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文献学与目录学探讨养生古籍分类的嬗变与规范*

2021-04-25贾思琦张华敏张伟娜李鸿涛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医籍类目书目

贾思琦,张华敏,张伟娜,佟 琳,李鸿涛△

(1.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河北中医学院,石家庄 050200;3.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北京 100700)

历代文献中,凡是记载或论述延长寿命、防御疾疢、护卫生命、维持健康的篇论、载籍均是谓养生古籍。养生古籍作为承载养生学术的重要载体,蕴含了宝贵而丰富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成为中医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历代书目中养生典籍分类或隐或略,更遑论以期其映照养生学术之大体。郑樵[1]《通志·艺文略》言:“学之不专也,为书之不明也;书之不明者,为类例之不分也。”现通过梳理养生古籍学术滥觞与分类源流,探究养生古籍分类类目之嬗变,并据此提出分类建议。

1 养生古籍学术滥觞

历代具有通论性质的养生古籍均从不同角度提出养生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除此之外,专题养生古籍也相继创作问世,从不同层面阐论养生的具体方法。综合古代坟典,中医养生文献大致载述顺时养生、房中养生、运动养生、情志养生、丹道养生、饮膳养生和安老养生等内容。

1.1 通论性养生著作

先秦时期养生古籍较少,养生知识的相关论述大多散见于其他著作之中,而养生专篇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全篇以“缘督以为经”为养生总原则,其曰:“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强调顺应自然之法以保全生命,尽享天年[2-3]。秦汉时期,社会环境趋于稳定,经济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人们开始注重探寻与总结益寿延年的方法。道教经典文献《太平经》认为,“三气共一,为神根也。一为精,一为神,一为气”,将精、气、神作为养生延命的三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养生史上第一次提出养精气神的问题[4]。三国时期,嵇康[5]著《养生论》为我国现存最早以养生为专题的著作,书中认为“形恃神立,神须形以存”,主张“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以形神共养作为养生总原则,较之前的养生原则更注重养形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陶弘景[6]著《养性延命录》,辑录了南北朝以前养生延年的理论与方法,涉及饮食摄养、导引按摩、呼吸吐纳、日常起居、房事养生等多个方面的养生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1.2 顺时养生

顺时养生起源最早,诸多观点已基本成熟于《黄帝内经》时代。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生气通天论”等篇章中皆有述及,强调顺应自然、颐养天年,“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成为后世养生文献必予探究的专题。如原题元·丘处机[7]撰《摄生消息论》,以及明·瞿佑撰[8]《四时宜忌》进一步阐释和发挥了《黄帝内经》因时制宜的养生观,宣扬养生防病重视法于自然、和于四时的理念。

1.3 房中养生

房中养生专著的形成较早,1973年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的《十问》《合阴阳》《天下至道谈》,是《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房中”类的8家186卷不曾著录的“新书”。三部书被认为是我国最早的房中养生专著[9],书中尽述了“七损八益”,并且强调房事有节的思想。上述文献开辟了房中养生的研究专题,并为后世积累和创作房室养生著作奠定了基础。

1.4 运动养生

马王堆同时出土的帛书《导引图》描绘了44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反映出当时人们锻炼身体的情景,被认为是开创了中国导引运动养生方法之先河[10]。东汉·华佗在《庄子》“熊经鸟伸”和《淮南子》“六禽戏”的基础上,创造了“五禽戏”,通过模仿5种动物活动姿态进行运动,从而达到延年保健的目的。南朝梁·陶弘景[11]在其《养性延命录》中对“五禽戏”的整套动作做了最早的文字记载,导引术和五禽戏成为运动养生的发轫。此外,运动养生除强调“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外,在实践中还积极配合呼吸运动和意念活动。在此基础上后世创编了门类多样、各具特色的运动养生功法,如八段锦、太极拳等以及重要的运动养生古籍,如《易筋经》《洗髓经》等。

