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长对话文本阅读教学初探
2021-04-25王佩
王佩
[摘 要]文章以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 Unit 7 Reading的教學为例,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出发,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视频热身,图片讨论,激发学生语言兴趣;文本解读,概括总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提供角度,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思想品质;拓展内容,现学现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长对话文本;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10-0028-03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育部,2018)。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作为中学英语教师,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文本资源,精心设计课堂活动,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下面以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的Reading部分为例,探讨在中学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中,如何根据课本内容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一、教学内容分析
牛津译林版英语八年级下册Unit 7 “International charities”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国际慈善机构的介绍,让学生了解这些机构的职能以及怎样在国际范围内为他人提供帮助,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并且引导他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帮助别人。本单元的阅读文本“An interview with an ORBIS doctor”在形式上较为特殊,不是往常的一篇文章的形式,而是一篇长对话。本节阅读课通过学习这篇长对话文本,即采访者和马医生之间的对话内容,可以让学生从多方面体会ORBIS这个国际慈善机构的工作范围并深入了解马医生的内心世界和他的无私奉献精神,然后从中受到感染,对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在本课的备课过程中,笔者按照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来设计具体的教学过程。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主要由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构成。语言能力是指在社会情境中,以听、说、读、看、写等方式理解和表达意义的能力。学习能力是指学生主动拓宽英语学习渠道、积极运用和调试英语学习策略、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广阔性、敏捷性、独创性、逻辑性和批判性。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接下来笔者将针对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意识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来探讨如何开展本课教学。
二、教学课例与评析
1.视频热身,图片讨论,激发学生语言兴趣
刘月霞、郭华(2018)认为,在进入教学之前,教师应该通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对于所要学习的新知识和情景的兴趣,这样可以使学生快速地进入角色,参与到课堂中来。在导入环节,如果教师可以使用一些鲜活的材料,例如视频和图片等,学生就可以从这些鲜活的材料中汲取有用信息,并且从经验和记忆中寻找和搜索对应信息,实现信息的有效联结,学生也可以根据给出的鲜活材料作一些预测,从而增强学习兴趣。
在本节课的读前环节,为了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笔者以一段视频作为引入,视频主要介绍了一架特殊的大飞机,其特殊之处主要体现在该飞机并不是用于载客,而是一所移动的飞行眼科医院,视频中还详细介绍了这架飞机内部的构造。这样的引入让学生感觉非常奇怪,同时学生脑海中会有很多的疑问:不是说要上新课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视频作为引入?又联想到本单元的主题是国际慈善机构,学生会在脑海中搜寻有没有这样的机构满足视频中提到的特征,这样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笔者在对视频进行剪切时,特意在视频的最后放了一张图片(见图1)作为收尾,为接下来的环节作准备。
在下一个环节中,笔者将视频最后的那张图片拿出来,提示这是一个国际慈善机构的logo图片,让学生观察并回答两个问题:
Q1:What does the logo look like?
Q2:Why does the charity use an eye as its logo?
学生对第一个问题没有什么争议,因为这个logo很明显是一只眼睛,但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有了强烈的兴趣,学生的回答中涉及deal with eye problems、treat eye problems等词组,这样学生对这个组织就有了大概的猜想和了解。这种开放式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潜能,也为接下来的文本解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让学生从心理上和语言上作好了准备。
在进入文本前,笔者先在黑板上板书单词organization,提醒学生本课要了解的是一个组织,老师会把这个组织的名字藏在黑板的板书里,希望他们可以找出来。这样的提示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鼓励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总结,尽快发现板书中的秘密所在。
2.文本解读,概括总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去接收知识,而是要成为学习的主体,那么学生就要有参与活动的机会,也要有参与知识的发现、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的机会(刘月霞 等,2018)。每篇文本都会有一个主要线索,例如人物、事件、时间或者情感等,由这些线索建立起的就是文本的主线。教师应该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例如圈画关键词、绘制思维导图以及文本结构图等来帮助学生梳理文本结构。
本课文本不是传统的一篇文章的形式,而是以对话的形式展开,因此主线便是对话双方的人物。笔者根据长对话文本的特殊性由点及面、由浅入深地将对话文本一步步展开,也让学生一点点进入文本当中。
为了将上面的引入环节与文本连接起来,笔者创设了一个场景,即笔者有幸听到了视频中的飞机上两个人的对话,并且记录了下来,让学生进入对话语境中,然后從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教学:
(1)确定对话双方身份。笔者以填空的方式让学生回答出对话的双方分别是一名记者和国际慈善机构的一名医生——马医生。
(2)让学生运用浏览的阅读策略,迅速回答出记者一共问了几个问题,分别是什么,然后根据问题对对话文本进行结构划分。问题的层次比较清晰,因此学生可以准确判断,将文本划分成四个部分。学生梳理后发现主要有四组子对话,每组子对话都有自己的小主题,笔者设计了活动让学生对整个文本进行分段处理,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对文章内容有基本的掌握。学生的参与度很高。针对学生给出的不同答案,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答案。然后笔者给出一个配对练习(见图2),让学生参与进来,去体会每组子对话的大意,对文本实现基本感知。
