。茶与中国小说结缘始于宋元话本,其成熟时期在明清,“茶”是白话小说区别于文言小说的一个文化符号[1](P73)。自洪武二十四年九月(1391)朱元璋下诏:废除团茶,改贡叶茶,“一瀹便啜,遂开千古茗饮之宗”[2](P75)。壶泡杯饮日渐风行,茶事活动由王公贵族阶层逐渐转入市井细民中间,“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统计,《外史》全书共56回35万字,从第1回“楔子”至第56回“幽榜”,描写茶事有51回,占91.1%,涉笔“茶”字300余次,共计1万余字,茶事活动描写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本文从茶文化视角观照《外史》,对塑造人物形象、构建故事情节、增强讽刺效果等方面加以考察,拟为这部经典小说的研究提供新材料,开拓新视野。

一、《外史》中的茶文化

《外史》中饮茶描述有长幼尊卑的“礼”饮,名士集会的“乐”饮,真儒隐士的“雅”饮以及市井细民的“俗”饮,反映出文人市井的生活水平和心理状态。每章的茶事描写,均配合论事自然发生:有的浮光掠影一笔带过;有的专写茶事活动,白描写实,幽默风趣,不加断语,充满智慧。

(一)以茶讽刺情伪毕露

文人是茶文化的创造者和践行者,更是茶文化精神内涵的体验者和赋予者[3](P71)。吴敬梓运用春秋笔法描写文人茶事,显露讽刺锋芒,传达爱憎褒贬,诚如鲁迅所说通篇“婉而多讽”,“则无一贬词,而情伪毕露,诚微辞之妙选,亦狙击之辣手矣”[4](P207)。

1.以茶充饥

《外史》第14回中,八股选家马二先生是一位古道热肠、迂腐麻木的落第文士,马二先生“游西湖”确切说“吃西湖”,文人雅士游西湖,三五好友,桂桨兰舟,香茶美酒,吟诗作赋。马二先生独自一人,行色匆匆,丝毫不留恋这“天下第一个真山真水的景致”[5](P85),他食量饕餮,却囊中羞涩,正文中写“马二先生独自一个,带了几个钱,步出钱塘门,在茶亭里吃了几碗茶……喉咙里咽唾沫,只得走进一个面店,十六个钱吃了一碗面,肚里不饱,又走到间壁一个茶室吃了一碗茶,买了两个钱处片嚼嚼,倒觉得有些滋味”[5](P85)。一碗面填不饱肚子,只好以茶充饥,全无品茶情调。走到净慈寺附近“门口也是个茶室,吃了一碗茶”[5](P86)。过了雷峰塔,他又来到一个茶亭,茶亭上金书“南屏”横匾(源自苏东坡“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煎茶三昧手”),马二先生“吃了一碗茶,又买了各样点心,不论好歹吃了一饱”[5](P86)。“第三日马二先生来到城隍山,一口气走上,不觉气喘,看见一个大庙门前卖茶,吃了一碗……这一条街,单是卖茶就有三十多处,马二先生到间壁一个茶室泡了一碗茶,看见有卖蓑衣饼,叫打了十二个钱的饼吃了,略觉有些意思……最后他又看见一个大庙门摆着茶桌子卖茶,马二先生两脚酸了,且坐吃茶,吃了两碗茶,肚里正饿,买了几十文饼和牛肉,就在茶桌子上尽兴一吃”[5](P86-87)。游览西湖的3日,马二先生游了2日,睡了1日,吃了7次茶,如鲁迅语:“西湖之游,虽全无会心,颇杀风景,而茫茫然大嚼而归,迂腐之本色固在”[4](P206)。一次西湖之行,马二先生把“君子谋道不谋食”的古训丢在脑后,谦谦君子斯文扫地,讽刺意味之浓,跃然纸上。