1.5 情志养生

情志养生的观念散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的诸多文献中,以《黄帝内经》为主要代表,书中对情志养生的论述极为丰富。《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指明情志养生的两大要点,即“恬淡虚无”“精神内守”。至唐·孙思邈著《千金要方》时,情志养生才有了专论名为“养性”,并指出“善养性者,则治未病之病,是其意也”。明代情志养生的理论和实践达到了成熟阶段,如《遵生八笺》尤其注重精神修养,书中对山水逸游、文房古玩、书画法帖、花卉种植等方面详加阐述,以陶冶情操、颐养性情。将《黄帝内经》中“移精变气”的精神调摄方法充分地运用于养生实践之中,强调追求返本归真、复归于朴、心身合一的修养境界,成为后世养生理论体系非常重要的内涵之一。

1.6 丹道养生

东汉·魏伯阳[12]撰《周易参同契》,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丹道类养生著作,其将道教思想与养生思想相结合,融合内外丹修炼以研究养性延年的方法。后世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专攻内丹修炼养生的内丹学派,并形成了一批有关丹道养生的专题文献。

1.7 饮膳养生

我国第一部食疗专著是唐·孟诜撰著的《食疗本草》,惜已佚。但早于此书成书之前,孙思邈《千金方》中便有了我国首个食物疗法专篇“食治”,推动了饮食养生的发展。孟诜[13]继承了孙思邈的养生思想,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食疗养生体系。我国现存首部最完整的饮食卫生与食疗专书为元·忽思慧所著《饮膳正要》,全书整理了历代食疗经验与食谱,并论述了蒙、汉、回、藏等民族常服之物,包括食物、动物、料物、禽类等约200余种,详述其性味、功能、适应症等,也是古代一部具有极高实用价值的食谱,为后世食疗饮膳专题文献的创作做出了示范[14]。

1.8 安老养生

中医最早的老年养生研究专著被认为是隋朝的《彭祖养性经》,可惜今已失传,而现存最早的老年养生专著为宋·陈直所著的《养老奉亲书》。书中针对老年人群体气血衰、真阳少、五脏尤以脾胃较弱、腠理开疏等体质特点,制定了饮食服食、四时起居、情志调养等多方面措施,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延长寿命[15],为后世以安老养生为专题的“养老”“却老”研究与文献创作开辟了重要方向。

2 养生古籍分类源流

养生古籍分类肇自西汉,基本成熟和定型于清代,期间经历了诸多嬗变,现钩沉如下。

2.1 始于汉代

我国古代对图书进行系统分类的目录始于刘向、刘歆父子所著《别录》《七略》。《七略》将上古至西汉的古籍分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七略。《汉书·艺文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专著,由东汉班固所著,其仿《七略》将古籍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类。《方技略》曰:“方技者,皆生生之具”[16],即与生命医药相关,其中《方技略》又分方技为医经、经方、房中、神仙四类。医经类与经方类,一为阐述人之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与指导用针刺、砭石、药物调和平衡的总纲,一为通过对病证的诊断,以“草石”组方来治疗疾病的一类。而养生古籍则著录为房中类与神仙类。房中类医籍涉及到阴阳交接之术、养阳方与求子方,如《容成阴道》《天老杂子阴道》《黄帝三王养阳方》《三家内房有子方》等,书中著房中为“情性之极,至道之际”“乐而有节,则和平寿考。及迷者弗顾,以生疾而陨性命”,故是以节而制之方可长寿。神仙类医籍有道书4种、导引1种、按摩1种、服食1种、炼丹1种共205卷,如《上圣子杂道》《黄帝杂子步引》《黄帝岐伯按摩》《黄帝杂子芝菌》《泰壹杂子黄冶》。故所谓神仙者,即为“保性命之真,而游求于其外者也”,是以通过方术修炼进而达到保全生命之人,故养生类文献首次分类即分为房中类与神仙类。

2.2 成于隋唐

至隋唐时期,《隋书·经籍志》中改六分类法为四分类法,即经、史、子、集,其中将医籍归于子部医家类,但未进行二级分类,仅将医籍以医经、医方、本草、临床各科、养生的顺序罗列。而“养生”之类目始立则见于《旧唐书·经籍志》,子部医家书目以“明堂经脉”与“医术”作为二级类目,以“本草”“养生”“病源单方”“食经”“杂经方”“类聚方”为医术的三级类目对医籍进行分类著录[17]。

