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敬梓“暖足”
2009-08-11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09年19期
吴敬梓出身于安徽全椒的名门望族,家底丰厚,但他却对金钱仕途不闻不问,终生不仕,横对流俗,笑傲公卿;而对书籍则情有独钟,整天吟诗作赋读百家书,广结书友,友人遍天下;他为人宽厚仁慈,豪爽豁达,遇贫即施,没几年功夫便把祖上的遗产用光了。
33岁那年,他为生活所迫,举家迁至南京。客居异乡,无依无靠的他只得靠典当衣物与友人周济来维持生活。在那个时候,他看遍世间百态,感受人间冷暖,便萌发了创作《儒林外史》的念头。经过几年的积累、酝酿,39岁那年,吴敬梓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当时他的生活条件困苦至极,他的友人曾用这样的诗句形容他的困境:“囊无一钱守,腹作千雷鸣”“近闻典衣尽,灶突无烟青”。
冬天,天气严寒,屋里无柴火取暖,更无棉衣裹身,到了夜间更是寒冷难耐,屋内滴水成冰,墨成冰墨,吴敬梓经常被冻得手腿打颤,牙齿作响。一天夜晚,大雪过后,天气格外寒冷。正在屋里创作的吴敬梓实在坐不住了,这里站站,那里坐坐,可满屋子没有一处暖和的地方,他痛苦极了,无助地望着窗外。吴敬梓心想:“反正坐也坐不住,干脆到屋外走走。”于是边走边欣赏夜色,不知不觉中,手脚暖和了,脸上冒汗了……吴敬梓终于找到了驱寒的方法。
从此以后,每当创作期间寒冷难耐时,吴敬梓便绕城跑步取暖,并把这个“经验”传给了自己的一些穷朋友,于是每到夜间便和自己的穷朋友一同跑步取暖,相互交流谈心,非常惬意。朋友们戏称此举为“暖足”。
凭自己坚强的毅力与坚忍不拔的精神,吴敬梓克服了种种困难,历经十年时间,终于在49岁时完成了《儒林外史》这部30万字的巨著,为后人留下了不朽的精神财富。
【彭连芳/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