2.以茶量人

第2回申祥甫、夏总甲等人薛家集观音庵议事,“和尚陪着小心,等他发作过了,拿一把铅壶,撮了一把苦丁茶叶,倒满了水,在火上燎的滚热,送与众位吃……和尚捧出茶盘——云片糕、红枣、瓜子、豆腐干、栗子、杂色糖,摆了两桌,尊夏老爹坐在首席,斟上茶来”[5](P8-9)。和尚不敢得罪申祥甫等,只能殷勤侍奉,足足换了三遍茶;而在观音庵坐馆的教书先生周进只能向和尚“讨了茶来吃点心”[5](P11),在天寒地冻之时和尚奉上苦寒清火的苦丁茶,给寻衅滋事的申祥甫等人降火,讽刺意味之强,无出其右。随后上坟遭雨的王举人粉墨登场,和尚忙迎接:“原来是王大爷,请坐。僧人去烹茶来”[5](P12)。及至饭点,王举人是“鸡、鱼、鸭、肉堆满春台”,“落后和尚送出周进的饭来,一碟老菜叶,一壶热水,周进也吃了”[5](P13)。周进每餐仅“一壶热水”,茶叶全无,对比王举人,世态炎凉,一目了然;“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以茶量人,对比鲜明。

3.以茶谑人

第47回,虞华轩捉弄爱吹牛皮的成老爹,令人捧腹。成老爹吹嘘说县城方六爷要请他吃饭,被虞华轩识破其诡计,便设计戏耍他:先让卖草的假冒方家仆人来催成老爹,又当着成老爹的面,在府上置办酒菜:“成老爹来到方家,见过主人方老六,小厮拿上茶来吃过……彼此又坐了一会,没有话说。又吃了一会茶……又坐了一会,又吃了一道茶,也不见一个客来,也不见摆席,肚里又饿,只得辞行”[5](P274-275)。成老爹被方家应付一番后,想返回虞府打秋风,却继续受谑。“见桌上摆着五六碗滚热的肴馔,正吃在快活处。见成老爹进来,都站起身。虞华轩道:‘成老爹偏背了我们,吃了方家的好东西来了,好快活!’便叫:‘快拿一张椅子与成老爹那边坐,泡上好消食的陈茶来与成老爹吃’。小厮远远放一张椅子在上面,请成老爹坐了。那盖碗陈茶,左一碗,右一碗,送来与成老爹。成老爹越吃越饿,肚里说不出来的苦……他们一直吃到晚,成老爹一直饿到晚。等他送了客,客都散了,悄悄走到管家房里,要了一碗炒米泡了吃”[5](P275)。成老爹先是一顿饱饮茶水,就够难受了,再远远看着别人大块朵颐,自己却无缘餐桌,这边小厮一碗碗盖碗陈茶奉上,真是越喝越饿,越饿越喝,这一场设计把成老爹的尴尬无趣、方六爷的敷衍无聊、虞华轩的戏谑无度描绘得栩栩如生,真是“白眼睥睨群丑,嬉笑轻蔑流俗”[6](P116)。

4.打茶官司

第22回,牛浦与卜诚、卜信的茶礼之争,撕开文人的虚伪面纱。董孝廉想拜访牛布衣,牛浦冒充客死芜湖关的牛布衣,骗取了董孝廉的信任。牛浦指使妻舅丈卜诚、卜信收拾客厅,煨茶置果。“卜诚叫浑家生起炭炉子,煨出一壶茶来,寻了一个捧盘、两个茶杯、两张茶匙,又剥了四个圆眼,一杯里放两个,伺候停当”[5](P128)。董孝廉和牛浦(假牛布衣)相见,“卜信捧出两杯茶,从上面走下来,送与董孝廉,董孝廉接了茶,牛浦也接了。卜信直挺挺站在堂屋中间,牛浦打了躬,向董孝廉道:‘小价村野之人,不知礼体,老先生休要见笑。’卜信听了这话,头脖子都飞红了,接了茶盘,骨都着嘴进去。”[5](P128)。送走客人回来,卜信迎着牛浦一顿数说:“你叫我捧茶去,这是没奈何,也罢了,怎么当着董老爷臊我?”牛浦道:“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茶,就不见了”……卜诚道:“姑爷,不是这样说,虽则我家老二捧茶,不该从上头往下走!你也不该就在董老爷跟前洒出来,不惹的董老爷笑?”牛浦道:“董老爷看见了你这两个灰扑扑的人,也就够笑的了,何必要等你捧茶走错了才笑!”他们越闹越僵,两人扯着牛浦到县衙说理……郭铁笔当下扯到茶馆里,叫牛浦斟了杯茶坐下……当下吃完茶,劝开这一场闹[5](P128-129)。清官难断家务事,这场官司以茶起因,最终以茶说和,正所谓“成也是茶,败也是茶”。吴敬梓以细腻白描的手法以茶为主线,直书其事,不加断语。