自此之后,各类史志、官修或私修书目中关于医籍的分类多有变化,但“养生”类目却未作为单独类目再出现,且因当时佛教、道教等宗教教派发展之兴盛,而养生古籍中的内容也逐渐与宗教功法相融合,故养生古籍多被其他类目收录,如官修目录《崇文总目》中的《四气摄生图》《养生要录》等养生古籍尽被收录于“道书类”;史志《通志·艺文略》中将气功、按摩等靠运动保养生命的文献列入“道家类”,后世《国史经籍志》亦沿用此种分类法[18]。私家书目如宋·晁公武著《郡斋读书志》《导引养生图》《八段锦》等健身功法相关类文献与诸多道教文献被收录于“神仙类”中;又如明·高儒著《百川书志》,其“子志”类目中于“医家”类目后增设的“卫生”“房中”类目与“子志”类目下中的“神仙家”“佛家”“隐家”等类目中,分别收录《养生杂纂》《胎息经注》《臞仙神隐》等诸多著名养生古籍,并且宋元时期对老年生理认识的成熟使得如《养老奉亲书》《安老怀幼书》《寿亲养老新书》等一大批老年养生类著作面世,但在本书目中仅将此类文献统一收录于“医家”类目中,未进行再分类。

2.3 盛于明代

受佛教影响较深的明·殷仲春于崇祯年间著《医藏书目》,此为首次专门对医书进行的著录与分类,也是首次采用佛经《如来法藏》对佛经分类的类目名称,并将著录医书分为“无上函”“正法函”“法流函”“结集函”等20函,分类极为详细,对应收录医籍内容则为“医经”“伤寒”“各科医书”“综合医书”等[19]。其中的“法真函”即以“取修真导引之书数十种以资医理”为目的,对《长生丹诀》《养生导引法》《道书全集》等道家类、养生类文献进行著录,故“法真函”对应的应为传统医籍分类中的“养生”类目。

“养生”类目再次出现于医籍分类见于明·赵琦美著《脉望馆书目》,目录中以《千字文》编排书橱字号,其中医书类字号编为“辰”字,下设二级类目为“医总”“本草”“素问”“脉诀”“伤寒”“小儿”“针灸”“外科”“养生”“女科”“眼科”“风科”“祝由”“按摩”“医马”等15类[20]。“养生”类目中除著录《养老奉亲书》《养生类要》等养生古籍外,《食物本草》《食说》《食鑑本草》《饮膳正要》等与饮食相关的文献也著录其中,以饮食保健、食疗养生的观念已建立。而在“祝由”类目下《小儿推拿法》与“按摩”类目下《古导引法》等导引、按摩的文献却未收录于“养生”类目中。

2.4 细化发展于清代

到了清代,诸多书目中的某些类目虽主要著录为养生古籍,但并未以“养生”命名,可见于《古越藏书楼书目》设“平时调摄”类目,著录《保生要录》《摄生要录》等养生古籍;或清·丁保福《历代医学书目》设“卫生”类目[21],除《摄生要录》《摄生集览》外,还著录有《摄生要录》《神仙金匮服食方》《养生食忌》《养生导引法》等涉及饮食摄生、导引养生的文献。同时代受中国医学和传统文化影响较深的邻邦日本也对古代中医文献进行了书目著录与分类,以丹波元胤、涩江全善、冈西为人等为代表,分别著有《医籍考》《经籍访古志》和《宋以前医籍考》等医籍。《经籍访古志》与《宋以前医籍考》中均设立了“养生”类目,分别收录《养生类纂》《山居四要》与《养生服食禁忌》《养生要术》等。其中《宋以前医籍考》中《导引养生图》《黄帝三王养阳方》《食疗本草》《养身食法》等,与“养生”类目中的《养生服食禁忌》《钟离八段锦》等皆为按摩导引、饮食保健类文献,却从一级“养生”类目中分离出来,著录于一级类目“按摩导引”“食经”“房中”等类目中。

在历代书目中养生古籍具有诸多的分类方法,尤其常与“按摩导引”“房中”“食疗”等相关文献或道教丹道类文献繁杂交叉,或于“养生”类目中合并或分离,这些分类方法在不同的角度体现了世人对养生古籍的认识,是中医养生理论发展的重要例证。