(3)在学生对文本有了大概了解之后,带领学生深入文本内部,一部分一部分精读文章。在文本解读中,笔者充分考虑任务设置的多样性,用多样化的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例如,文本第一部分讲述的是世界上有眼部疾病的人的现状,笔者就给出了一些关键词,让学生根据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语言描述出现状,学生都很感兴趣。第二部分,笔者根据教材练习部分的提示采用了一个图表(见图3),让学生学会识图,厘清这一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第三部分,以设置问题为主,让学生在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重难点。最后一部分内容比较简单,所以笔者给出判断正误的练习,并要求学生将错误信息改正过来,加深对正确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在每一小部分任务完成后,笔者会要求学生用两个词来概括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第一个词为名词,主要讲述这一部分主题是什么,第二个词是形容词,形容这部分的内容。这八个词都会在文本解读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在板书中。
3.提供角度,温故知新,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语言是文本内容的主要表达形式,也是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达到写作目的的一种手段(梁美珍 等,2013)。在读后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文本,找出一些关键的语言证据来推敲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正确评判遇到的人以及事情,实现对文本的进一步解读。
在学生的配合下完成对文本的初次解读后,笔者根据板书内容,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将文本的四个部分有机整合。对话文本是围绕四个部分来展开的,分别是problem、work、feeling和hope,都和这个组织机构有关。第一部分说明的是这个机构成立的初衷以及这个机构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这个机构是如何开展工作的;第三部分讲述的是这个机构里面人的感受是怎样的,里面是一种怎样的工作氛围;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希望的,其实也就是这个机构以后的发展前景如何。通过笔者这样的讲述,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可以从对文章的局部理解中走出来,对文章有一个宏观的把控,也为接下来的环节作铺垫。
在讲完上述四个部分后,笔者抛出下一个问题:What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for an organization?学生在思考后都说出是人最重要,因为正是这些人组成了这个机构。笔者继续向下延伸:马医生就是这些机构的人员的代表,那么根据文本可以对马医生进行剖析。笔者提出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供学生两两合作讨论,问题如下:What do you think of Dr Ma? Please give some words to describe him and tell others why.这个问题属于每个学生都可以有自己的答案的问题,每个人的回答都是不一样的,只要学生可以自圆其说就可以了。学生的答案中,关于马医生的品格,出现了helpful、patient、active等词,甚至还有学生提出了selfless这个词。笔者在听完这些丰富的回答之后,引导学生说出responsible一词,因为做一份工作我们首先要有责任心才可以。然后笔者在板书中“hope”的下一排写上最后一部分内容:“Dr Ma”以及形容词“Responsible”。
这时候笔者让学生玩一个小游戏,让学生把红色加粗的字母连起来,找到笔者在板书中隐藏起来的小秘密。经过推理,学生会发现Organization、Responsible、Beautiful、Important和Serious的首字母连起来,刚好组成了本课涉及的机构的名称ORBIS,这个步骤照应了本节课的主题,也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题以及文本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记忆(板书见下图)。
4.拓展内容,现学现练,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迁移和应用”指的是将内化的知识外显化和操作化的过程,是知识活化的标志,也是学生学习成果的体现(刘月霞 等,2018)。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可以创设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语境,让学生有自由发言的机会和空间,可以就自己关心的话题展开叙述。这样的拓展活动可以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学生在发言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整合课上所学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这样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本课中,笔者在运用首字母点出组织机构名称后提醒说,ORBIS只是众多国际慈善机构中的一个,这些机构都面临一样的处境,然后提出问题:In the interview, Dr Ma says ORBIS needs our support. But do you know how we can support these international charities like ORBIS? 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就会将自己的生活和这些国际慈善机构联系起来,从自身角度提出自己的一些想法,然后小组讨论得出更加完善和具体的措施,来为这个世界做出一点贡献。学生在回答时提到了donate money、hand out leaflets to people等很多观点,不仅很好地回答了问题,而且运用了本单元才学过的短语和句子,在语言输出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在讨论结束时,笔者给出一句话与学生共勉:What we do is a small case, but we can make a difference! 让学生学习马医生无私奉献的精神,多行善事帮助他人,为世界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学生在这个环节中,跳出了文本,同时又立足于文本,既有了语言输出,也培养和提升了自己的人文情怀。
三、结束语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中学英语课堂教学,是对应试教育模式的有力矫正,因为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彰显学科育人的理念。在这样的英语课堂中,学生能够主动去感知、预测、获取、分析、概括、比较语言信息,也有兴趣用英语去表达和交流,敢于质疑和提出自己的观点。本文以一节长对话文本阅读课为例,设计多样化的课堂活动环节,使学生在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和思维品质四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发展。作为英语教师,我们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不断探索和研究,设计合理有效的课堂活动,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不断进步。
[ 参 考 文 献 ]
[1] 冀小婷.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6 (3):48-5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 梁美珍,黄海丽,於晨,等.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问题设计:评判性阅读视角[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4] 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5] 王生虎.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之思维品质的文本解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17(9):36-39.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