5.人走茶凉

金陵本为繁华、风流渊薮之地,文人结社往往与青楼有关,陈木南青楼艳遇,用人走茶凉最为贴切。第53回,陈木南来宾楼初会聘娘,聘娘为其烹茶,“房中间放着一个大铜火盆,烧着通红的炭,顿着铜铫,煨着雨水。聘娘用纤手在锡瓶内撮出银针茶来,安放在宜兴壶里,冲了水,递与四老爷(陈木南)”[5](P308)。第54回,陈木南因流连青楼花光银两,躲债远走福建,想与聘娘见上最后一面,“虔婆道:‘他今日不在家,到轻烟楼做盒子会去了。’说着,丫头捧出一杯茶来,陈木南接在手,不大热,吃了一口,就不吃了。虔婆看了道:‘怎么茶也不肯泡一壶好的?’丢了桂花球,就走到门房里去骂乌龟”[5](P314)。对于身无分文的陈木南,虔婆则换了一副面孔,端茶送客,人走茶凉,作者不着一字评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二)雨水煨茶氤氲江南

无论“烹茗清谈”,还是“啜茗闲谈”,均需用水,好茶须好水,“精品厌凡泉”。陆羽《茶经》曰:“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随着时代更迭,饮茶方式改进,至明清时,流行用雨水烹茶蔚然成风,其“秋雨烹茶上、梅雨次之,春雨下”[6](P114)。雨水煨茶,茶汤清澈明亮,滋味纯正甘爽。在南京,每到梅雨纷纷或秋雨绵绵时节,家家户户用盆接、用坛盛、用缸装,储存雨水,以备不时之需。《外史》中雨水烹茶的描写就有6回,杜慎卿请客用“雨水煨的六安毛尖”;秦淮河的游船上摆放“上好的雨水毛尖”[5](P239);聘娘的绣房里烹茶也“煨着雨水”;鲍廷玺房内丫头用“雨水煨茶与太太嗑”[5](P158);盖宽设在僻巷里茶馆“后面放了两口水缸,满贮了雨水”[5](P319)。南京茶社极多,生意红火,“茶社有一千余处,不论你走到一个僻巷里面,总有一个地方悬着灯笼卖茶,插着时鲜花朵,烹着上好的雨水,茶社里坐满了吃茶的人”[5](P143)。上千座茶社,用雨水烹茶,且茶客盈门,这些极尽雨水煨茶的描写,足以表明江南地区雨水煨茶的风行,积淀着六朝风雅的古都其氤氲的气质,也恰好从饮茶一事上体现出来。《外史》还描写了明清的独特烹茶法——煨茶法:将茶叶与水放入壶中,在炉火上烧开,斟入杯中饮用。煨茶法简便、实用,是继泡茶法之后又一种流行的烹茶法,无疑是明淸时烹茶的一种新事件,为明清的茶俗研究提供了素材。

1.真儒豪杰谈茶论诗

《外史》中的饮茶过程写的比较简略,至多“品茗清谈”;“啜茗闲谈”,自古以来,茶在饮食文化中的意象,就近于清淡、宁静、雅致;而对茶的喜爱,尤能反映出一个人生活品味的清雅脱俗[7](P60)。第29回,“杜慎卿写个说帖来道:‘小寓牡丹盛开,薄治杯茗,屈三兄到寓一谈’……众人吃了,又是雨水煨的六安毛尖茶,每人一碗。杜慎卿自己只吃了一片软香糕和一碗茶,便叫收了下去,再斟上酒来”[5](P171-173)。第46回,“庄征君、杜少卿、迟衡山、虞博士等一班文人名士到庄濯江处聚会,坐定,家人捧上茶来,揭开来似白水一般,香气芬馥,银针都浮在水面。吃过又换了一巡‘真天都’,虽是隔年陈的,那香气尤烈”[5](P268)。因为是“儒林”中真儒豪杰的集会,故而对品茶鉴赏描写细腻入微,衬托其清淡雅趣,戏班还专门演出两部剧目《借茶》和《茶博士》,以烘托集会的隆重气氛。

2.清凉山奇人谈茶论水

第55回,裁缝荆元拜访“灌园”于老者,“于老者看儿子灌了园,也就在茅斋生起火来,煨好了茶,吃着,看那园中的新绿。荆元走过来,于老者道:‘恰好烹了一壶现成茶,请。’荆元坐着吃,道:‘这茶色、香、味都好。老爹,却是那里取来的这样好水?’于老者道:‘我们城西不比你们城南,到处井泉都是吃的,这是清凉山的雨水’”[5](P321)。清凉山是城西极幽静的所在,奇人吃茶,看园中“新绿”,又弹琴相娱,婉然两位悠然自得的“神仙”,乡郊村野都品茶论水,江南氤氲浸润百姓家已久。