3 养生古籍分类实践与建议

通过对上述目录著作养生古籍分类方法与养生古籍中养生学术的梳理可以看出,文史学家、目录学家、中医学家乃至宗教学者对于中医养生的理解和认识共同促进了养生内涵的积累与分化,进而推动了养生古籍分类方法的不断完善和规范。学术之进步体现于文献之兴盛,文献之兴盛又体现于目录分类之精细,分类愈精类属愈准,又可反映学术之昌明,乃至于促进学科的构建与发展。为此,有必要将养生古籍的分类作进一步的规范研究。

3.1 养生古籍分类实践

19世纪50年代,中国中医研究院图书馆首次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中医古籍资源调查,与北京图书馆合编收录有7661种中医图书的《中医图书联合目录》,设“养生”类目以收录与养生相关类文献。此后中国中医研究院对全国古籍资源进行再调查,于1991年出版了收集书目多达12124种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书目延续《中医联合目录》分类方法,且为避免分类类目过多,将导引、气功、服食与炼丹等书尽数收录于“养生”类目中。2007年在《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的基础上,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修订出版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其收书数量更是增加到13455种,其中设“养生”类目,且在此类目下设“养生通论”“导引气功”“炼丹”此3种二级类目[22]。

3.2 养生古籍分类建议

虽然上述《中医图书联合目录》《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三部中医专科书目对现存1949年以前的养生古籍进行了有效分类,但是在使用中仍然存在专类文献研究检索不便、养生学术覆盖不全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难题,2019年中国中医科学院信息所研制了《中医古籍分类标准》,见表1。

表1 《中医古籍分类标准》养生类目分类原则与示例

其中“养生”类目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的基础上进行了再调整。第一,有关房中与食疗的文献,对于养性延命的作用有大量历史记载可考。除《汉书艺文志》即设有“房中”类收录房中养生书籍外,东晋张湛在《养生要集》中论养生“养生大要,一曰啬神,二曰爱气,三曰养形,四曰导引,五日言语,六曰饮食,七曰房室,八曰反俗,九曰医药,十曰禁忌。过此以往,上可备焉”,便将饮食与房事归为养生之要素。且房事养生与饮食养生与当今社会的养生理念相符,如蔡永敏[23]在对中医古籍进行知识体系分类时将中医养生康复学的二级分类拟定为“饮食药物”“活动气功”“生活起居”“精神情志”,明确将饮食养生的内容纳入,将房事养生归类于“生活起居”类中。曹娜[24]在对古今养生古籍进行梳理时,从起居养生、精神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房事养生5方面做了养生思想的归纳总结。鉴于此,故将“房中”从养生的二级类目“通论”中析出,既彰显其历史存在性,又体现了养生的重要内涵;第二,“食疗”类原属“本草”类二级类目,但因食疗与食养不分,往往寓养于食以调理养生,故将其归入“养生”类目中;第三,“广嗣”类原本属于临证各科类目下女科的下位类,因古时有关广嗣文献多以研究优生优育、孕期调养与胎教等相关,其目的在于健康延续人类后代,实质即为将养生方法提前至胎儿,甚至孕育胎儿阶段,故将其亦归入“养生”类目。

4 结语

纵观历代对养生类文献的分类,从《汉书·艺文志》中的“方技略”、《旧唐书·经籍志》中“养生”类目的初设,到后来道医相融的“养生”类目在各类官修书目、私藏书目与中医专科书目中的增删变化,再到当代研究者在学术细化发展中对养生古籍分类的再研究,同时促进了养生理论体系及养生学科的逐渐完善。由此发现,最早的书籍分类促进了学术分类,后来又促进了学科分化。换言之,今日之学科创建实肇端于书籍分类。

中医养生理论知识与方法技术蕴含博大的智慧,见载于浩瀚的文献之中,查找与研究极为不便。通过学术与学科发展的双重梳理,将此类文献加以科学合理的分类,既能真实客观地反映学术发展源流,又可促进学者高效检索与利用。随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大型古籍数据库的建立使文献的利用与检索更为便捷,而对中医文献分类的完善可使之利用更为科学,效率倍增。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养生古籍分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探索,将为中医养生学术的发展与进步、中医养生思想的继承与弘扬提供重要支撑。

猜你喜欢

医籍类目书目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本期练习题类目参考答案及提示
3种医籍考对比
《中图法》第5版交替类目研究综述
黄三角、长三角、珠三角明、清及民国通志一级类目比较*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
DDC22与CLC5化学类目映射分析
本刊邮购书目