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1-04-25钟海燕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史料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钟海燕

[摘   要]运用史料开展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文章结合教學实践,探讨应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的策略,提出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史料,组织探究活动;分析历史文献,再现时代背景;展示图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分析典型史料,加深学生理解;对比探究史料,展现历史联系。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料;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73-02

史料是对历史事实的描绘,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资料。史料中包含着历史信息,解读史料是引导学生掌握史实和深入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解读史料也是学习与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以史料为基础展开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学科的学习规律,提升学习能力。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对如何应用史料开展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探讨。

一、结合教材史料,组织探究活动

在部编版教材中,史料的比重大大增加,其中许多史料都具有代表性,教师可结合史料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阅读和分析史料要求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所学知识解读史料,这是一种探究式学习活动。教师在此过程中,可以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材料展开交流与讨论,以提升学生的理解能力。

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洋务运动》一课时,教师围绕课本中“材料研读”板块中的如下内容展开探究活动:“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以上内容来自吴永《庚子西狩丛谈》,是李鸿章晚年对自己洋务事业的评价。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以上的评语,并思考以下问题:“为什么李鸿章无法‘放手办理?”“慈禧太后称李鸿章为‘再造玄黄之人,但是他却自认为所做的都是‘纸糊的老虎,你怎么看待他的说法?”这些问题为开放性提问,不设唯一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组织语言回答。如针对“为什么李鸿章无法‘放手办理?”这一问题,学生的答案包括以下几点:清政府顽固派阻挠;洋务派内部腐败,管理水平低,不可能得到长远发展;落后的君主专制仍然存在。通过对这则材料的探究,学生加深了对洋务运动局限性的认识。教师最后再指出洋务运动只着眼于器物层面,并未解决历史的深层矛盾。通过分析关于重要人物言行的史料,不仅使历史变得生动和立体,也使学生的思维和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学生在运用史料论证教材观点的过程中,掌握了“论从史出”的基本研究方法。

二、分析历史文献,再现时代背景

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许多重要文献,其中一些文献直接导致历史车轮转向,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深层矛盾。历史文献是第一手史料,具备很高的史学价值。使用历史文献开展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阅读材料的基本技能。分析历史文献,可以再现时代背景,展现历史原貌,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

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华民国的创建》一课时,教师先使用PPT展示了《清帝退位诏书》,接着结合课本知识解读该诏书,引导学生注意其中涉及的关键史事,如“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指的是武昌起义。然后重点分析“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指出当时确立共和政体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腐朽的君主专制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通过对历史文献的分析,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了辛亥革命的时代背景,认识到政体更换的必然性。又如教学《太平天国运动》一课时,为引导学生深入认识该农民运动的特点,师生共同阅读了历史文献《天朝田亩制度》中的片段:“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这段史料的理解难度并不大,教师可先请学生自行释义,再提问:“结合课本知识,说一说《天朝田亩制度》中描述了什么样的分配制度。”让学生注意到太平天国运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学生通过分析一手材料获取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告知的,而是主体经过充分的思考和探究后生成的,是真正属于学生的知识,能够给学生留下最为深刻的印象。

三、展示图片史料,创设历史情境

图片是史料的一种形式,与文字相比,其能够更直观地显示历史场景,可以为教师在课中创设历史情境提供许多便利。特别是一些由古人创作并流传至今的历史画作中,可能包含了关于历史背景的信息。教师引导学生对历史画作进行解读,可以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建立对历史情景的想象。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宋代经济的发展》一课时,师生共同解读了其中的《耕获图》。教师以多媒体显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中找寻有关宋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教师将图片放大显示,先让学生注意到图中同时包含了插秧和收割两种农事,这表明当地的水稻一年两熟,因此该图反映的是江南地区农业生产的场面。接下来,师生一起分析图中的人物,让学生发现图中人物的不同身份。图片右侧有一名站在庄园门前的老者,正在欣赏田园风光,教师向学生说明这是前来视察的庄主,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教师可将接下来的分析任务交给学生。学生通过分析图中其他人物所做的事,如耕地、插秧、灌溉、收割、脱粒、簸扬、入仓等,了解到他们是庄园的佃户,并注意到其中劳动分工的现象。教师在课中营造积极互动的氛围,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然后对教师说出观察的结果。

随着观察的不断深入,学生可以从中解读出越来越多的信息,认识到当时江南地区农业发达,形成了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读图后,学生了解了古代经济中心由北至南转移的原因,从而能够理解教材中的表述。通过对图片史料中历史信息的深度挖掘,学生对历史情境的把握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分析典型史料,加深学生理解

在课堂中所使用的史料应当具备典型性,可以显示出影响历史发展的关键要素,成为加深学生理解历史知识的支架。教师选用的史料要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重难点,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印象从模糊走向清晰,发展学生对于历史情境中因果联系的认知。

例如,七年级下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一课中讲述了清朝对西南、东南、西北边疆采取的管理措施。本课涉及许多区域,信息量较大,充满各类史实细节,如果学生缺乏对历史趋势的总体把握能力,学习起来会十分吃力。因此,教师加强了对“清朝对全国的统治”这一部分内容的讲解,并引入了戴逸《简明清史》中的一则史料:“满族统治者进入北京后,立即遣官祭孔子,加封孔子‘大成至圣文宣先师的头衔,又以孔子的后人‘仍袭封衍圣公。”然后根据该史料提问:“请分析清朝政府入京后,尊封孔子并善待其后人的原因。”教师提示学生可先思考孔子的文化意义再作答,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当时清朝政府在全国建立统治的需求。学生整体把握了清初的历史背景后,便更能理解清朝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加强管理的动机。通过这样的教学,促进学生把握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培养了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五、对比探究材料,展现历史联系

历史事物之间是存在联系的,基于史料展开纵向的对比研究,可以让学生发现历史事物之间的联系,把握历史的时间轴,对历史发展背后的动力产生更加深刻的领悟。教师可将不同年代的史料并列演示,指导学生分析材料中的历史变化。

例如,在七年级下册《北宋的政治》一课中,北宋“重文轻武”的政治现象是教學重点,但是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针对这个难点,教师先展示课本第25页的《五代十国形势图(后周时期)》,让学生注意到当时有多个王朝并存。接着给出有关五代政权更替的时间表,告知学生这些开国君主均为掌握兵权的武将。通过这些关于五代十国政权的史料让学生理解,地方势力坐大、武将权力过重,是导致地方割据的主要原因。

在学生凭借有关五代十国的史料明确了这段历史的特征后,教师再引入《续资治通鉴》(卷二)中的史料:“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该史料反映了宋朝开国皇帝对于五代十国乱局原因的思考。教师先帮助学生疏通这则材料的文义,再提问:“宋朝为什么重武轻文?”此时,答案已一目了然。教师接着总结道:“唐朝走向衰亡正是由于武将割据,宋朝要巩固统治,必然要对武将限权。”通过对史料的对比探究,学生认识到了历史的复杂性,把握了历史发展脉络,明确了其中的因果联系。

总之,基于史料开展教学,符合历史教学的客观规律,赋予了历史教学旺盛的生命力。精选史料是运用史料前提,所选的史料内容应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具有易教利学的特征。展示史料内容后,教师要在充分释义的基础上,围绕史料展开探究活动,以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吴宝明.初中历史教学运用史料的方法与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19(11):78-80.

[2]  沈春华.统编初中历史教科书图片史料的“开发”策略:以《耕获图》为例[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0(3):44-46.

[3]  孙燕.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科学使用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9(16):58-59.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史料初中历史应用策略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小组活动在初中音乐课堂中的应用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技校制冷专业课程一体化教学探析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