3.雨花台农夫吃茶对话

第29回,挑粪工对话吃茶,讽刺艺术之高耐人寻味。“杜慎卿坐了半日,日色已经西斜,只见两个挑粪桶的,挑了两担空桶,歇在山上。这一个拍那一个肩头道:‘兄弟,今日的货已经卖完了,我和你到永宁泉吃一壶水,回来再到雨花台看看落照’”[5](P173)。担粪农夫,职业卑微,干最脏活,卖最贱货,维持生计。然而他们为喝一壶(茶)水跑到永宁泉茶社,还要爬到山顶看落日余辉,这是何等洒脱。没有江南氤氲的长期浸淫,没有对率性生活的深切向往,没有对诗意生存的非常渴求,挑粪工很难有这份闲情逸致。杜慎卿感叹道:“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一点也不差”[5](P173)。“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更何况生活在江南烟雨中的芸芸众生。

明清时期的江南城镇密集、水网纵横,中心城市南京以其便利的水路交通、秀丽的风物景色、繁荣的城市经济、深厚的历史积淀,成为文人理想的栖居地和聚会地,并因此承载了重要的茶文化功能,成为茶文化集聚与辐射中心[8](P113)。吴敬梓自中年移居南京,整整生活了21年,南京成为他的第二故乡,《外史》中对南京的风物人情着墨最多,从第24回开始,至全书终结,共有23回故事发生在南京。除此之外,杭州与嘉兴等其他城市,占有12回的篇幅。因此,江南的故事多带有“烟水气”,亦在情理中。

(三)宜壶锡瓶茶馆啜茗

明、清饮茶风行全国,茶序简单,茶礼尚存,如饮茶称“啜茶”“吃茶”“饮茶”;来客必“烧茶”“煨茶”“烹茶”;待客则“捧茶”“奉茶”“献茶”“斟茶”“拜茶”“请茶”;烹茶一次谓“一道茶”,烹茶三次称“换了三遍茶”;茶馆服务生称“看茶的”“茶上”“茶博士”等,《外史》中描写茶叶品种相对较少,茶具也较普通,茶馆陈设简朴。

1.茶叶

《外史》中出现茶叶品种有10余种,如苦丁茶、干烘茶、毛尖茶、梅片茶、银针茶、真天都、陈茶、攒茶、清茶、贡茶、果茶、新鲜茶等(见次页表1)。《外史》中描述一群落魄文人和市井细民的日常饮茶,大都是普通茶,没有珍稀茶品,最好的一次茶品是杜少卿、庄征君、迟衡山、虞博士等聚会:先喝银针茶,色似白开水,香气扑鼻,再喝真天都,虽是陈年老茶,香气浓郁;最差的茶如苦丁茶、干烘茶和梅片茶,是贫困人家饮用的一种粗老浓苦的茶叶。《外史》还描写了独特饮茶食果方法——果茶:将龙眼、红枣等干鲜珍果放入茶杯里,用茶匙捞取,且饮且食,以珍果佐茶,有益茶香,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的饮茶习惯。

表1《儒林外史》中茶品种类统计表

2.茶具

《外史》中对茶具的描述较为简略,大都是普通的茶壶、茶碗、茶匙,没有金杯、玉盏、银瓶之类精美茶具。宜兴紫砂壶因造型古朴雅致,能保持茶的色、香、味因而成为明清时期流行的茶具,成窑、宣窑杯子、锡瓶、铜铫算是高档茶具;铜铫烧水,宜壶泡茶,锡瓶贮存茶叶。《外史》中最不靠谱的是铅壶煮茶,第2回观音庵和尚用铅壶煮苦丁茶给众人吃。铅易使人中毒,铅较铝铁铜等金属比重大、熔点低,铅壶长时间在火上烧烤易变形、渗漏,用铅壶加苦丁茶煮水,苦上加苦,有害健康。吴敬梓擅长白描写实,所言事物皆有所指并客观存在,而“讽刺”的生命在于真实,此处设置“铅壶煮苦丁茶”,意蕴深远。无独有偶,明代文震亨(1585—1645)所撰写《香茗志》认为:“茶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为下”。但是,以“低熔点、易氧化、有毒性”的铅作茶瓶,用来煮水煎茶并称其“为上”,在高度文明的今天,怎么说都是不科学的也不适时宜的[9](P45)。

3.茶馆

《外史》中公众饮茶的场所叫“茶馆”,或叫作“茶室”“茶社”“茶亭”“茶铺子”“茶棚子”等,茶馆功能种种,如借坐叙谈、安顿流寓、好友邂逅、同行聚会、洽谈生意、商议丧事、排解纠纷、静室密谋、小憩解乏等等,茶馆成为城市窗口的独特反映[1](P75)。《外史》中文人学士现身茶馆,三教九流成了饮茶主体,茶文化越来越世俗化,市井百态再现“文人有厄”的窘迫局面。茶馆的开放,还原了鲜活的生活场景,成就了《外史》对社会生活的多层观照和整体把握,也为作品提供丰富的茶文化素材。借坐叙谈要到茶馆:第23回“牛浦同道士一直进了旧城一个茶馆内坐下,茶馆里送上一壶干烘茶,一碟透糖,一碟梅豆上来”;安顿流寓要到茶馆:第17回“景兰江吩咐船家把行李且搬到茶室里来。当下三人同作了揖,同进茶室。彼此谦逊了一回坐下,泡了三碗茶来”[5](P103);好友邂逅要到茶馆:第33回“杜少卿笑道:‘原来是来霞兄,你且坐下吃茶。’来霞士会了茶钱,两人同进识舟亭”[5](P196);同行聚会要到茶馆:第24回“鲍文卿到总寓旁边茶馆内去会会同行,才走进茶馆,只见一个人坐在那里,头戴高帽,独自坐在那里吃茶。钱麻子说道:‘请坐吃茶。’当下坐了吃茶”[5](P144);洽谈生意要到茶馆:第25回“鲍文卿道:‘如此,屈老爹在茶馆坐坐。’当下两人进了茶馆坐下,拿了一壶茶来吃着。”[5](P145);商议丧事要到茶馆:第15回“洪憨仙去世,马二前去吊唁,儿子守着哭泣,侄子上街买棺材,女婿无事,同马二先生到间壁茶馆里谈谈”[5](P90);调解纷争要到茶馆:第22回“郭铁笔当下扯到茶馆里,叫牛浦斟了杯茶坐下。当下吃完茶,劝开这一场闹”[5](P129)。第45回“余持应了下来,出衙门,同差人坐在一个茶馆里吃了一壶茶”[5](P261);静室密谋要到茶馆:第13回“宦成和差人两人拉着手,到街上一个僻静的茶室里坐下。差人道:‘放着这样一注大财不会发,岂不是如入宝山空手回?’”当下二人密谋箱子事宜[5](P81)。第19回“老六道:‘请三爷在外面说话。’潘三同他走了出来,在一个僻静茶室坐下。王老六道:‘如今有一件事,可以发个小财,一径来和三爷商议。’”[5](P112)小小一茶馆,众生大舞台,生旦净末丑,诸事皆包全。茶馆的利钱有限,一壶茶只赚一个钱[5](P319)。正因如此,低微的茶室有时会降低名士“风度”,第20回“景兰江要邀匡超人到茶室里去坐。匡超人近日口气不同,虽不说,意思不肯到茶室。景兰江揣知其意,说道:‘匡先生在此取结赴任,恐不便到茶室里去坐,小弟而今正替先生接风,我们而今竟到酒楼上去坐罢,还冠冕些。’”[5](P119)吴敬梓还多次描写茶客离去时“当 下 会了茶钱”,足见作者同情茶馆收入微薄,经营不易,心细如发,观照周全。

4.茶礼

《外史》对社会各阶层饮茶的观照还表现在饮茶礼仪的重视方面,最为庄重的礼仪方式“换三遍茶”,只有在官府老爷交往、文人士大夫集会、新婚夫妇合卺、族长召集议事等重大场合才行此礼仪,《外史》中“换三遍茶”的描写有7回:第8回“王太守和蘧公子说着,换了三遍茶,宽去大衣服,坐下”;第10回“编修公奉新婿正面一席坐下,两公子、两山人和鲁编修,两列相陪。献过三遍茶,摆上酒席,每人一席,共是六席”;第12回“魏厅官和娄三公子说着,换过三遍茶,那厅官打了躬又打了躬,作别去了”;第22回“牛浦道:“但凡官府来拜,规矩是该换三遍茶,你只送了一遍茶,就不见了”;第26回“新郎(鲍廷玺)吃过三遍茶,请进洞房里和新娘交拜合卺”;第34回“高老先生等众人吃过了三遍茶,换去大衣服,请在书房里坐”;第2回申祥甫、夏总甲等人在观音庵议事,“和尚陪着小心,只能殷勤侍奉,足足换了三遍茶”。特别是第22回中牛浦和官府董老爷会面,卜信没有按规矩“换三遍茶”,牛浦因此与两位妻舅爷打茶官司的事。凡此种种,宏观反映明清时期从官府到民间对茶礼的重视程度,体现作者倡导“礼、乐、兵、农”思想的良苦用心,吴敬梓对茶文化的自觉可谓“未尝不于茶三致意焉”[1](P73)。

在“虽云长篇,颇同短制”[4](P206)的《外史》中,“茶”始终贯穿各章节中,如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在茶烟氤氲的氛围里,伴随故事情节发展而发展,如影随形,如同一个隐秘的茶世界,人们不禁要问这种深厚的茶文化底蕴究竟源自何处?

二、《文木山房集》中的茶文化

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人称文木先生,安徽全椒县人[5](P2)。他学识渊博、援笔立成,在小说、诗词、文赋等方面颇有建树,除《儒林外史》外,还有诗集《文木山房集》十二卷(今存四卷),另著有《诗说》已佚失。其诗词作品相当程度上展示吴敬梓由少年意气、自觉放弃科举考试、鄙视“功名富贵”的心路历程,通过他人生况味的感悟,可以窥探其精神世界。现存的《文木山房集》四卷,收录诗137首、词47首、赋4首,共188篇。研究梳理吴敬梓的诗文集,不难发现,吴敬梓对茶情有独钟,从其诗集中摘抄18首茶诗词,占整个诗集的10%,这有助于吴敬梓茶文化思想的解析,对于解读《外史》中所构建隐秘的茶世界,提供了最现实的证据(见表2)[10](P1-90)。

分析茶诗词表明,吴敬梓经常参加社交活动,酬唱赠答,品美酒香茶,扪腹徐行。时常与好友一起“斗茶时候”“爇尽薰炉沸尽茶铛”,在“茶烟袅袅”中“乳花浮盏”斗得难解难分;春天邀诗友游雨花台,小憩永宁泉,茶社酒村“柳阴酒旗扬,柳色茶烟结”;有故人造访时“薰炉茗碗”“焙茶窗际”“长昼茶铛沸”,在初夏的丝丝梅雨中“煮茗消闲话”;有时独自一人沉思到深夜“一龛佛火,一炉茶影,一床诗卷”;当诗人缺粮断炊、生病卧床时,又想起漂泊远方的爱子吴烺“病榻茶烟细”“茶铛药碓”“夜雨寒茶灶”。吴敬梓的茶诗才情也随着季节变幻、好友交往、亲人聚散而激情飞扬。

无论《文木山房文集》还是《儒林外史》都氤氲着浓郁的茶文化氛围,这种茶文化底蕴源自吴敬梓的人生经历——锦衣玉食的童年、多灾多难的青年、毁家南迁的壮年、穷困潦倒的老年,经历世态炎凉,饱尝酸甜苦辣,酿成苦茶,独自品尝,因此以茶讽刺,情伪毕露;也源自于他生活的时代,饮茶风行,壶泡杯饮,啜茗清谈;更源自于他生活的环境,江南水乡,雨水煨茶,茶香氤氲烟雨中。最后他用生花妙笔将人生感悟化作一杯浓茶倾注于著作中,犹如丝丝茶雨,润物无声。

表2《文木山房集》中茶诗词摘抄

猜你喜欢

马二吴敬梓儒林外史
论《儒林外史》序跋的批评价值
吴敬梓“休说功名”
马二
《儒林外史》的吃播
庄严隆重的祭祀仪式与不可预知的祭祀效果*——论《红楼梦》的除夕宗祠祭祀与《儒林外史》的泰伯祠祭祀
吴敬梓是个败家子?
单宝塔诗
·城上风威·
马二先生非“迂儒”论:关于《儒林外史》的一个误读
吴敬梓“暖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